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以文为诗”韩愈的诗,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自从宋人指出韩愈“以文为诗”之后,历代学者为此争讼不已,当代研究者亦未取得一致意见。争论主要集中在韩愈是否“以文为诗”、如何“以文为诗”和“以文为诗”好不好这三点上。 首先提出韩愈“以文为诗”的是宋代沈括,他认为“退之诗,押韵之文耳,虽健美富赡,然终不是诗。”从宋以还,“以文为诗”一直是评价韩诗的重点,也是人们争议的焦点,概而言之,古人多不满于“以文为诗”,而今人则肯定“以文为诗”的艺术价值。陈寅恪认为:“退之以文为诗,诚是确实。……既有诗之优美,复具文之流畅,韵散同体,诗文合一,不仅空前,恐亦绝后。”舒芜以为韩愈“在诗的形式上,通过散文化的风格,追求‘非诗之诗’”。这是“在李杜之后,在极盛难继的局面之下,推动我国诗歌艺术继续发展的道路”,“是诗人韩愈对我国诗歌艺术的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程千帆认为以古文为古诗,概括起来,“一方面是以古文的章法、句法入诗,另一方面是以在古文中常见的议论入诗。”江辛眉把韩愈“以文为诗”的大致表现归纳为三条:散文化的句式;大量虚词的应用;以文章的气脉入诗。这样“在很大程度上给诗歌以更大的自由,增添纵横驰聘的气势”。严寿澂认为韩愈“以文为诗”与“以俗为雅”等诗风的变化,是“在盛唐诗成就的基础上自创一格”,“为宋诗的发展开了无限法门,宋诗的许多特征都可追溯到韩诗”。但也有人提出了异议,钱甫认为,韩愈诗歌不是“以文为诗”而是“以赋为诗”。但在他诗中另有一种与此意义不同的“以文为诗”的诗是存在的,“那就是把只宜在散文中发挥的议论,生硬地填塞在诗中,损伤了诗所能给予人们的美感。”陈克明认为“韩愈大量的诗,占主导地位的诗,还是格律谨严、声韵铿锵,平仄协调,有法有章”。“‘不美之美’、‘非诗之诗’,至少不是韩愈‘追求’的主要方向。”钱仲联肯定韩愈“以文为诗”使其作品“流畅平易”,“扩大诗歌领域的作用”外,着重指出这种古文式语言的缺陷,即以逻辑思维代替形象思维,不符合写诗规律,缺乏诗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