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鞋袜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鞋袜6995袜子。徽语。安徽绩溪〖〗。佢在店子买了一双鞋、两双~他在店里买了一双鞋子、两双袜子。

鞋袜xié wà

鞋与袜子:王子腾那边仍是一套衣服、一双~、一百寿桃、一百束上用银丝挂面。(六二·1450)

鞋子

鞋子

鞋(鞋袜;布~;胶~;凉~;套~;球~;雨~;锦~;绣~;鞋脚手) 履(履舄;履靸;履屐;履鞋;履凫;跟履;足履) 屝 屣躧 鞨 鞵 鞔 舄(屦舄;云舄)鸾尾
鞋和袜:鞋袜 鞋脚
鞋袜之类:鞋脚
鞋和衣带:履带
鞋的一种:屐(锦~)
鞋的尺寸:履度 鞋码
鞋合穿:合脚 跟脚 跟足
鞋袜干净美观:甜鞋净袜
鞋破烂:履穿(衣敝~)

另见:穿鞋 脱去

☚ 鞋、袜   各种鞋 ☛

鞋袜xiéwà

鞋子与祙子。亦偏指鞋子。宋周密《癸辛杂识后集·大父廉俭》:“大父少傅素廉俭……待子弟仆甚严,虽甚暑,未始去背子鞋袜。”《金瓶梅》第七十一回:“忽听得窗外有妇人语声甚低,即披衣下床,靸着鞋袜悄悄启户视之。”《红楼梦》第二十七回:“衣裳是衣裳,鞋袜是鞋袜,丫头老婆一屋子,怎么抱怨这些话?”

鞋袜

鞋袜xiewɑ

民间服饰。清末至民国期间,当地人鞋袜多为布质,全靠妇女手工制作。先是崇尚圆头端底厚帮,左右脚可互相换穿的“朝无鞋”,稍后又盛行方口薄底、稍有曲形的“不倒脚”。袜子以土布为主。新中国成立后,方口、有扣眼、系长带的“八眼鞋”和线织袜盛行,60年代后,锦纶袜、尼龙袜遍及城乡。近年来,皮鞋、机制袜种类繁多,代替了手工鞋袜。

☚ 褡裢   鞋拔 ☛
鞋袜

鞋袜

清朝时期,妇女缠足。湖南民众,男女普遍穿自制布鞋,而经济条件较好、且好打扮的青年女子则穿鞋面鞋帮都绣有花卉、图案的绣花鞋。此鞋皆用细绳密纳,式样美观,穿起来舒适,走起路来也很平衡轻巧。夏天,男子或穿布凉鞋,或穿草鞋,或打赤脚。雨天外出多穿木履或牛皮钉鞋。乡村男子多数不穿袜子,成年女子多以裹脚代袜。民国时期,女子缠足之风逐渐废绝。青年女子着圆口花鞋、绊绊鞋。成年妇女除家织布缝制袜子外,仍有少数妇女以布缠足代袜。夏天男着经济实用、编制简易的草鞋。草鞋大体有三类: 一是较为粗糙,鞋底鞋耳全用糯米稻草编制,并用细草绳作鞋带。二是较为精细,只用糯米稻草编鞋底,其余部分鞋耳、鞋尖、鞋后跟均用麻编制,用棉纱线作鞋带。三是做工精细,质地轻便,鞋底鞋耳全用苎麻编织,穿起来美观大方。夏天和秋天山乡农民多赤脚,冬天穿自制的圆口布鞋或穿购买的力士鞋。袜多用布自制,即使购买机制纱袜也要自己另加布制袜底,留根,以求耐穿。1949年后,鞋袜逐渐普及。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生活的提高,省、地、市、县城无穿草鞋者,乡里人穿草鞋者也不多见。城乡各种款式的胶鞋、半胶鞋、塑料鞋、布鞋、皮鞋,应有尽有,且款式新颖。县境民众穿鞋呈阶段性: 50年代流行布鞋、半胶鞋、木拖板; 60年代流行半胶鞋、皮鞋; 70年代后流行皮鞋、塑料鞋、半胶鞋。春秋穿布鞋、皮鞋; 夏穿皮料、塑料凉鞋; 冬穿棉鞋、毛皮鞋; 雨天穿全胶鞋; 室内穿拖鞋。80年代后期,城镇流行长统靴、旅游鞋、防滑鞋、健身鞋。女青年时兴高跟鞋、男青年时兴半高跟鞋。均为购买品,很少自制品。60年代木履、牛皮钉鞋已被淘汰。至于袜子,眼下已时兴线袜、丝袜、尼龙袜、晴纶袜、弹力袜,每人数量决不只是一、两双,而是以打计算,非常充裕。

☚ 发饰   首饰 ☛
0000662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9:4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