韵外之致、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是司空图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提出的著名的美学观点。说的是诗歌创作和诗歌欣赏中的审美活动问题,美学要求和美学理想问题。主要是从诗美的欣赏与审美角度谈的。 《与李生论诗书》说:“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辩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江岭之南,凡是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于酸而已;若盐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诗贯六义,则讽谕、抑扬、蓄、温雅,皆在其间矣。然直至所得,以格自奇,前辈诸集亦不专工于此,矧其下者耶!王右承、韦苏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岂妨于遒举哉!贾浪仙诚有警句,视其全篇,意思殊馁,大抵附于蹇涩,方可致才,亦为体之不备也,矧其下者哉!噫!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音韵外之致耳!……今足下诗,时辈固有难色,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这一段文字,一从饮食的咸、酸比喻,二从唐诗美学创造的实践展开,通过对王维、韦应物、贾岛等人诗歌的褒贬,以一“噫”字收束,最后提出作诗要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美学要求和美学理想。 这里提出的“韵”与“味”,指的是由诗歌作品意象给人娱悦或值得人们反复赏玩咀嚼的美感。为树立新的美学理想和美学标准,司空图在吸取晋、宋、齐、梁以及唐以来“韵”与“味”理论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以“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以全美为工”为前提的新的诗美理论——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在原来“韵”、“味”之外,又增加了一种新的美学成份。“近而不浮”,指诗中意象的清晰、生动、鲜明度,宛在目前而不隔;“远而不尽”,指意象历久不衰,给人以联想与启示;“全美”,则指诗歌超越一般单象美的全方位的本质美。 作为司空图诗歌美学的核心,“象外之象,景外之景”是与“韵外之致”、“味外之旨”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前者指如何利用欣赏者的想象与意会,去创造“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具有更多美的信息量的作品;后者则说,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作品,就能使人获得“韵外之致’和“味外之旨”的娱悦和美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