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顾炎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顾炎武1613—1682顾炎武 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字宁人,原名绛,曾自署蒋山佣,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初为明诸生,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的斗争,讲求经世之学。清兵南下时,参加昆山、嘉定一带人民抗清起义。事败后出游华北各地,十谒明陵,所至即访问风俗搜集材料,还曾纠合同志,垦荒种地,谋兴复明朝,晚年卜居华阴,卒于曲沃。其人学问渊博。对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方舆、经史百家及音韵训诂等,均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之风,对后来考据学中的吴派皖派都有影响。在哲学上,赞成“太虚”、“气”、“万物”三者统一之说,反对空谈,提倡学问要“经世致用”。在文学上,要求作品服务于“经术政理”,诗作多伤时感事,表达对明室的眷恋和对清廷的不满。在地理学上,特别致力于边防和西北地理的研究;在音韵学上,研读《唐韵》,考订古音,分古韵为十部,在阐明音学源流和分析古韵部目方面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二十一史年表》、《历代帝王宅京记》、《亭林诗文集》等。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昆山千墩(今千灯)人。本名继坤,后更名绛,字忠清,再更现名,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佣,学者尊为亭林先生。顾绍芳孙,徐乾学舅,潘耒师。明诸生。少与归庄豪狂自命,时称归奇顾怪。后入复社,志以经世。崇祯十六年(1643 年)为国子监生。南明福王立,荐授兵部司务,未任。清顺治二年(1645 年)参加昆山、嘉定抗清。唐王遥授兵部职方司主事。以明遗民同归庄等结惊隐诗社。曾六谒明太祖陵,北游齐鲁燕赵,西入关中,居陕西华阴。拒荐博学鸿词。卒于山西曲沃。祀吴郡名贤。博学自成一家,强调经世致用,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清初三大儒。力倡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以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为学问宗旨。治经重考据,为清代朴学开山。亦工书画,正书列逸品。诗文沉郁苍凉,著述宏富。著有《亭林文集》《亭林诗集》《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日知录》《音学五书》《左传杜解补正》《九经误字》《二十一史年表》等数百卷。今人辑有《顾炎武全集》。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宁人,明亡改名为炎武,又曾化名蒋山佣。昆山(今属江苏)人。因居亭林镇,学者称亭林先生。明末曾参加复社。参加南明福王和昆山人民自发的抗清斗争,失败后十谒明陵,遍游华北,考察山川形势,又垦荒于雁门之北,以为恢复故国的准备。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词科,次年又诏修明史,都坚决拒绝。因痛感明亡之后士大夫民族气节丧尽,乃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说。晚年定居华阴,卒于曲沃。学问渊博,对哲学、历史、经济、金石、音韵等皆有研究。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文学主张,认为无论诗、文,必须有益世道,影响人心,而风月应酬之作最无意义。又针对明代摹拟剽窃之风,主张作者应有自己的创造。其诗多写国家民族兴亡大事,表达抗清斗争的生活感受和坚贞不屈的志节以及对民生疾苦的同情,苍凉沉郁,成就很高。散文亦多反映现实问题,风格朴素自然,不事藻饰。著述颇富,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亭林诗文集》等。 ☚ 归庄 曹溶 ☛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更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晚年曾化名蒋山佣。昆山(今属江苏)人。少时从嗣祖顾绍芾学,即关注天文、地理、兵、农等实际学问,遍读“二十一史”及《大明一统志》,积极参与复社活动,为江南士大夫清流之中坚。明思宗崇祯十七年(1644),北京陷落。次年,清兵南下,炎武曾参与苏州反清起义与保卫昆山之战。江南沦陷,嗣母王氏绝食十馀日,以身殉国,临终遗嘱“无为异国臣子,无负世世国恩”,此嘱更坚定了炎武反抗异族统治之志。从此浪迹天涯,行遍四方,考察各地形势,交结英雄豪杰之士,秘密从事反清活动。尝五谒孝陵(明太祖之陵墓)以示不忘故国,北上齐鲁,往来于燕赵齐鲁之间,特别着重考察了山海关、居庸关、古北口、昌平、蓟州、昌黎等古往今来兵家必争之地,写下了《昌平山水记》等书。后又遍游山西、陕西、河南等地,最后定居于华阴。炎武认为华阴地形险要,进可以攻,退可以守,大可经营。壮游期间,多次拒绝清廷征召,又曾陷于文字狱,多赖友朋相救,而其志不少挫。晚年其甥徐乾学、徐元文皆位至高官,在家乡买田置宅,请其归以终老,炎武始终不肯南归。清圣祖康熙二十年(1681),从华阴往游河东,复至曲沃。明年正月,卒于曲沃韩氏家。其诗多为政治抒情诗,用以描写国家民族兴亡大事,托物寄兴,吊古伤今,充溢着深厚的民族情感与爱国思想,表现了诗人对于建功立业、恢复故国的殷切希望。其代表作品《秋山》、《海上》四首、《京口即事》、《吴兴行赠归高士祚明》、《江上》等皆有强烈的震撼力量。洪亮吉言其诗有“金石气”;潘德舆言其诗“坚实”,非“以诗为诗”,皆指出其诗作蕴涵丰富,笔深而意长。沈德潜云,宁人肆力于学,“韵语其馀事也。然词必己出,事必精当,风霜之气、松柏之质,两者兼有,就诗品论,亦不肯作第二流人”(《明诗别裁》)。汪端言:“亭林诗,凭吊沧桑,语多激楚。茹芝采蕨之志,黍离麦秀之悲,渊深朴茂,直合靖节、浣花为一手,岂宋《谷音》、月泉诸人所能伯仲哉?”(《明三十家诗选初集》)皆对顾诗内容、风格、流源及其成就作了很好的论述。炎武一生著述极富。其重要者有《天下郡国利病书》一百二十卷、《日知录》三十二卷、《日知录之馀》四卷、《音学五书》三十八卷、《肇域志》一百卷、《历代帝王宅京记》二十卷。另有《亭林文集》六卷、《蒋山佣残稿》三卷、《亭林佚文辑文辑补》一卷、《亭林馀集》一卷、《亭林诗集》五卷、《亭林佚诗》一卷。吴映奎、张穆等皆撰有顾亭林年谱。全祖望为撰神道碑,李光地为作小传。今人赵俪生著有《顾炎武传略》。《清史列传》卷六八、《清史稿》卷四八一有传。 ☚ 陆圻 归庄 ☛ 顾炎武1613—1682本名绛,字宁人,号亭林、蒋山佣。江苏昆山(今江苏昆山县)亭林镇人,学者又称亭林先生。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清初三遗老”之一。与归庄齐名,有“归奇顾怪”之称。明诸生,少年参加复社反对宦官权贵的斗争。清兵南下,与同里友人归庄共起兵,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遍游北方鲁、燕、陕、晋、豫各省,所至访问民俗,搜集遗闻,尤致力于西北边防地理之研究,欲图恢复。晚年躬耕于陕西华阴,卒于曲沃。有《亭林诗文集》十三卷、《日知录》三十卷、《天下郡国利病书》一百二十卷、《音书五书》、《石经考》等。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傭,昆山(今属江苏)人。明诸生,留心经济之学,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明亡,起兵抗清,兵败北上,遍历诸关塞要阨,考察地理形势、历史风俗,以图恢复。晚年定居华阴,清廷招修《明史》,力辞不赴。有《亭林诗文集》。李祖陶云: “运以深心,行以大力,振以高格,出以简裁,有王介甫之老健而去其横,有苏子瞻之畅达而无其荡。”(《亭林文稿文录引》) 顾炎武 明末清初史学家。原名绛,江苏昆山人; 清兵破南京后,更名炎武,字宁人,学者称为亭林先生。顾炎武是清初三大遗民之一,在抗清斗争失败后,恢复之心不死。清王朝开明史馆,欲延致之,他以死相拒。有人劝他: “先生何不听人一荐,荐而不出,其名愈高。”顾炎武一笑置之: “此所谓钓名者!” 他以 “博学于文” (孔子语) 与 “行己有耻” (孟子语)为做人的准则,对当时的士风痛加针砭,称北方学者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南方学者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 提倡 “书足以匡时,言足以救世” 的 “实学”。他生当易姓改朝之际,而新王朝又是异族所建立起来的满清,故他有 “亡国” 与 “亡天下” 之辨:“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而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后人将这段话的意思概括为: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可见顾炎武的反清复明,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忠臣气节,而是一种民族大义,故在近代推翻满清王朝的革命中,他被视为民族精神的一面旗帜。复明彻底无望之后,顾炎武便埋头整理学术,日常读书,有所得即随手记录,累积起来的成果就是改变一代学风的 《日知录》。《日知录》属于考史性质的杂记,内容包括经义、典章、世风、天文、史地、兵农、艺文等,不但博学洽闻,而且考证翔实,言必有据,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一种 “实证” 的方法,这种方法经过乾嘉学者的发扬光大,成为一代显学,这就是被胡适称为科学方法的 “考据学”。但是,顾炎武并非泡在故纸堆中的学究,他是 “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的游学者,每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至厄塞险要之处,必访问老兵退卒,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史实掌故,如遇有和平时所闻不合者,即检书对证,反复比勘。明代中期以后盛行陆王心学,讲究 “致良知”,这 “良知” 就是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是非之心”、“恻隐之心” 等等,士林中形成坐而论道、空谈心性的学风。顾炎武对这种空疏的学风深恶痛绝,甚至将明朝亡国的账算在它的头上。他在《日知录》中表现出的实证精神,就不仅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更有 “经世致用” 的目的。顾炎武的门人潘耒为《日知录》作序称: “学者将以明体适用也。综贯百家,上下千载,详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于心,笔之于书。朝章国典,民风土俗,元元本本,无不洞悉。其书足以匡时,其言足以救世,是谓通儒之学。” 又说: “异日有整顿民物之责者,读是书而憬然觉悟,采用其说,见诸施行,于世道人心实非小补。如第以考据之精详,文辞之博辨,叹服而称述焉,则非先生著此书之意也。”后来的考据学家尊顾炎武为开山宗师,视《日知录》 为考据学的经典,主张为考据而考据,这与顾炎武 “经世致用” 的精神恰好背道而驰。 顾炎武 清代学者与文学家。初名绛,字宁人,号亭林,曾自署蒋山傭。崑山(今江苏崑山)人。早年入复社,后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奔走南北,致力于反清复明活动,晚年卜居华阴,卒于曲沃。学识渊博,经史百家,音韵训诂,历朝掌故,乃至河漕兵农,无所不精。其诗沉郁悲壮,其文纯朴自然。有《亭林诗文集》、《日知录》等著作多种。 顾炎武1613—1682年初名绛,字宁人,后更名炎武,自称蒋山佣,号亭林,人称亭林先生。清代学者。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亭林镇人。明亡,遵嗣母命不仕二姓,曾十谒明陵。后致力于学术,侧重考据,反对“束书不观,游谈无根”,对经史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金石文学、音韵训诂都有精辟的见解,成为清代朴学的奠基人。著述甚富,主要有《音学五书》、《韵补正》、《唐宋韵补异同》、《金石文字记》、《石经考》、《九经误字》、《京东考古录》、《求古录》、《左传杜解补正》、《五经异同》、《日知录》、《肇域志》等。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年)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兼经学大师。初名绛,字宁人,后更名炎武,号亭林。曾自署蒋山傭。江苏昆山人。曾参加抗清活动。后致力著述,对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造诣都很高。音韵学方面,著有《音学五书》三十八卷及《韵补正》。顾氏考订古音,不囿于前代韵书,离析《唐韵》韵部,变更入声分配系统,分古韵为十部,这是他的重要贡献。其他著述有《日知录》《肇域志》《天下郡国利病书》《亭林诗文集》等。参见“音学五书”条。 ☚ 陈第 阎若璩 ☛ 顾炎武公元1613——1682初名绛,字宁人,后更名炎武,自称蒋山佣,号亭林,人称亭林先生。明末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县)亭林镇人。明亡,遵嗣母命不仕二姓,十谒明陵。后致力于学术,侧重考据,反对“束书不观,游谈无根”,对经史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金石文字、音韵训诂都有研究,并有精辟的见解,卓然成一代宗师,成为清代朴学的奠基人。著述甚富,主要有《音学五书》、《韵补正》、《唐宋韵补异同》、《金石文字记》、《石经考》、《九经误字》、《京东考古录》、《求古录》、《左传杜解补正》、《五经异同》、《日知录》、《肇域志》等。《音学五书》包括《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音论》总论古音,详述音学源流;《诗本音》主陈第“诗无叶韵”之说,以《毛诗》为主,证以其它经书,考定《诗经》用韵; 《易音》例同《诗本音》,但不录《周易》全文,只节录用韵文句,考定《周易》用韵;《唐韵正》可看作对《诗本音》的详细注解;《古音表》则首次离析《广韵》韵部,变更其入声分配系统,分古韵为十部,奠定有清一代古音学的基础。其影响最大的是:首创根据谐声系统离析《广韵》以求古音的方法;提出四声一贯说、上古入声配阴声说,古韵十部说。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初名绛,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青年时曾参加过反对宦官专权、呼吁改良朝政的 “复社”的活动。清兵南下时,又参加抗清活动,失败后,专力从事学术活动。在法律方面,他主张变“独治”为“众治”。他认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日知录》卷六)。他要求天子把权力分给百官来行使,并选拔贤能之士任官治国。他还主张 “庶人议政”,扩大地方的自治权。为了整饬吏治,他主张严惩贪官污吏,不以纵舍有罪为仁政。并要求严防胥吏“用例破法”,任意残害人民。他反对“以钱赎罪”、“以谷补官”的制度,认为这种制度使“有财者显于世,欺谩而善书者尊于朝,居宦而置富者为雄,处奸而得利者为壮士”,只会起伤风败俗的作用。为整顿风俗,他主张加强礼义教化,认为“礼义”是“治人之大法”。他要求重视“清议”,希望通过好的社会舆论制止坏的风俗习气,以弥补法律所不及。他强调“存清议于乡里,以佐刑罚之穷”。他的著作主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顾炎武1613—1682中国明清之际思想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号称明末清初三大家。初名绛,字忠清,后更名炎武,字宁人,亦曾化名蒋山佣,学者称亭林先生。吴郡昆山(今江苏昆山)人。出身于“江东望族”,少时即参加“复社”政治活动,遂放弃科举而专务经世致用之学。清兵入关后,亦参加过苏州、昆山两次武装抗清斗争。败后奔走于大江南北,“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潘耒:《日知录》·序)。以“行奇学博,负海内重望”(钮琇:《觚賸》卷6《蒋山佣》),其学继往开来,有“清学开山”之誉(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晚年定居于陕西华阴,终老于山西曲沃。其为学旨宗在于“明学术,正人心,拨乱世,以兴太平之事”(《亭林文集·初刻日知录自序》),具有强烈的“经世致用”的精神。强调“格物致知”的“当务之急”,不是“性与天道”,而是“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与黄宗羲书》)。指责当时空谈良知心性的恶劣学风;认为宋明理学已堕为禅学,“古之所为理学,经学也”;“今之所为理学,禅学也”(《文集·与施愚山书》)。在伦理思想方面,强调道德和利益不可分割。认为“欲使民兴孝兴悌,莫急于生财”(《日知录·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因为“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同上,言私其豵》),而礼义道德就是为了满足人之私,“养人之欲,给人之求”(同上,《庶民安故财用足》)。并进而提出“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日知录·言私其豵》)的命题。认为公不过是私的综合。指出“世之君子,必曰有公而无私。此后代之美言,非先王之至训至”(同上书)。强调治理天下只能顺应和利用“人情怀私”的本性,天子若能“用天下之私,以成一人之公,而天下治”(《亭林文集·郡县论五》)。指斥封建君王“人主于民”,却只知“赋敛之”,“役使之”(同上,《华阴王氏宗祠记》);“为人上者”亦只徒“求利”(《日知录·言利之臣》);而“世之君子”口曰“有公而无私”、“以公灭私”,实则“以恤其私”。故“此义不明久矣”(《日知录·言私其豵》)。进而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德主张。强调“国家”与“天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故应把“亡国”与“亡天下”区别开来。“亡国”只是“易姓改号”;“亡天下”则是“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因此“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其谋之”(《日知录·正始》);而“匹夫”之责应以天下为己任,“拯斯人于涂炭,为万世开太平”(《亭林文集·病起与蓟门当事书》),建立一个“有道之世”。并据此在立身处世原则上,提出做人应以“博学于文”和“行己有耻”为准则。“博学于文,自身而至于家国天下”(《日知录·博学于文》);“行己有耻”,树立对天下国家负责的精神和坚贞气节,“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亭林文集·与友人论学书》)。在道德教育方面,则主张“以名为治”(《日知录·名教》)。认为道德是“治人之大法”,“立人之大节”,只有用“教化纲节”,提倡名教、名节、功名,才能“正人心,厚风俗”(同上书,《法制》)。且具体提出通过“劝学奖廉”(同上书,《名教》),即用免赋、赐田、进爵等办法表彰好学不倦、名学突出的人物;“许庶人之议”(同上书,《清议》),即效法古代“立闾师,设乡校,存清议于州里”(同上书),以及发挥家族在道德教育中的作用,使“其不善之萌,莫不自化于闺门之内”(同上书,《爱百姓故刑罚中》)等方法,“教化纪纲”(《亭林文集·与人书九》),以达到淳化风俗,改变社会道德状况的目的。其伦理观对近代资产阶级的“新民”思想之形成具有启蒙意义。顾亭林 (即顾炎武。) 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史学家。生于1613年。出身望族,14岁取得诸生资格,27岁起弃科举转而撰书。明亡的10余年,一直以匡扶故明为己志。1657年,弃家北游,1668年曾在山东济南身陷囹圄。1678年,拒绝清廷邀请,于1682年在山西病逝。主要著作有《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及《音学五书》等近50种。 ![]() 主要责任者: 陆月宏 责任方式: 著 出版者: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地: 南京 字数: 200 千字 页码: 1-268 开本: 32 中图分类号: B249.1 语种:中 定价:25.00 出版时间:2013-06 丛书多卷书否:是 丛书名: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 书目简介:本册工具书是江苏历代名人传记丛书之一,共收录70条词条。 被引频次:6 顾炎武1613—1682清初三大启蒙思想家之一。本名绛,字宁人。江苏昆山人。初居亭林镇,世称亭林先生。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失败后遍游北方,致力于经学、史学、天文、地理、音韵、金石及兵农的研究。极力强调“经世致用”。曾在关中书院讲学,到过周至、富平、乾县等地,晚年定居于陕西华阴。一生勤于笔耕,言论主要保存在《亭林文集》中,所著《日知录》及《天下郡国利病书》旁证博引,亦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顾炎武 125 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名绛,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学者称亭林先生。少年参与“复社”活动。清兵入关后,从昆山令杨永言等举兵抵抗。失败后十谒明陵,遍游华北,考察山川形势,图谋匡复明室。曾坚辞清廷征召。认为明亡原因在于学界思想僵化,力倡“经世致用”之学,开创清代朴学风气。认为经世济民学文和砥砺操守气节同样重要。哲学上赞成张载对太虚、气、万物三者统一的学说。反对君主专制,反对“独治”,主张天下“众治”,有民主主义思想。主张限制君权和地方分权,提出 “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主张,将地方分权和中央集权结合起来。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希望人人尽职尽责,发奋自强,振兴国家。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 ☚ 多尔衮 唐甄 ☛ 顾炎武 148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其法律思想以抨击封建专制,提倡民主为特色。他反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封建“家天下”与“君主绝世之贵”的至尊地位,主张法律要维护个人财产的私有权,限制君主专制权力,由各级官吏“分天下之权以各治其事”;认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民”才是治国的正确方法,强调 “独治则刑繁,众治则刑措”; 他还认为“徒法无用”,只有“正人心,厚风俗”才是治乱关键,国家根本。强调“礼义”乃“治人之大法”,“廉耻”为“立人之大节”,既重名教,又试图恢复宗法制。另外,他还力主整饬吏治,严惩贪官污吏,废除“用例破法”和“因例立法” 的传统。 ☚ 黄宗羲 王夫之 ☛ 顾炎武 079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朴学的开拓者之一。本名绛,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江苏昆山人,因其家乡有亭林湖,学者称亭林先生。青年时期参加过复社的活动。清兵入关后,参加了昆山、嘉定等地的抗清斗争。抗清斗争失败,遍游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晚年定居华阴。顾炎武在清算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和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在批评宋明理学的空疏学风时,顾炎武指出:“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而曰一贯,向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已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鉴于空谈心性导致国破家亡的惨痛教训,顾炎武提倡实学,主张“经世致用”,强调士大夫应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他说:“君子之于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做学问的目的,一是要认识真理,揭示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是要挽救时弊,求国家和民族的富强和繁荣。这反映了顾炎武的务实精神。在批判宋明理学的唯心主义本质的基础上,顾炎武形成了自己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他继承并发展了张载的气一元论的哲学思想,认为宇宙万物是由 “气”构成的。他说:“盈天地之间者,气也,”气是宇宙万物的本体。他还认为气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他说:“聚而有体谓之物,散而无形谓之变。唯物也,故散必于其所聚;唯变也,故聚不必于其所散。是故聚以气聚,散以气散。”无谓聚或散,从根本上说,都是气的运动变化。在道器的关系上,他说:“非器则道无所寓”“道”是不能离开器而独立存在的。 ☚ 方以智 王夫之 ☛ 顾炎武 122 顾炎武清思想家。开清代朴学风气,力倡经世致用,要求学问应是“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与黄宗羲书》)。认为“保国”和“保天下”是两种不同的道德观念,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道德标准。认为人性是天赋的,是善的。“子之孝,臣之忠,夫之贞,妇之信。此天之所命,而人受之为性者也。故曰:天命之谓性”(《日知录·顾湜天之明命》)。主张言“理”不能离“经”,批评宋明理学是“以明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日知录》卷七)。反对明末空疏的学风,注重实地调查,“足迹半天下,所至交其贤豪长者,考其山川风俗疾苦利病,如指诸掌”(潘耒《日知录序》),强调社会风俗和民心向背是社会治乱的根本原因。主张转移人心,整顿风俗,教化纲纪,提出“以名为治”的道德教育思想。提倡“博学于文”、“行已有耻”,认为人立身行事要讲是非、善恶、廉耻,要求“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不被其泽”,把人民疾苦看作自己的耻辱。 ☚ 傅山 王夫之 ☛ 顾炎武 067 顾炎武明清之际学者。力倡经世致用,主张六经之旨与当事之务结合。要求学问应成为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际。提出“多学而识”的治学原则和“广识”的求学方法,认为只有广为求师,才能学博而识精,理到而辞达。主张考证研究应革掉文人求古之病。认为考证“乃列古今音之变,而究其所以不同”,在考证中,应有一疑义,反复参考,必归于至当,有一独见,援古证今,必畅其说而后止。认为考证材料不仅来自于本书,也来自于其他书中。强调考证必须疏通源流。在注重书本考证的同时,又应注重实际考察。其考证研究,开清代朴学风气。所创立的一套综合归纳、演绎于一体的比较科学的考证方法,也为清代朴学确立了方法论的基础。 ☚ 方以智 傅山 ☛ 顾炎武 157 顾炎武1613—1682古韵学奠基人。明清间人。在总结前人经验、特别是陈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积30年之功,著《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合称《音学五书》,以阐明古韵。他以《诗经》用韵为主,将互相押韵的字尽可能归并,不押韵的字分开,共分古韵为10部。能摆脱世代韵书束缚,从《诗经》用韵实际出发,离析《唐韵》,以求古韵;并变更《唐韵》结构,以入声配阴声,还古韵以本来面目;将古韵分部研究引上系统化、科学化道路。 ☚ 陈第 戴震 ☛ 顾炎武 133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学者、诗人。诗文兼长,尤以诗作名世。为文朴实严谨,充实简练,有学者之风。其诗慷慨激昂,沉雄悲壮,多纪写当时史事,充满爱国情思,有《精卫》、《秋山》、《京口即事》等名篇,后人评曰“独超千古,直接老杜”。著有《亭林文集》、《亭林诗集》,今人有点校本《顾炎武诗文集》、《顾亭林诗集汇注》。另著有《日知录》等学术著作多种。 ☚ 李渔 宋琬 ☛ 顾炎武 089 顾炎武明清之际学者。从27岁起,开始收集资料,计划写两部著作。一为专讲地理的《肇域志》,一为专论地方利弊,国计民生的《天下郡国利病书》。积20余年之力,卷帙浩繁,虽未完稿,却可见规模之宏大,立志之深远。1658年弃家壮游。初在山东,后到河北,曾游北京,往来永平与昌平之间,写成地理著作《昌平山水记》、《营平二州史事》。后又西走山陕,考察西北地理形势,山川关隘。一生著述宏富,留意舆地之学。所著《日知录》有 “论地理”卷。 ☚ 徐霞客 顾祖禹 ☛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GuYanwu见“天下郡国利病书”条。 ☚ 徐霞客 顾祖禹 ☛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Guyanwu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少时参加“复社”,反对宦官。清入关后,他又反清。学识渊博,著述甚丰,对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音韻训诂、典章制度,都有所研究。在理气问题上主张气为本体,在道器问题上,肯定道寓于器中,在当时哲学主要议题上,他的观点都属于唯物主义阵营的。主张学以致用,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要求君主分权而治,把“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在学术的许多方面都有贡献。著作主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等。 ☚ 黄宗羲 王夫之 ☛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Gu Yanwu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初名绛,字忠清,清兵南下,改名炎武,字宁人。曾自署“蒋山佣”,人称亭林先生。昆山(今属江苏)人。早年参加复社,清兵南下时参加过昆山人民抗清武装斗争,失败后,游历华北各地,继续进行反清复明活动。晚年定居华阴(今属陕西省),专心著述,后病卒于山西曲沃。 ☚ 黄宗羲 王夫之 ☛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初名绛,字忠清;清兵南下,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别号亭林,曾自署 “蒋山佣”。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县)人。十四岁补诸生,不图仕进,明末参加复社。清兵南下时,参加过昆山令杨永言领导的抵抗斗争,失败后,化名蒋山佣,游历华北各地,考察山川形势,秘密联络抗清志士,进行反清复明的活动。后坚辞清廷征召,晚年定居华阴 (今属陕西省),专心著述,后病卒于山西曲沃。顾炎武学问极为渊博,对经史百家、音韵训诂、历朝典制,以至河漕兵农无不精熟。在学术上,他提倡“经世致用”之学,治学以征实为本,是清代朴学派的创始人。顾炎武在文学上主要以诗见称,其诗歌取材广泛,内容丰富,现实性、真实性、政治性十分强烈,带有明显的诗史特色。作品主要是记述时事,歌咏爱国志士的抗清活动,揭露清统治者的残暴,抒写对国家兴亡之思,代表作有《秋山》二首,《京口即事》二首,《海上》四首等。他的拟古、咏史之作,往往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而表达抗清复明的志向,如《咏史》、《秦皇行》、《督亢》等。他还有不少歌颂祖国壮丽山河,在写景记游之中,抒写心中的报负,如《山海关》、《居庸关》等。沈德潜称他的诗“词必己出,事必精当,风霜之气,松柏之质,两者兼有”(《明诗别裁》)。其风格接近杜甫,又有自己的特点,凝重雄健,沉郁苍凉。他的散文不事藻饰,纯朴感人,善用典实,熨贴切当,无挦撦掇拾之弊。著有《亭林诗文集》、《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韵补正》等。 ☚ 凌濛初 侯方域 ☛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Guyanwu明清之际思想家。初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世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出身江南大族,少年时参加复社反宦官权贵的斗争。清兵南下时,参加昆山、嘉定一带的人民抗清起义,后往来南北,终身不仕,以明朝遗民自守,曾十谒明陵,又曾纠合同志,垦荒种地,不忘兴复明朝。晚年定居华阴,卒于曲沃(今山西曲沃)。他学问渊博,对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方舆、经史百家及音韵训诂等均有研究。在哲学上,他认为宇宙是由物质构成的,“盈天地之间者气也”,“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日知录·游魂为变》)又反对宋明理学,主张把书本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出“经世致用”、“明道救世”。在政治思想上,他反对君主专制,指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清儒学案》卷六《亭林学案》)主张加强地方官的职权以抑制君主专制,还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在经济上提倡贫富平均。在音韵学上,对阐明音学源流和分析古韵部目等方面都有很大贡献。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二十一史年表》、《亭林诗文集》等。 ☚ 黄宗羲 王夫之 ☛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文学家。原名继绅,更名绛,字忠清。清兵南下,改名炎武,字宁人,尝自署 “蒋山佣”。江苏昆山县亭林镇人,世称亭林先生。关心社会现实,少年时即入复社,参加反对宦官擅权的斗争。清兵南下,嗣母王氏绝食而死,临终戒子勿事二姓,炎武终身守之。其后积极投身昆山、嘉定一带人民的抗清活动,曾十谒明陵以示忠贞。清顺治十三年(1656),孤身北上,遍游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等地,考察中原地形,广交志士豪杰,以图恢复明室。晚年躬耕于陕西华阴,清廷迢举博学鸿词科,又多次逼甚他参加纂修 《明史》,均遭严词拒绝。一生律己很严,操行卓越,始终坚守民族气节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 清 金人瑞 ☛ 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唯物主义思想家。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山人。青年时曾参加复社活动,反对宦官权贵。清军南下时,参加抗清起义,失败后遍游华北,图谋复兴,至死不仕清朝。学问渊博,有《回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及《亭林诗文集》等。参见“哲学”、“法学”、“文学”、“语言文字”、“政治学”中的“顾炎武”。 顾炎武地理学家。所编写《天下郡国利病书》,收集了论述中国各地利害所在的地理资料,讨论了各地区的人地关系问题,是一本古代人文地理著作。另一本《昌平山水记》,对昌平一代的地理情况记述相当翔实,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参见“哲学”中“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学识广博,著述宏富。文学成就以诗见称,现实性、政治性强烈,有史诗特色,所写多为清军南渡后国破家亡的景象。风格沉郁苍凉,刚健古朴。又工文,书信笔锋犀利,议论文简明宏肆。有《亭林诗文集》等。参见“历史”中的“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亭林镇人,明清之际思想家、语文学家。学识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无不探究原委,著述极富。语文学著作主要有《音学五书》、《韵补正》、《日知录》等,考订古音,离析《唐韵》,分古韵为10部,在音韵训诂上多有创见,开清代朴学风气。参见“哲学”中的“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学识渊博,于国家典制、都邑掌故、天文历算、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均有研究。明崇祯二年(1629年)始,遍征史料,在整理、研究地方志的基础上,编成《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二书参考和使用方志一千余部,开创了综合和利用地方志的道路。清顺治中,参修《邹平县志》。在所作《营平二州史事序》等文中,指出了修志的旨要,即:修志者必具一定的学识;要网罗天下志书以作参考;进行实地调查勘对;要有充裕的时间;文字要通俗易懂。这些见地,为乾嘉时期“方志学”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顾炎武中国明清之际思想家。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主张经世致用,坚持务实。反对君主独裁,认为皇帝“非绝世之贵”,君主的独裁压制人的聪明才智。主张分散君王的权力,“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加强地方官的权限,允许地方官世袭,加强宗法制度。反对法治,提出以名为治,“正人心”,“厚风俗”。具体办法是恢复清议,运用社会舆论力量选拔、监督和罢免官吏。参见“哲学”中的“顾炎武”。 顾炎武在法律上,1.提倡“庶人议政”“百官分治”,取消君主专制之法,建立公天下之法;2.主张严饬吏治,刻贪赃,疏法宽刑,以礼防民,反对因例生法,因例破法,夸大礼教作用。要求地方分治,“以天下之权,寄之于天下人”。参见“哲学”中的“顾炎武”。 顾炎武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哲学上赞同张载“气一元论”,认为万物存亡取决于气之聚散。力倡经世致用,批驳陆王心学空谈心性良知,反对坐而论道,主张博学多问与实践笃行相结合。提出“以天下之权,亲天下之人”,要求君主分权予民。参见“历史”中的“顾炎武”。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学者。初名绛,字忠清。清兵南下,改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世称亭林先生。昆山(今属江苏)人。曾自称蒋山佣。少时即入复社与宦官奸臣斗争。清兵南下,曾参与抗清斗争。失败后,遍游华北各省,考察中原地形,了解各地民俗风情。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相勉,一生志在复兴。晚年居于华阴。清廷曾多次逼其参加《明史》纂修,均遭严词拒绝。他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诸子百家、音韵训诂学及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兵农等都有研究。晚年治经,注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反对宋、明理学空谈“心、理、性、命”,提倡“经史致用”的实际学问。对文学强调其社会作用,主张“诗主性情,不贵奇巧”。其诗多写兴亡之事,托物寄兴,吊古伤今,表现了对清统治的不满和对明王朝的怀念之情。诗风格调苍凉浑厚,激昂悲壮。散文议论简明扼要、朴实感人。著有《亭林诗文集》、《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等。 ☚ 黄宗羲 王夫之 ☛ 亭林文集/亭林文集/亭林文集/顾亭林诗文集/亭林文录/亭林文钞 ☚ 《笠翁—家言全集》 亭林文集 ☛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初名绛,字宁人,明亡后改名炎武,号亭林,昆山(今属江苏)人。少时弃举业,讲求经世之学。明亡后,参加昆山、嘉定等地的抗清斗争。失败后,曾垦田于山东章丘以自给。又遍游华北,十谒昌平明陵。所到之处访问风俗,搜集材料,纠合同道,时刻不忘恢复。康熙朝举博学鸿词,荐修《明史》,皆不就。晚年定居华阴。顾炎武学识广博,著作宏富,在经学、音韵学、史学、文学诸方面有很深造诣。其研究经学,反对空谈,注重辨别源流,审核名实,开清代朴学风气。文学成就以诗最高。散文亦出色。论文反对盲目摹仿古人,且认为“文须有益于天下”(《日知录》),“故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与友人书》三)。其文风质直锐利,简明宏伟并带有强烈的现实性。有《亭林诗文集》《日知录》等。 ☚ 周亮工 邱维屏 ☛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号亭林,世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19岁时参加“复社”的反宦官斗争。清军南下后,他曾参加苏州、昆山两次武装抗清斗争。明亡后,他怀着国破家亡之痛,化名蒋山傭,游遍山东、河北、北京、陕西等地,考察山川形势,联络抗清志士,以图复国,终生拒绝清政权的招聘。在学术上,他从“经世致用”的观点出发,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予以猛烈抨击,指斥宋明以来的理学,“以明必见性之空言,代修已治人之实学”,提出“古之所谓理学,经学也;”“会之所谓理学,禅学也。”批评当时空谈良知心性的恶劣学风,主张言“理”不能离“经”,学问应成为“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强调“博学于文”,“行已有耻”,主张士人要关心国家大事,操守气节,“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 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在哲学思想上,关于宇宙观,他赞同张载关于“太虚”、“气”、“万物统一”的观点。认为气是物质性的气,“盈天地之间者,气也,”天地万物的存亡变化都是气聚散而成。关于道与器的关系,他认为“非器则道无所寓”,抽象的“道”不能离开具体有形的“器”而存在,求道需求之于器。关于认识论,他提倡“下学而上达”,从具体事物中去寻找普遍存在于事物之中的道理和原则。在社会政治观上,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的思想,反对君主专制的“独治”,主张天下“众治”,并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来激励人心。他学问渊博,对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经史百家及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侧重考据,开清代朴学之风。在音韵学方面成就很高,有承前启后之功。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 格雷万博物馆 顾恺之 ☛ 顾炎武 顾炎武顾炎武 (1613—1682),明末清初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青年时期曾参加以抨击明末弊政为宗旨的 “复社”,清兵南下时一度举兵抗清。顾炎武在学术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 他继承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传统,批判宋、明唯心主义理学,提出了“经学即理学” 的著名命题,他的法律思想也同当时进步的社会思潮相呼应,具有反对专制主义的色彩。他针对明末士大夫空疏不学的恶劣学风,提倡读书、务实,经世致用,把学术研究和解决社会问题联系起来。著有 《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育学五书》、《亭林诗文集》 等。 ☚ 黄宗羲 王夫之 ☛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初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世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少年时入“复社”,抨击明末弊政。清军南下时,在昆山一带起兵反抗。抗清失败后游历四方,研究边情及地理,晚年定居陕西华阴。学识渊博,对典制,天文、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都有研究,偏重考据,著有《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反对君主专制,主张“众治”; 反对理学,认为没有脱离物质而独立存在的精神: 反对脱离实际的“心学”,提倡 “经世致用”,“引古筹今”,详求始末,广征博引,寻真求实。其学术思想和治学方法对清代朴学产生很大影响。 ☚ 郑成功 清圣祖 ☛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学者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少时参加“复社”,反对宦官。清兵入关后,曾参加抗清起义,后遍游华北,搜集所至之处地理风俗。晚年卜居华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哲学上赞同张载关于“太虚”、“气”、“万物”三者统一的观点,提出“盈天下之间者气也”的命题。认为道器不可分离,“非器则道无所寓”。力倡“经世致用”,主张“六经之旨与当世之务”结合。政治上提出“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 黄宗羲 王夫之 ☛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思想家、学者、诗人。初名绛,字宁人,自署蒋山慵,人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少时参加“复社”,反对宦官权贵。清兵南下,曾参加江南抗清斗争,失败后,十谒明陵,遍游华北,仍图恢复。晚年卜居陕西华阴,卒于山西曲沃。有《亭林诗文集》、《天下郡国利病书》、《日知录》等。博于学问,于政治、经济、历史、金石、音韵,无一不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清初三遗老”。论文主张为“经术政理”服务。作诗多密切联系现实,或揭露清廷横暴,或同情民生疾苦,或记述抗清斗争,如《精卫》、《秋山》、《海上》、《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等,苍凉沉郁,悲壮动人,颇富爱国之情和复国之志。其文学主张与实践,对扭转明代不良文风,促进清代文学发展,有较大影响。 ☚ 归庄 宋琬 ☛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清初杰出思想家、语文学家。本名绛,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傭。江南昆山(今江苏省)人。生而双瞳子,中白边黑,读书一目十行。年14为诸生,耿介绝俗。见明季多故,弃举业,讲求经世之学。明亡,母不食而卒,遗命勿事二姓。鲁王时,与归庄共起兵,官兵部职方郎中。后因二次遭冤家害,皆得免。遂来山东,垦田长白山下,复北历关塞,垦田于雁门之北,五台山之东。后客准安,往返河北。最后至华阴。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词科,次年,修明史,大臣争荐之,力辞不赴,卒以布衣终。著述宏富,有《亭林诗文集》、《救文格论》、《菰中随笔》、《谲觚十事》、《山东考古录》、《京东考古录》、《音学五书》、《古经考》、《九经误字》、《五经异同》、《二十一史年表》、《昌平山水记》等,其《天下郡国利病书》120卷,多记民生利病,得之亲历,历20年始成。《日知录》30卷,积30余年而成,尤为精诣之书(均《清史列传》)后人辑为《亭林遗书》,盛行于世。 ☚ 原宪 晏子 ☛ 顾炎武 顾炎武公元1613年~1682年原名绛,字忠清,清兵破南京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江苏昆山人。曾参加昆山、嘉定一带人民抗清起义,失败后遍游诸省,考察山川形势,谋划匡复明室,曾坚拒清廷征召,晚年卜居陕西华阴。著作有《日知录》等。在《日知录》中对中国货币流通的历史有较详细的论述,另有《钱法论》、《钱粮论》等文。他针对明朝推行钞法的失败,指出“天下不能与万物争权”,意为政治权势不能左右客观的经济规律,他还论述田赋征银的祸害,主张重钱轻银,国家财政收支一律用钱。 ☚ 黄宗羲 王夫之 ☛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思想家。初名绛,更名继坤。居亭林镇,人称亭林先生。自署蒋山佣。明诸生。曾为南明唐王聿健兵部职方司员外郎,参与抗清活动。晚年南北周游,察山川险要,查国计民谟,倡导引古筹今,重当世之务, 凡政治、经济、经史、金石诸学,靡不淹通,著述宏富,主要著作有《亭林文集》、《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他的经济思想认为人各怀其家,各私其子,其常情也;为天下,为百姓之心,必不如其自为。主张地方官拥有用人、理财等权,使县令得私百里之地,则县之人民皆其子姓,县之土地皆其田畴,县之城廓皆其藩垣,县之库廪皆其囷窌。认为民聚于乡则土地辟,田野治,欲民之无恒心不可得也。认为耕牧是致富之首。在积极倡导屯垦开荒同时,指出西北之马骡、东南之竹箭等亦是财富之源。认为应把重视矿冶列为一项重要的富国之策,并主张由民间经营。主限租,上田不得过八斗,认为此则贫者渐富,而富者亦不至于贫。又面对当时的银荒,致力于说明反对征银的理由。 ☚ 黄宗羲 王夫之 ☛ 顾炎武 顾炎武1613—1682明清之际著名启蒙思想家。字宁人,亦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经济思想散见于《日知录》、《亭林文集》、《天下郡国利病书》等。顾炎武认为封建专制主义有其弊端,要求削弱君权,实行地方分权,“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亭林文集》卷一)、“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同上书,卷九)。认为“亡国”与“亡天下”不同,“亡国”只是改朝换代,“亡天下”是全民族的灾难,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卷十三) 他强调自利,要求把人的“各怀其家,各私其子”的自私自为心理同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提出“用天下之私以成一人之公”,则“土地开,田野治,树木蕃,沟洫修,城郭固,仓廪实”,“人民乐业”(《亭林文集》卷一)。他认为私有制能促使人们积累财富,发展生产,建议实行县官世袭制,“使县令得私百里之地”,则县之人民皆其百姓,县之土地皆其田畴,……县之库廪皆其囷窌”(同上书,卷一),借以刺激他们治理本地、发展经济的积极性,实现富国裕民的目的。顾炎武主张以农富国,他说:“天下之大富有二: 上曰耕,次曰牧……卒可以并天下之国,臣天下人者,莫耕若。” (同上书,卷六) 为鼓励农耕,他提倡恒产论和“民聚于乡”,将田主无力耕种的土地“籍而予新甿”; 捐钱予劝农之官发展边地农业生产。但他并不因重农而轻视商业和手工业,而主张扶助督导边郡之民从事纺织,由各州县自由开采矿山,开发山泽之利,反对封建政府的盐铁专卖和统制茶叶贸易,主张自由贩卖。顾炎武认为民贫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国家赋役太重,“南人困于粮”,“北人困于役”;“私租”太重,“至有今日完租而明日乞贷者”(《日知录》卷十)。主张减轻田赋和私租。他说:“既减粮额,即当禁限私租,上田不过八斗,如此,则贫者渐富,而富者不至于贫。” (同上) 反对以银为币和纸币流通,主张用钱。重视发展生产培养税源,谓“必有生财之方而后赋税可得而收也”。强调扩大地方财权,除划定田土等第和规定田赋税则由中央决定外,一切财政收支均由地方自行处理,收入支用首先保证地方开支,然后才解缴中央。反对赋税征银,极言征银之害,提出“凡州县之不通商者,令尽纳本色,不得已,以其什之三征钱。”(《亭林文集》卷六)。 ☚ 黄宗羲 王夫之 ☛ 顾炎武1613~1682Gu Yanwupoet,scholar,ideologist and litterateur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Qing Dynasty. Works: Records of Everyday Learnings,etc. 顾炎武1613—1682清初杰出思想家、语文学家。初名绛,字宁人。昆山(今属江苏)人。居亭林镇,学者称亭林先生。又尝自署蒋山佣。明诸生。少时参加“复社”反对宦官权贵。清兵南下,母王氏殉国,又参加昆山、嘉定一带抗清起义。失败后,遍游华北,访问风俗,垦荒种地,纠合同志,仍筹谋起事。晚岁卜居华阴,卒于曲沃。一生不忘兴复,六谒明陵,爱国之念,老而弥笃。学识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无不探究原委。晚年治经侧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著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音学五书》、《韵补正》、《亭林文集》等。 顾炎武1613—1682清初思想家、学者。初名绛,更名继绅,字忠清,又名圭年,入清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 自署蒋山佣。江苏昆山人。明诸生,青年时,与同乡归庄最友善,有“归奇顾怪”之称。清兵南下,在昆山举兵抗清。失败后,自载书籍,到苏、皖、鲁、晋等地,考察山川形势,结交四方之士。后卜居陕西华阴。清迁屡次征召,皆坚辞不仕。他在政治思想方面,反对君主专制政治,主张以“众治”代替“独治”,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在经济方面,主张改革赋税办法,限制地主收租数额或比例,发展农业经济。在哲学方面,反对宋明以来先理后气的唯心主义,认为“盈天地之间者气也”, “气”是宇宙的主体。在治学方面,提倡研究实学,注意对客观事物的调查,广求证据,开清代朴学风气。他学识渊博,对经学、史学、天文、地理、音韵、金石、兵农等均有深入研究。所著《天下郡国利病书》,是研究古代经济、地理之重要著作。《日知录》尤为终生精诣之书,内容有关经史、职官、财赋、典章、制度、地理、艺文等。另外,还有《肇域志》、《历代帝王宅京记》、《左传杜解补正》、《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著述数十种。后人把他和黄宗羲、王夫之称为清初三大思想家。(参考图608)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