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旋覆花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旋覆花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 戴椹、金沸草(《本经》),金钱花(《本草图经》),滴滴金,夏菊(《纲目》),黄熟花(《南京民间药草》),覆花(《新疆药材》),伏花、金福花(《上海常用中草药》)。 基源 为菊科旋覆花属植物旋覆花或欧亚旋覆花的头状花序。 原植物 旋覆花Inula japonica Thunb.或欧亚旋覆花I.britanica L. 历史 旋覆花为常用中药,首载《本经》,又名金沸草,列下品。《图经本草》:“旋覆花,生平泽川谷,今所在有之,二月以后生苗,多近水旁,大似红蓝而无刺,长一、二尺以来,叶如柳,茎细,六月开花,如菊花,小铜钱大,深黄色。”《救荒本草》:“叶似柳叶稍宽大”据上描述及附图,与商品药材原植物基本相符。(《中国药典》1963年版)。收载旋覆花和线叶旋覆花(Inula linariaefolia Turcz.)1977年版只收旋覆花一种,1985年和1990年两版则收旋覆花和欧亚旋覆花两种。 商品中现中国一些地区还有使用或混用线叶旋覆花的,江苏、上海等地发现,线叶旋覆花煎剂刺激性较大,服后常出现较严重的恶心和呕吐。云南、贵州等地有使用水朝阳旋覆花(I.helianthus-aquatica C.Y.Wu et Ling),湖北、四川有使用湖北旋覆花(I.hupehensis(Ling)Ling,北方一些地区曾有掺入柳叶旋覆花(I.salicina L.)的,广东、广西则使用同科山黄菊属植物山黄菊(Anisopappus chinensis Hook.et Arn.)山海、日本东京、大陂,市售旋覆花中曾发现混入,同科紫菀属三脉紫菀(Aster ageratoides Turcz.)的头状花序,这些都应引起注意和进一步研究。 形态 旋覆花: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短.横走或斜升,有须根。 茎单生或2~3簇生,直立,高30~70cm,基部径3~10mm,有细沟,被长伏毛。叶无柄,叶片狭椭圆形,长4~13cm,宽15~40mm,顶端尖或渐尖,基部渐狭或有半抱茎的小耳,边缘有小尖头状疏齿或全缘,表面有疏毛或近无毛,背面疏伏毛和腺点,上部叶渐狭小,叶片线状披针形。 头状花序径25~40mm,花序梗长,组成疏散的伞房花序;总苞半球形,径13~17mm,长7~8mm;总苞片约5层,线状披针形,最外层较长:缘花舌状,舌片线形,长10~13mm,顶端有3齿,中央花管状,长约5mm,裂片三角状披针形。瘦果圆柱形,长1~1.2mm,有10条沟,顶端截形,被疏短毛;冠毛1层,20余条微糙毛,白色,长约5mm。花果期6~11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478页.图6470)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500~2400m的山坡路旁、湿润草地、河岸和田埂。 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福建、广东、陕西、四川、贵州等省区。朝鲜、日本、蒙古、原苏联也有分布。 欧亚旋覆花与旋覆花主要区别在于:叶片长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基部宽大,心形,有耳,半抱茎;头状花序径25~50m;总苞径15~22mm。总苞片4~5层;冠毛20~25个微糙毛。 花果期7~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4册.477页.图6368) 生境与分布 生于湿润坡地、河岸、田埂或路旁。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内蒙古和新疆等地。国外朝鲜、日本.原苏联和欧洲也有分布。 。【生药】: 栽培 宜温暖湿润的气候。 以肥沃的砂质壤土及腐殖质多的壤土为好。用种子繁殖,于3月下旬~4月上旬播种。 直播,按行株距各33cm开浅穴,每穴播下种子4~5粒,每亩用种量0.5kg。播后覆薄土,并浇水保湿。 出苗后,结合除草松土进行间苗,每穴留苗2~3株。生长期中注意中耕除草,用人畜粪水追肥2~3次,保持田间湿润。亦可在春季进行分株繁殖,从母株旁边挖取萌生的新苗,进行穴栽,每穴栽苗2~3株。 采集 夏、秋季采摘头状花序,除去杂质,阴干或晒干。 药材主产于河南、江苏、浙江、河北、安徽、山东。 鉴别 性状 旋覆花头状花序扁球形或类球形,直径1~1.5cm。总苞苞片多数,覆瓦状排列,苞片披针形或条形,长4~6mm,灰黄色,被白色茸毛。舌状花1列,黄色,长约1cm,花瓣多卷曲,常脱落,先端3齿裂。 管状花多数,棕黄色,长约5mm,先端5齿裂,子房顶端有多数白色冠毛,长约5mm。体轻,质脆易碎。气微,味微苦。 以朵大、完整、色黄绿者为佳。 显微 旋覆花表面观: ❶ 苞片非腺毛1~8细胞组成,基部细胞常膨大,顶端细胞特长,内层苞片另有2~3细胞并生的非腺毛。 ❸ 子房表皮细胞含草酸钙柱晶;子房非腺毛2列性,1列为单细胞,另列通常为2个细胞。 ❺ 花粉粒类球形,直径24~32μm,外壁有刺,具3个萌发孔。 (图见任仁安主编《中药鉴定学》.354页.图11~29) 加工炮制 蜜旋覆花 取炼蜜适量开水稀释后,加入净旋覆花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旋覆花100kg,用炼蜜25kg。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蜜旋覆花,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 旋覆花地上部分含旋覆花辛(Inulicin)、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即Anthesterol,Anthestenin,α-Lactucerol)。 线叶旋覆花全草含线叶旋覆花内酯。大花旋覆花地上部分含大花旋覆花素(Britanin)、旋覆花素、新百里香酚(Newthymol)、天人菊内酯(Gaillardin);花含槲皮素,异槲皮甙,咖啡酸,绿原酸、菊糖、蒲公英甾醇及多种甾醇。 参考文献 江苏省植物研究所等.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428~430。【药性】: 性味 ❶ 《新华本草纲要》:“咸、辛,温。” 归经 入肺、肝、胃经。 ❶ 《纲目》:“手太阴、阳明。” 功效 消痰、下气、软坚、行水。 主治 ❶ 《本经》:“主结气,胁下满,惊悸。除水,去五脏间寒热,补中,下气。” 乳痈,红肿疼痛,暴赤火眼,目疾疼痛,祛风明目,隐涩羞明怕日,伤风寒热咳嗽,老痰如胶,走经络,止面寒腹疼,利小便,治单腹胀,风火牙根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包煎或滤去毛),5~10g,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研末干撒或调敷。 使用注意 ❶ 《本草衍义补遗》:“病人涉虚者不宜多服,利大肠,戒之。”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❶ 配代赭石、半夏、麻黄,治嗳气吞酸,痰饮呕逆,咳嗽喘息。 ❷ 配前胡、苏子、桔梗,治气逆喘咳,咳嗽痰多。 ❻ 配生姜、半夏、代赭石、竹茹,治恶心频频,反胃呕吐,以及诸种疾病如食道癌、胃癌等引起的呕吐。 方选和验方 ❶ 旋覆花丸(《圣济总录》)治积年上气:旋覆花(去梗、焙)、皂荚(去皮、子,炙)各30g,大黄(切、炒)45g。3味同研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15丸,温汤下,日3服。” 同捣为细末,每服6g,加生姜5片,大枣1枚,水煎去渣温服。 水煎去渣服。 ❻ 《本草汇言》:“治风湿痰饮上攻,头目眩胀眵 ” ” ” ” 每服1丸,开水送服,如有恶寒,姜汤送眼。 ⑾鸡鸣定喘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治风寒咳嗽,恶寒发热,头重体痛,咳嗽清痰,肺经寒湿,痰饮咳嗽,交冬即发,喘咳难卧:旋覆花、知母、阿胶、款冬花、五味子、马兜铃、麻黄、甘草(炙)、陈皮各30g,桔梗、人参各15g,葶苈、半夏、杏仁各9g。 同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6g。每服1丸,早晚各服1次,开水调服。 ⑿《用药心得十讲》:“治梅核气,症见咽中似有痰核粘著,咯之不出,咽之不下,不妨碍饮食,但咽中常有异物感:旋覆花、苏梗、厚朴、制半夏、生牡蛎、茯苓、香附、黄芩、金果榄、乌梅炭各10g。水煎去渣温服,日服1剂。 ” ⒀《中医药物贴脐疗法》:“治痰鸣哮喘:旋覆花、代赭石各50g,米醋适量。2味混合研为细末,过筛,加米醋调如糊状备用。 用时分别涂布于脐中(神阙)穴,定喘穴上,外加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涂3~5次,干后即换。” ⒁《实用中药手册》:“治积年上气,胸膈满闷,脘腹胀满:旋覆花(炙)、皂荚(炙)、大黄(炒)各等分,炼蜜为丸,每服6g,日服3次。” ⒂《实用中药手册》:“治嗳气不舒,胃神经官能症:旋覆花6g,香附5g,木香3g,神曲9g,鸡内金、党参、白术各10g。水煎服,每日1剂。 ” ⒃《实用中药手册》:“治反胃呕吐:旋覆花,党参、生姜、半夏各10g,代赭石20g,甘草6g,大枣4枚。水煎服,每日1剂。” ⒄《癌的扶正培本治疗》:“治胃癌伴有部分性幽门梗阻呕吐、旋覆花、吴茱萸、代赭石、茯苓、党参、白术、半夏、陈皮、沙参各10g,田三七(研,冲服)2g,甘草3g,羊肚枣(羊的胃石)6g,白花蛇舌草、白毛藤各24g。水煎服。 ” ⒅江苏中医 1965;(1):“治百日咳:金沸草、百部各600g,白前、前胡、棉花梗、甘草各500g,天竺子400g,蜂蜜1500g。上药切碎,水中浸泡3小时,入砂锅煎2小时,再去渣,将药液加蜂蜜熬成膏。 1~3岁服15g,4~6岁服30g,7岁以上服45g。日服3次,服时加温,饭后服。服时忌刺激性食品。” ⒆中医杂志 1991;(9):“治胸痹,症见胸闷,胸痛反复、阵发性发作,向左肩背放射:旋覆花(包)、广郁金、丹参、薤白、枳壳、赤芍各10g,三七粉(冲服)3g,瓜蒌15g,炙甘草、檀香、苏子各5g,水煎服,每日1剂。” ⒇河南中医 1987;(1):“治食道癌术后,并发咳嗽、胸闷:覆旋花、党参、制半夏、甘草各10g,代赭石、大枣各30g,生姜5g。水煎服,每日1剂。” (21)黑龙江中医药 1991;(1):“治外感六淫或饮食所伤之胃脘痛、腹胀、嗳气频作:旋覆花、苏梗、香附、陈皮、枳壳、大腹皮、香橼皮各10g,代赭石20g,佛手6g。水煎服,每日1剂。 ” (22)湖南中医药杂志 1991;(1):“治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旋覆花、桃仁、红花、当归、白芍、白芥子、柴胡、枳壳各10g,川芎、桔梗、牛膝各6g,炙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 ” (23)吉林中医药 1991;(3):“治脑血管病呃逆:旋覆花25g,代赭石30g,麦冬15g,丹参、牛膝、菖蒲、郁金各10g,半夏、生姜各8g。每日煎服1剂,分早、晚次服,至呃逆消失停服。” (24)旋覆代赭汤(吉林中医药 1995;(3))治粘连性肠梗阻:党参30g,代赭石30g,旋覆花15g,半夏10g,沉香10g,莱菔子15g,苏梗15g,桃仁15g,红花10g,枳壳10g。 水煎早、晚服。 反复呕吐,大便闭而不通加大黄10g,芒硝15g;心悸气短,全身无力及老年体弱者,以人参易党参。 单方应用 ❶ 《本草汇言》:“治因痰饮留闭,小便不行:旋覆花30g,捣汁和白酒饮服。” ❶ 皇甫嵩《本草发明》:“旋覆花,消痰导饮,散结利气之味。其云除惊悸者,以去心下水饮,心神自定也。又治目中翳 大抵此剂微咸以软坚散痞鞭,性利以下气行痰水,实消伐之药也。《本草》有定惊悸、补中气之说,窃思痰闭心包脾络之间,往往令人病惊,旋覆破痰逐饮,痰饮去则胞络清净而无碍,五志自宁,惊悸安矣。又饮消则脾健,脾健则能运行饮食,中气自受其益而补养矣。”“童玉峰云,若热痰,则多烦热;湿痰,则多倦怠软弱;风痰,则多瘫痪奇症;惊痰,则多心痛癫疾;冷痰,则多骨痹痿疾;饮痰,则多胁痛臂痛;食积痰,则多癖块痞满。其为病状,种种变见,用旋覆花,虚实寒热,随证加入,无不应手获效。 ” 通血脉、益色泽者,盖指饮消则脾健,健则能运行,脾裹血又统血故也。” 若其开结泄水,下气降逆等治,则类皆沉重下达之义,颇嫌其与轻扬之本性,不甚符合。按《本经》,旋覆花一名金沸草,疑古人本有用其茎叶,而未必皆用其花者。考草木花叶之功用,不同者甚多,或升或降,各有取义,亦其禀赋使然,不容混合。 且茎则质重,花则质轻,亦物理自然之性,况旋覆花之尤为轻而上扬者乎。乃令人恒用其花,而并不用茎叶,竟以重坠之功,责之轻扬之质,恐亦非古人辨别物性之真旨也。且其花专主温散,疏泄之力亦猛,宜于寒饮,而不宜于热痰,石顽已谓阴虚劳嗽,风热燥咳,误用之,嗽必愈甚,是亦以其轻扬,升泄太过,正与降气之理相反。 惟其轻灵之性,流动不滞,自能流通气化而宣窒塞,固非专以升散见长。若但以逐水导湿为治,似不如兼用其茎叶较为近理,《别录》称其根专主风湿,其意可晓然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