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面先露及额先露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面先露及额先露 面先露及额先露面先露即面位,为胎儿头先露时胎头极度仰伸的姿式,胎体呈反屈状,枕骨与胎背接近,面部远离胸部,挺胸弯腰,呈“S”状。其发生率约为0.2~0.27%,经产妇多见,凡影响胎头俯屈和使胎体伸直的因素都可导致面位,如骨盆狭窄、经产妇腹壁松弛、脐带绕颈、胎儿甲状腺肿大等;无脑儿因无颅骨,自然形成面位; 当胎儿较大因相对性头盆不称亦可发生面位。以颏为指示点,按面位与母体骨盆的关系可分颏左前、颏左横、颏左后、颏右前、颏右横、颏右后六种方位,以颏左前、颏右后位多见。 图1 面先露腹部四步手法触诊 在颏前位时因胸前贴近腹壁,胎心音清晰,颏后位时胎心音较遥远。仅凭触诊及听诊不能确诊。作肛查时可觉先露部高低不平,不规则,阴道检查时。如胎膜已破可触及面部器官。因面先露受阻面部常发生水肿,组织变脆弱,检查时动作应轻柔,以触到胎儿面部最好,此时可感到手指进入一孔无阻力,孔内可触到上腭或齿龈,有时可感到胎儿的吸吮动作,并应触摸此孔洞与周围之关系,口与两颧部呈一“▽”形,需与臀部鉴别,臀部肛门与周围骨组织即两坐骨结节间呈一线(图2) 且肛门内可触及胎粪。 图2 胎面与胎臀触诊的鉴别 X线检查可见过度仰伸的头部(图3)。为了解骨盆的形状,同时可做骨盆测量。 图3 面先露与顶先露X线象示意 面先露多随子宫收缩,胎头下降而逐渐形成明显的反屈现象,故分娩开始前较难查出。因胎头以大囟至颏的较长周径(长约35cm)通过骨盆,且面部骨胳不似颅骨那样易于变形,故胎头下降慢,产程长,如无骨盆狭窄及头盆不称,应密切注意产程进展。面先露中颏前位占2/3,颏后位占1/3,颏后位中2/3可转为颏前位,颏前位可经阴道分娩(图4),持续为颏后位者,胎儿颈部相对较短,不能适应较长的骶骨凹,故不能自然分娩,应行剖宫产(图5)。以往施行的用手旋转法、内倒转法以及腹部纠正胎儿脊柱前凸的办法,都有害无利,应摒弃。 图4 颏前位可经阴道分娩 图5 颏后位不能自然分娩 面先露对胎儿威胁较大,死亡率约为10~20%,多死于早产、颅内出血及窒息。此外,面部可高度变形,面部受压、水肿、充血甚至破裂,皮肤出现水泡,须注意护理以免感染。新生儿因口唇肿胀较甚,常有吸吮困难,头部呈仰伸状态,这些现象多于出生后数日消失。 额先露为胎儿头先露时胎头姿势在屈伸之间,即介于枕先露与面先露之间,胎儿大囟与眼眶部分与骨盆入口衔接,有额前位与额后位之分 (图6)。此种胎位多属暂时性,随子宫收缩的推动约2/3的病例转为顶先露(俯屈)或面先露(仰伸),多数面先露来源于额先露。持续呈额先露者颇为少见,约为0.05~0.1%,经产妇多见。额先露与面先露的发生原因大致相同,凡影响胎头正常俯屈的因素均可致成额先露。 图6 额先露 腹部触诊额先露与面先露大致相同,子宫呈长椭圆形,胎头触诊较明显,与胎背在同侧。额先露常因额部水肿,肛查不易确诊,多需作阴道检查。在骨盆横径上触到胎头的冠状缝及矢状缝的前部大囟等,沿此向前可触到鼻根部及两眼眶及口部,多数因胎头受阻,检查不能满意,在剖宫产时发现额部被骨盆入口阻挡的水肿痕。 额先露多为暂时性胎位,临产后多变为面先露或枕先露,处理方法相同。如呈持续性额先露,自然分娩的可能极少,处理方法与持续性颏后位相同。正常大小的胎儿应行剖宫产术。如不及时处理,对母子威胁均较大。产妇可发生子宫破裂及产后出血等严重并发症,胎儿可因窒息及颅内出血而死亡。 ☚ 胎头高直位 臀先露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