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顿悟说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顿悟说

顿悟说dunwushuo

德国格式塔派心理学家W.克勒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克勒认为学习不是盲目的尝试,而是对情境认知后的顿悟。即不是对个别刺激物所产生的反应,而是对整个问题情境、对对象间的整体关系的豁然领会。一经顿悟,旧的“格式塔”(学习者的内部认知结构)就被改组为新的“格式塔”。克勒以这种“格式塔”的重新组织来解释动物的学习,后又把顿悟说用于解释人类的学习上。

☚ 尝试错误说   信息加工理论 ☛

顿悟说

又译“领悟说”。德国心理学家苛勒首先提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对个别刺激的个别反应,而是对整个情境的有组织的反应;不是尝试错误,而是一种顿时领悟,是已有知觉结构豁然改组的结果。为证明这个问题,苛勒对黑猩猩进行了7年的实验研究。它与桑代克的“试误说”相对。当然顿悟、试误不能绝对对立,学习不能完全摆脱试误。

顿悟说

顿悟说

格式塔派心理学家苛勒等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音译,意即“形式”、“形状”。格式塔派心理学是欧美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先起于德国,后在美国广泛传播并继续发展,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魏特墨、苛勒、考夫卡等。在心理学上他们都反对元素的分析,注重心理整体现象的描写。在学习方面他们提出了“顿悟”说和有关创造性思维的创见。
顿悟说认为整体是经验中事物的本来面目,因而人的认识不是对个别刺激物进行直接的个别的反应,而是对整体情境进行有组织的反应过程。这种反应不是通过尝试与错误而作出的,而是对整个情境的豁然领悟,解决问题是通过突然发现正确答案的途径。这种顿悟是基于对整个情境的间接的理解,从间接的联系中悟出个中道理,不是经过多次重复或旧有动作的重组,而是对新的情境所作出的有组织的反应。苛勒本人曾经作过18个实验,其中之一是:把猩猩关在笼子里,笼外放置水果,使猩猩的手够不着水果,却用一绳子系着,只要猩猩拿起绳子便可获得水果。由于猩猩领悟到绳子与水果的关系,拿起了绳子,便获得了水果。这种行动并不是由多次尝试而形成的,也不是旧有动作的重组,而是对新的情境所作的有组织的反应。所以格式塔派心理学家认为,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包括对新情境的分析、综合和联结,但它否定了实践和练习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有一定的片面性。
另外,“顿悟”作为佛教名词,与“渐悟”相对。“顿悟”,指对佛教“真理”顿然觉悟、突然领悟,不赞成无日无休的念经拜佛和繁琐的宗教仪式。《顿悟入道要门论》载文:“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顿悟者,不离此生即得解脱”。此说首昌于东晋南北朝时代,至隋唐“渐悟”与“顿悟”两种见解的争论更趋激烈。

☚ 哲学基本问题   真理 ☛

顿悟说insight theory

学习理论之一,由格式塔心理学家苛勒首先提出,以此来反对桑代克的试误说。认为高等动物和人类的学习,根本不是对个别刺激的个别反应,而是对整个情景中的事物关系即完形的理解的结果。强调学习是一种顿悟的作用而非尝试错误的过程。这就是把学习视为知觉经验中旧结构的豁然改组或新结构的豁然形成。顿悟说强调了有机体的能动性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但它把尝试与顿悟对立起来,认为尝试与错误除了干扰之外,对学习不起作用。其实,顿悟与试误两者并非互相排斥的过程,而是相互补充的过程。试误是一种分析性的对新经验的获得,而顿悟则是一种综合性的对以往经验的运用和升华。如果说试误说忽视了学习中的“明了”或“顿悟”问题情境及推理等智慧活动的意义,那么顿悟说则否定了学习中的试误成分和联想价值。

顿悟说

顿悟说insight theory

亦称“完形说”、“格式塔学习理论”。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学习理论。源于苛勒1913—1917年对黑猩猩的问题解决行为的系列的实验研究。认为黑猩猩在面对问题情境时,在初次获取食物的行为不成功之后,不是盲目地尝试各种动作,而是坐下来观察整个问题情境,后来突然显出了领悟的样子,并随即采取行动,顺利地解决了问题。这就是所谓顿悟,而顿悟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建一种心理完形。

☚ 认知理论   完形说 ☛
0000483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8:1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