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称“打春”、“鞭春牛”、“打春牛”。旧时北方地区汉、满、蒙古等族岁时风俗,为立春前祈丰年的活动。唐代已有此俗,明清两代仍沿之。其形式为:每年立春日,各地方知县奉牲礼果品于艺神、土牛前,正午,吏民击鼓,知县执柳枝(俗称春鞭)或柳棒(俗谓春棒)以待,槌鼓3声,则以鞭击土牛3下,之后知县将春鞭或春棒交属吏,吏、民轮流击牛,至碎为止。
鞭春
亦称打春、打春牛,旧时立春节日礼俗。此俗早见于唐宋时期,明清两代广为流行。一般由地主官吏组织,有官方规定的礼仪程序。春牛按《土牛经》制作。山东各地的民间的春牛用秫秸扎制,上糊以纸,内装五谷、枣、栗等,放在田野,并在土内插一盛有鸡毛的竹筒。立春时刻一到,地气回升,鸡毛就飞起来。这时,大家各拿棍棒把春牛砸碎,儿童们则抢走枣、栗,四散而去。鞭春的含义是让人们勤于农耕。参见“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