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鞑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鞑靼 鞑靼(dada达达)蒙古的别称,唐代末年始有鞑靼之名,当时为一部落。以后改称蒙古。元代灭亡后,蒙元统治者的一部分远走大漠之北,弃元之国号,称为鞑靼。有人认为,自我国东北地区北部,至欧洲顿河与尼瓦河之间,均可称为鞑靼。 ☚ 乌戈 仙槎 ☛ 鞑靼dádá古代对北方游牧民族的统称。 鞑靼古族名,又作“达旦”、“达靼”、“达怛”、“塔塔儿”、“塔坦”。为突厥属部,后一部分归顺回鹘、黠戛斯。唐末五代时,阴山鞑靼与唐朝、后汉、后唐、后周建立联系。到宋、辽、金时,鞑靼逐渐成为蒙古高原各部落的通称。蒙古兴起时,鞑靼游牧于呼伦贝尔湖一带,13世纪初被蒙古所灭。明代,把东蒙古成吉思汗的后裔称为鞑靼,他们逐渐发展为漠南蒙古及漠北喀尔喀蒙古。西方史学家将蒙古诸部以至中国北方诸民族,泛称为鞑靼。 鞑靼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名。亦作“达怛”、“达旦”、“达靼”、“达达”、“塔坦”、“塔塔儿”。唐代始有史载,有9姓与30姓之分。分布在突厥东部、契丹北部,被突厥统治,后归附回鹘、黠戛斯。唐末至五代,与中原王朝联系增强。《五代史》正式为其立传。宋、辽、金时代,鞑靼范围扩大,除本部塔塔儿外,还包括蒙古高原诸部。辽兴起后,臣服于辽;金兴起后,臣属于金;但时常侵扰金朝边界。又与西北蒙古为仇。1202年,成吉思汗征服塔塔儿部。鞑靼成为蒙古族的组成部分。明代,鞑靼指的是元顺帝退出大都后到林丹汗这一时期所统治的蒙古人。这些部落发展为漠南蒙古和漠北喀尔喀蒙古。此外,鞑靼在西方通常是指蒙古诸部和中国北方民族。 鞑靼亦作“达怛”、“达旦”、“达靼”、“达达”、“塔坦”、“塔塔儿”等。中国古族名。唐中叶始见于史, 称“三十姓鞑靼”、“九姓鞑靼”。分布于突厥以东, 契丹之北,为突厥统治下的部落。突厥衰亡后,一部分一度归服回鹘、黠戛斯。至唐末五代,阴山鞑靼与中原地区的唐王朝、后唐、后汉、后周等建立联系,陆续归附或朝贡。宋、辽、金时代,除鞑靼(塔塔儿)本部外,亦称漠北的蒙古部为黑鞑靼,漠南的汪古部为白鞑靼, 森林狩猎部落为生鞑靼。“鞑靼”一名逐渐成为蒙古高原诸部的通称。辽兴起后,这些部大多处于辽王朝统治之下, 受辽所置府的羁绊, 不断遣使贡献,接受册封,以至为辽保卫州塞或随从征战。金兴起后,臣属于金,受金东北路、西北路、西南路三招讨司统辖,每岁入贡。蒙古兴起时期,鞑靼(塔塔儿)分布于呼伦贝尔湖一带,分六部,有七万户,十三世纪初为蒙古所灭,成为蒙古族的组成部分。元亡以后, 明代又把东部蒙古成吉思汗的后裔各部称为鞑靼, 这些部逐渐发展演变为漠南蒙古及漠北喀尔喀蒙古, 后统一于清。此外, 西方通常将蒙古诸部以至中国北方诸民族泛称为鞑靼。 鞑靼 鞑靼古族名。亦作“达怛”、“达旦”、“达靼”、“达达”、“塔坦”、“塔塔儿”等。唐开元二十年(732)刻《阙特勤碑》突厥文部分,称其东邻为“三十姓达怛”,为鞑靼始见。会昌二年(842)李德裕所撰《赐回鹘嗢没斯特勤等诏书》提到“黑车子达怛”,是为鞑靼见于汉籍之始。分布于契丹之北、骨利干东南,有学者认为即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室韦集团。在漠北突厥、回纥、黠戛斯相继强大之时,部分鞑靼人先后受到奴役统治,并在各政权代兴更替之际,陆续进入大漠南北,填补了回鹘西迁后的位置。至唐末五代,阴山鞑靼与中原晚唐五代的政权先后建立了归属朝贡关系。 辽时称“阻卜”, 金时称“阻䪁”, 宋人称“塔塔”。辽、金先后设节度使、招讨司管辖鞑靼各部。随着突厥、回鹘的向外迁徙,鞑靼的名称传到中原和西方以后,逐渐成为回鹘以后蒙古高原各部的统称。除鞑靼本部外,中原亦称漠北的蒙古部为黑鞑靼,漠南的汪古部为白鞑靼,森林狩猎部落为生鞑靼,甚至一些突厥部落如乃蛮部也被称为鞑靼。西方通常将蒙古诸部以至中国北方诸民族泛称为鞑靼。 ☚ 哈喇契丹 乃蛮 ☛ 鞑靼 103 鞑靼中国北方古代民族的泛称。或作达怛、达旦、塔塔儿、达达等。其名最早出现于唐代,最晚止于明代,如“三十姓达怛”,九姓达怛、阴山达怛、黑车子达怛。但外国国文献直至近现代仍有使用。鞑靼是蒙古族的先民。突厥覆亡后,鞑靼向西发展,势力达于青海一带。至金泰和2年(1202)成吉思汗征服塔塔尔部之后,鞑靼族在历史上被蒙古族所取代,蒙古族也常自称达达,而答答带、答答里带、答答儿歹、答答歹等称都是达达自称的所有格词形变化。历史文献上对不同分布地域和经济文化发展程度不同的鞑靼族,也常有不同的称呼,如对活动在漠北地区的称为黑鞑靼或生鞑靼; 对活动在漠南地区的称为白鞑靼或熟鞑靼。元代对活动在黑龙江中下游地区的非蒙古语系的民族,称为水达达。明代对元朝灭亡后活动在北方草原上的蒙古族称作鞑靼。 ☚ 哈喇契丹 戎 ☛ 鞑靼 鞑靼中国古代北方有多重含义的民族泛称。又作达怛、达旦、达靼、达达、塔塔儿等。唐代突厥文碑铭及汉文中,有关于鞑靼人活动的最早记载。7至8世纪,室韦人分为九部。进入8世纪以后,称为 “三十姓达怛”的呼伦贝尔高原室韦人,在反抗突厥的斗争中发展为“人数众多、强大、富有的部落”。一些室韦人向西、向南逐渐移动,也被称作达怛。可见,唐代鞑靼人的活动区域正是室韦人的活动区域,且二者称谓在汉籍中时常被互通互用。元代又将鞑靼译为“塔塔儿”。唐代,是鞑靼人发生巨变的时期。8世纪中叶,突厥为回纥所灭,此后的一个世纪,突厥在漠北的地位为回纥所取代。回纥汗庭时期,漠北有九姓达怛,漠南有阴山达靼、黑车子达怛。突厥的灭亡和此后回纥的西迁及契丹人的远征外蒙古高原,都为鞑靼人提供了大批涌入外蒙古高原和内蒙古西部地区的机会。鞑鞑人于9世纪前后形成了自阴山南北至青海的广泛分布,并协助唐朝镇压了唐末黄巢起义。辽朝时,契丹人征服了室韦,使其臣属。契丹人称室韦——达怛人为“阻卜”。为鞑靼立传,自《五代史》正式开始。金朝时对鞑靼沿用“阻卜”的称呼。两宋、辽、金时期,称漠北的蒙古部为黑鞑靼,漠南的汪古部为白鞑靼。鞑靼、白鞑靼、黑鞑靼,在成吉思汗时期均被统一到蒙古国大家庭中。元时,讳言鞑靼,故纂修辽、金史时,均以“阻卜”的称呼代替鞑靼。元朝灭亡后,明朝又把东部蒙古成吉思汗后裔各部称为鞑靼。《明史·鞑靼传》详述了明代北边蒙古各部的兴衰。 ☚ 室韦 兀良哈 ☛ 鞑靼又作“达怛”、“达旦”、“达靼”、“达达”、“塔塔儿”等。中国古代北方有多重含义的民族泛称。1.唐代突厥统治下的一个部落,继突厥之后强盛。2.宋、元人对蒙古各部泛称。3.明代对元亡后蒙古人通称。 鞑靼 鞑靼中国古族名。亦称“塔塔儿”、“达旦”、“达靼”、“达怛”、“塔坦”等。为突厥统治下的部落,突厥衰亡后,一部分归顺回鹘、黠戛斯。到唐末五代,阴山鞑靼与中原的唐王朝、后唐、后汉、后周建立联系。到宋、辽、金,除鞑靼本部外,把漠北的蒙古部称为黑鞑靼,漠南的汪古部称为白鞑靼,森林部落称为生鞑靼,这时的鞑靼逐渐成为蒙古高原各部落的通称。辽时,这些部落多受辽所置府的羁绊。金时,属于金。蒙古兴起时,鞑靼分六部,七万余户,游牧呼伦贝尔湖一带,13世纪初,为蒙古所灭,成为蒙古族的组成部分。明代,把东蒙古成吉思汗的后裔各部称为鞑靼,这些部落逐渐发展演变为漠南蒙古及漠北喀尔喀蒙古,后统于清。西方还通常将蒙古诸部以至中国北方诸民族泛称为鞑靼。 ☚ 塔塔尔族 塔塔尔语 ☛ 鞑靼da daTartar 鞑靼Tatar—used by the Hans in ancient times to refer to all the nomadic peoples in the north,and specifically in the Ming Dynasty to mean eastern Mongolian tribes living in present Inner Mongolia and eastern part of the Republic of Mongolia,or used to refer to an ethnic group in the former Soviet Union 鞑靼❶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名。又作达怛、达旦、达靼、达达、塔坦、塔塔儿等。原为突厥人对其东室韦诸部的称呼。分布于今呼伦贝尔湖及克鲁伦河下游一带。唐代始见于史乘,突厥文《阙特勤碑》、《毗伽可汗碑》称之为“三十姓鞑靼”、“九姓鞑靼”。受突厥统治。七世纪末,逐渐兴起,成为突厥的敌手之一。唐玄宗开元三年(715),联合乌护(铁勒)人与突厥作战。并乘铁勒人南徙入唐之机,逐渐西迁,深入至今色楞格河一带。突厥衰亡,回纥汗国兴起后,一度与八姓乌护联合抗击回纥,屡与磨延啜可汗争战,兵败,部分臣服于回纥(后改称回鹘)。唐末五代时,其势力已达今杭爱山地区。阴山鞑靼对中原王朝建有朝贡关系。两宋、辽、金时代,“鞑靼”(或作阻卜,阻䪁)一词狭义仅指塔塔儿部,广义则包括漠北诸部,为北边诸游牧部落之泛称。如蒙古等部称“黑鞑靼”,汪古等部称“白鞑靼”,森林狩猎部落称“生鞑靼”。辽代,鞑靼诸部大多受辽朝统治,遣使朝贡,接受册封,以至为辽保卫边塞或随从征战。女真兴起建立金朝后,又臣属于金,受金朝所置招讨司统辖,接受封号,每岁入贡。金末,一些邻近金境的强部曾与金朝发生较大规模的战争。蒙古兴起时,鞑靼(达达儿或塔塔儿)本部分布于捕鱼儿海子(今贝尔湖)与阔连海子(今呼伦湖)一带,分为秃秃黑里兀惕、阿勒赤、察罕、奎因、帖烈惕、不鲁恢等6部,共有7万户。同克烈、蒙古等部相结怨,争战不休。13世纪初为蒙古攻灭,成为蒙古民族一部分。宋、元时期,汉人通常不按蒙古的自称而以鞑靼(或达达等)之名称蒙古。俗称相沿,难以改易,以至泰定帝即位诏之汉译文中,也译蒙古地区为“达达国土”,译蒙古人为“达达百姓”。此外,西方通常将蒙古诸部以至中国北方诸民族泛称为鞑靼。 鞑靼又作“达怛”、“达旦”、“达靼”、“达达”、“塔坦”、“塔塔儿”等。古代北方民族。唐中叶始见于史载,称“三十鞑靼”、“九姓鞑靼”。分布于突厥以东,契丹之北,为突厥统治下的部落。以后一部曾归服回鹘、黠戛斯。唐末至五代,阴山鞑靼曾归附或朝贡唐等中原王朝。辽、金兴起,诸部大多受其统治。宋、辽、金时,除鞑靼外,亦称蒙古部为黑鞑靼,汪古部为白鞑靼,森林狩猎部落为生鞑靼。鞑靼一名遂成为蒙古草原诸部的通称。蒙古兴起时,鞑靼分布于呼伦贝尔湖一带,分6部,有7万户,13世纪初为蒙古所灭,成为其一部。明代把东部蒙古各部称为鞑靼,这些部落后发展为漠南蒙古及漠北喀尔喀蒙古。此外,西方常将蒙古诸部或中国北方诸族泛称为鞑靼。 鞑靼明代蒙古部名。明军破元都,顺帝北走。传六世,被部下鬼力赤所篡,去元国号,改称鞑靼。据有今鄂嫩河、克鲁伦河流域以及贝加尔湖地区。其时西部瓦剌渐强,与鞑靼相互仇杀。鞑靼内部亦争权夺利。永乐三年(1405)知院阿鲁台杀鬼力赤,建立元之后裔本雅失里为可汗。永乐八年明成祖率五十万大军亲征鞑靼,大败之。本雅失里与阿鲁台分裂。阿鲁台向明贡马臣服,被封为和宁王。本雅失里被瓦刺部马哈木所杀。鞑靼部尽归阿鲁台统率,受明廷管辖,其后叛服无常,成为明朝北部的严重威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