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韦编三绝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韦编三绝

典源出处 《史记 ·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 《易》,序 《彖》、《系》、《象》、《说卦》、《文言》。读 《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 《易》则彬彬矣。’”
释义用法 孔子晚年精研 《易经》,由于翻看的次数太多,以致把串连竹简的皮条都磨断了三次。后以此典形容勤奋读书。
用典形式
【十绝编】 宋·陆游:“更余一事犹当勉。读易从今十绝编。”
【三编绝】 唐·耿𣲗:“业就三编绝,心通万象闲。”
【韦充编】 唐·元稹:“蒲有临书叶,韦充读易编。”
【韦编绝】 宋·陆游:“读经今日
韦编绝,作赋当时铁砚穿。”
【绝韦编】 宋·张孝祥:“唯有吾宗老兄弟,闭门依旧绝韦编。”
【编三绝】 清·张尚瑗:“总角诵公文,不啻编三绝。”
【韦编三绝】 元·耶律楚材:“韦编三绝耽羲易,萧散风神真隐人。”清·顾炎武:“在昔尼父圣,韦编尚三绝。”
【易韦三绝】 宋·苏轼:“易韦三绝丘犹然,如我当以犀革编。”

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

韦:熟牛皮。古代以竹简写书,用熟牛皮制绳把竹简编联起来叫“韦编”。三绝: 多次折断。本指孔子反复研读《周易》,翻动竹简,以致断绝多次。后泛指勤奋读书刻苦治学。语出《史记·孔子世家》。

(文)

☚ 等身书   以日继夜 ☛

韦编三绝

典源出处 《史记 ·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 《易》,序 《彖》、《系》、《象》、《说卦》、《文言》。读 《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 《易》则彬彬矣。’”

释义用法 孔子晚年精研 《易经》,由于翻看的次数太多,以致把串连竹简的皮条都磨断了三次。后以此典形容勤奋读书。

用典形式

【十绝编】 宋·陆游:“更余一事犹当勉。读易从今十绝编。”

【三编绝】 唐·耿��:“业就三编绝,心通万象闲。”

【韦充编】 唐·元稹:“蒲有临书叶,韦充读易编。”

【韦编绝】 宋·陆游:“读经今日

韦编绝,作赋当时铁砚穿。”

【绝韦编】 宋·张孝祥:“唯有吾宗老兄弟,闭门依旧绝韦编。”

【编三绝】 清·张尚瑗:“总角诵公文,不啻编三绝。”

【韦编三绝】 元·耶律楚材:“韦编三绝耽羲易,萧散风神真隐人。”清·顾炎武:“在昔尼父圣,韦编尚三绝。”

【易韦三绝】 宋·苏轼:“易韦三绝丘犹然,如我当以犀革编。”

韦编三绝

❶形容刻苦治学。章炳麟《贺黄侃五十寿联》: “韦编三绝今知命,黄卷初裁好著书。”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易》: 即《周易》,又名《易经》,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成书约在西周末年。韦: 熟牛皮。古代书籍是用竹简刻写,再用牛皮绳穿制而成的。孔子晚年为探讨人生哲理而反复研读《周易》,以至穿竹简的牛皮绳多次断绝。

韦编三绝

【出处】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 序《彖(tuàn)》、《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释义】 孔子晚年喜欢研究《易经》,由于读的遍数太多,以致将连结竹简的皮条都磨断了三次。他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如果能办到,我对于《易经》就文质兼备了。后以此典形容读书刻苦勤奋,认真钻研。
【例词】 编三绝 绝韦 绝韦编三绝 三绝韦编 十绝编 韦编三绝 易韦三绝 韦编绝 三编绝 韦编 绝编 宣尼易 三断韦编 编绝
【用例】
〔编绝〕 宋·韩维《滍城》:“案头伏羲经,编绝几见补。”
〔绝韦编〕 唐·许浑《元处士自洛归宛陵》:“紫霄峰下绝韦编,旧隐相如结袜前。”
〔三编绝〕 唐·耿湋《题李孝廉书房》:“业就三编绝,心通万事闲。”
〔韦编〕 北齐·邢子才《广平王碑文》:“志犹学海,业比登山。踟蹰缇衮,绛帐韦编。”
〔韦编三绝〕 元·耶律楚材《过天德和王辅之》:“韦编三绝耽羲易,萧散风神真隐人。”
〔宣尼易〕 唐·张祜《忆江东旧游》:“伯玉年将近,宣尼易未弘。”

韦编三绝

韦:熟牛皮。这里指用熟牛皮做的绳。三:泛指多次。牛皮绳磨断了好多次。用以赞誉人勤奋读书,刻苦治学。春秋时,鲁国孔子是一位大学问家,到了晚年,他对《易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没有纸,字都是写在竹简上的,为方便阅读,人们用熟牛皮绳将它穿起来。孔子治学非常刻苦,经常翻阅竹简,牛皮绳不知磨断了多少次。孔子还曾经对人说:“如果再给我几年时间,对《易经》就理解得更透彻了。”(见《史记·孔子世家》)

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

孔子读《易》,反复翻阅,竟把穿竹简的皮条磨断了三次。后用以称赞刻苦读书的好学精神。韦编:古代用皮条穿起来的竹简。韦,柔软的皮革。

☚ 望文生义   温故知新 ☛
勤学

勤学

力学 用功(读书~) 蚁术 蛾术拾萤 疾学 懋学 劬学 勤奋学习
勤勉地学习:强学 懋修
努力读书:攻读
 勤奋攻读:强览
 勤苦攻读:聚萤积雪 聚萤映雪
 刻苦攻读:积雪囊萤 骑牛读汉书
读书勤奋:韦编三绝 韦编屡绝 牛角挂书
 读书勤奋用功:目披手抄
勤奋读书:挟策 负素 昼耕夜诵 朝经暮史 焚膏继晷
 勤读的典故:挂帙 挂角
专心致志,勤奋读书:挟策读书 换册读书 读书亡羊 挟策亡羊 扶策读书 挟册读书
勤苦用功:燃糠
时时学习:时术
勤学不辍:目耕
学习勤奋不知疲倦:孜孜不倦 孳孳无怠孜孜无倦
 老年犹勤学不倦:霄光可学
 勤勉学习而不知疲倦:力学不倦
贫苦力学:断齑画粥 断齑块粥 分齑画粥 划粥断齑
刻苦力学:聚萤
勤奋读书,毫不懈怠:朝夕不倦
振作精神,努力学习:奋发力学
拼命读书:徇书
(努力学习:勤学)

另见:刻苦 勤奋 学习

☚ 好学   苦学 ☛

各种质料的绳

各种质料的绳

用丝编成的绳:绦(丝绦)
竹子做的绳:筊(长~) 筰 笮 竹索
铁制的绳:铁索 铁绠 铁縆 铁絙 钢绳
钢丝绳:钢索
缠绕器物的银质丝绳:银缠
黄金或其他金属制的绳索:金绳
皮绳:韦(~编三绝)
草索:

☚ 绳子   各种用途的绳 ☛
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

形容读书勤奋。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把竹简编联起来。“韦”,即熟牛皮;“绝”,即断掉。

☚ 不遗余力   胼手胝足 ☛
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后以此典形容人读书刻苦勤奋,精研细读。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宗经》:“韦编三绝,固哲人之骊渊也。”北齐·邢子才《广平王碑文》:“志犹学海,业比登山。踟蹰缇衮,绛帐韦编。”唐·杨炯《后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七步立成,五行不缀。家惟万卷,韦实三绝。”

☚ 危于累卵   韦弦之戒 ☛
韦编三绝

韦编三绝

韦:柔软的熟牛皮。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条把竹简编连起来,叫做“韦编”。“韦编三绝”形容经常翻阅竹简,使韦编断绝多次。《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后以此形容勤奋好学。

☚ 五世其昌   犬兔之争 ☛

韦编三绝wei bian san jue

study diligently

韦编三绝wéi biān sān jué

韦:熟牛皮,韦编:指用熟牛皮条把写书的竹简编联起来;三:多次;绝:断。原指反复研读,以至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好多次。现多用于勤奋读书刻苦治学。study diligently, study hard

韦编三绝wéi biān sān jué

【解义】韦:熟牛皮。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绳把写书的竹简编联起来,就叫“韦编”。三:概数,指多次。绝:断。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竟使编连《周易》的皮绳断了好几次。后用以形容勤奋读书。
【用法】多用于学习。
【例句】要想把这本书吃透,没点儿~的精神不行!

韦编三绝wéi biān sān jué

编竹简的皮绳多次磨断。形容读书勤奋。“韦”,熟皮;“韦编”,用皮条把竹简穿成册;“三”,指多次;“绝”,断。《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晋·葛洪《抱朴子·祛惑》:“昔有古强者,自言,孔子劝我读《易》,云:此良书也,丘窃好之,韦编三绝、铁挝三折,今乃大悟。”

韦编三绝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鲁国(今山东省)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其思想和学术对后世影响极大。后来,崇奉他学说的人,形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学派——儒家。
孔丘多才多艺,学问渊博。他认为自己的学问“非生而知之”,而是经过刻苦钻研得来的。他3岁时死了父亲,母亲年轻守寡,不得不让孔丘干各种事养家糊口。他曾经当过牧童,看守过粮食,也当过给人家办丧事的吹鼓手。因此,他小时候并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只好通过自学来求得学问。
孔丘17岁那年,母亲也死去了。在安葬母亲的时候,才找到了父亲的葬地,从而知道了自己是贵族的后代。此后,他到贵族领地上一边做事情,一边学习各种本领。
30岁那年,孔丘创办了一所私学。从此,普通人家的子弟也有机会读书了。50岁时,他被鲁定公任命为中都(今山东省汶上县)宰;几年后,他成为大夫。55岁后,他到许多诸侯国去游历,直到68岁才回到鲁国。
晚年时,孔丘对《易》发生了极大的兴趣。《易》,是《周易》的简称,相传是周人所作,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说明,称为卦辞和爻辞,都是作为占卦用的。《传》,包括解释卦辞和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这部著作通过八卦形式(即象征天、地、雷、风、雨、水、火、土、泽等八种自然现象),来推测自然变化和社会变化,因此是一部内容相当广泛而又复杂的著作。
《易》是用当时已经不多见的古文字写成的,非常难读,大多数人不敢问津。但是,孔丘对它极有兴趣,决心读通它。
当时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材料制造的。把竹子剖成一根根竹签,称为“竹简”,用火烘干后在上面写字。竹简有一定的长度和宽度,一根竹简只能写一行字,多则几十个,少则八九个。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这些竹简必须用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编连起来才能阅读。像《易》这样的书,当然是用许许多多的竹简编连起来的,因此有相当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于是,他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以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联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
孔子在熟读《易》的基础上,对其中《易传》部分解释八卦等的《彖》《系》《象》《说卦》《文言》等篇作了序,从而表明他对《易》已经作了深入的研究。他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孔丘为读《易》而多次翻断了牛皮带子的故事,后人用“韦编三绝”来加以概括。“韦”是熟牛皮;“韦编”,指用牛皮绳编连起来的竹简书。“三”是概数,表示多次;“绝”,是断的意思。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勤奋好学。

韦编三绝wéi biān sān jué

韦:熟牛皮。古时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连起来,称“韦编”。三绝:多次断绝。本指孔子晚年反复研读《周易》,以致编连竹简的皮绳多次断绝。后用以形容勤奋读书,刻苦治学。《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例】他饱读诗书,~,是一位著名的学者。
〔注〕“韦”不能写作“苇”。

韦编三绝we?i biān sān jue?

【释义】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韦编:??. ?? ?? ? ???.
三:? ?. ?? ?.
绝:????.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例句】十几年来,他努力研究,韦编三绝,最终成为著名的文学大家。
?? ?? ?? ??? ???????? ??? ??? ???????.
【近义词】学而不厌
【反义词】一曝十寒

韦编三绝wéi biān sān jué

韦编:用牛皮绳编联起来的竹简。绝:断。编联竹简的牛皮绳断绝三次。形容学习非常勤奋。杨伯峻《黄季刚先生杂记》:“当时太炎先生赠一寿联:‘~今知命,黄绢初裁好著书。’太炎先生是催他写书,他却认为是谶语。”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近义〕穿壁引光 囊萤照读 引锥刺股
〔反义〕浅尝辄止

韦编三绝wéi biān sān jué

韦:熟牛皮。三绝:指多次断绝。孔子晚年反复研读《周易》,以致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断绝。形容读书勤奋刻苦。
〔例〕在学习上,我们要发扬~的精神,勤奋学习,永不懈怠。
【提示】多作谓语。

韦编三绝wéibiān-sānjué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韦编:韦指皮绳,古人用竹简书写,以韦编连成册,称“韦编”。三:指多次。绝:断裂。意思是孔子晚年反复研读《周易》,以致韦编的皮绳因不断翻阅而多次断裂。后以“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刻苦勤奋。

韦编三绝wéi biān sān jué

解释 韦:古代用以编连竹简的牛皮绳。绝:断。本指因为读书用功,以至于把串联简册的牛皮绳都翻断了。后常用来比喻读书勤奋、治学刻苦。
出处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一生都不耻下问、勤于学习,并且培育出了很多出色的学生。孔子周游列国之后,觉得周室衰微,礼崩乐坏,古书残缺不全,于是追溯夏、商、周三代的礼仪,重新编订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到了晚年,孔子喜欢钻研《易》经,并且写出了《彖》《系》《象》《说卦》《文言》等解释《易》经的篇目。后人将孔子编订的《易》经以及在钻研《易》经的过程中撰写的十篇解释合在一起,称为《周易》。孔子钻研《易》经非常用功,卷不释手,以至于把串联竹简的皮绳都翻断了好多次。他自己还说:“假如上天再让我多活几年,我一直这样坚持学习钻研,那我对于《易》的文辞和义理就能全面理解、充分掌握了。”
例句
许多老教授们韦编三绝,写出了流传千古的佳作。

韦编三绝wéi biān sān jué

编连竹简的皮绳多次断绝。《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年反复研读《周易》,以致皮绳因不断磨损而断绝。形容读书治学刻苦勤奋。韦: 熟牛皮。也作“三绝韦编”。

韦编三绝wéi biān sān jué

【解义】 韦:熟牛皮。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绳把写书的竹简编联起来,就叫“韦编”。三:概数,指多次。绝:断。孔子晚年很爱读《周易》,翻来覆去地读,竟使编连《周易》的皮绳断了好几次。后用以形容勤奋读书。
【用法】 多用于学习。
【例句】 要想把这本书吃透,没点儿~的精神不行!

韦编三绝wei bian san jue

韦:熟牛皮。韦编:古时用牛皮绳把写就的竹简编串成书。三:指多。绝:断。编串竹简的牛皮绳断了多次。形容读书勤奋。语本《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
【也作】韦编屡绝 三绝韦编
【近】悬梁刺股穿壁引光
【注意】韦,不读wei。三,不可理解为“三次”。

1S1S【韦编三绝】wéi biān sān jué

编联竹简的牛皮绳断了多次。形容勤奋读书。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韦:熟牛皮。三:多次。绝:断。

韦编三绝wéibiān-sānjué

〔主谓〕 原指孔子晚年反复研读《易经》,以致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后泛指读书勤奋刻苦治学。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晋·葛洪《〈抱朴子〉自叙》:“圣者犹~,以勤经业,凡才近人,安得兼修。”
△ 褒义。多用于描写勤奋读书。
【近义】读书破万卷 手不释卷 孜孜不倦

韦编三绝;铁砚磨穿

韦编三绝;铁砚磨穿wéi biān sān jué;tiě yàn mó chuān

【上】韦:熟牛皮。绝:断绝。三绝:形容断绝的次数多。用牛皮绳编连的竹简,多次断绝。形容读书、治学刻苦勤奋。
◆也作“三绝韦编”。《史记· 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
【下】铁砚:铁铸的砚台。铁铸的砚台也被磨穿了。形容立志苦学,持久不懈。也形容笔墨功夫非常深厚。
◆也作“磨穿铁砚”。元·王实甫《西厢记》一本一折:“将棘围守暖,把铁砚磨穿。”
【综】形容读书或治学孜孜不倦,锲而不舍。
【例】孔丘、董仲舒等人都是中国儒学鼻祖和大家,不但他们的思想影响着中国世世代代的人,而且他们韦编三绝、铁砚磨穿的治学精神也为后人树立了榜样。

☚ 吞纸实腹;抱犬御寒   凿破浑沌;顿开茅塞 ☛

韦编三绝wéi biān sān jué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韦:熟牛皮。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表示多数。绝:断。即因反复翻阅,牛皮绳多次绝断。形容读书孜孜不倦,文章烂熟于心。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6:1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