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非理性主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非理性主义 人类普遍的一种思维方式与哲学态度,并非专指某些特定哲学流派,其直接反对的是认识论上的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与哲学怀疑论、不可知论、虚无主义、神秘信仰主义及人生观上的享乐主义、禁欲主义与悲观厌世主义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与联系。它夸大人的本能、直觉、意志的力量,认为它们在人的本性中是起决定作用的,集中表现在认识论上对真理(康德的“纯粹理性”)、在伦理学上对道德—善(康德的“实践理性”)、在美学和文学艺术上对美(康德的“判断力”)持怀疑、否定、反对态度,它可以表现于经济、政治、宗教、伦理、美学与文学艺术等一切方面。 从思想史来看,西方早在古希腊哲学时期、中国在先秦哲学之中已经包含着非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因素,并且贯穿于中世纪哲学与宗教神学之中,只是在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经历了系统化的过程。法国存在主义者卡缪说:“也许没有哪一个时代比我们的时代对理性的攻击更为猛烈”,“一大群非理性的人站起来了”。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尼采,法国哲学家柏格森等,最先向黑格尔的泛逻辑主义挑战。克尔凯郭尔提出了“一个孤独的个体”的存在作为哲学的基本命题与黑格尔以绝对观念为本原的“总体”与个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尼采提出了“根本没有什么真理”以及叔本华的“世界即意志的表象”之意志论的非理性主义命题。接着便是胡塞尔的现象学,海德格尔、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德国学者施太格缪勒在他的《当代哲学主流》一书中把非理性归为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两种“巨大的分裂”:一种是“对世界本体论的求知欲望”同“对世界的神秘和可疑性”之间的分裂;第二种分裂是在“生活的不安定”和“不知道生活的最终意义”与“必须作出明确决定”之间的分裂。他指出:“以存在主义出现的现代非理性主义就是从这个问题开始的”(见“海德格尔”)。卢卡奇在《理性的毁灭》一书中把现代非理性主义与德国法西斯纳粹主义联系起来,认为前者为后者提供了哲学思想基础。但一个哲学或一个学派之非理性主义倾向就其基本或主要方面而言,其思想体系中不可能没有任何理性主义成分,反之亦然,如康德主要是理性主义的,但也有非理性主义成分,胡塞尔是现代非理性主义的,但其中也有一定理性主义成分。 后现代主义除承袭存在主义的非理性主义(参见“海德格尔”)外,在非理性主义方面承继了现代非理性主义主要表现在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一是新实用主义。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是60年代法国结构主义运动自身的逆向分化,以消解语言能指与所指的“二项对立”———“反逻各斯中心”为核心(见“德勒兹”、“德里达”、“解构主义”等有关条目),虽然起着冲击结构主义机械性、封闭性形式主义的作用,但其拆解结构的工具主要是尼采的虚无主义,从打破能指所指的对应性关系到认识论—阐释学上提倡“反对解释”,消解本文意义,其终极目标是指向否定客观真理、普遍道德范式与艺术美学法则的。新实用主义表现为在后现代语境下对实用主义的重写,其代表人物是理查德·罗蒂,其核心是“反本质主义”、“反实在主义”与“反基础主义”。“反本质主义”承袭了旧实证主义与实用主义及虚无主义对柏拉图—黑格尔的客观观念的否定,反对认为任何事物都有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并由本质起决定该事物之所以是该事物的决定作用;“反实在主义”便是反对唯物主义的一切从实际存在的现实出发之现实主义原则;“反基础主义”是接过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主要是德里达对海德格尔的“基本本体论”所坚持认为有一种“深”于传统认识论所说一般真理的“在的真理”之批判。因此罗蒂的新实用主义认为,我们用以描述对象的语言符号,或叫真理的东西,不是与实在的、本质的东西符合,而是符合于给我们此时带来“幸福—欢乐”之体验实效的东西,这就是他提出的“后现代哲学文化”的核心。所以在否定真理、真理的客观性及相对稳定(绝对性)这一方面,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与新实用主义是共通的。在人生哲学方面前者表现出尼采主义的悲观主义色彩,后者则为享乐主义之理论基础。 综上所述,对于非理性主义的把握,无论是古典的、现代的或后现代的,首先与首要的是从哲学认识论的真理观或真理论入手。 非理性主义 非理性主义否定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宣扬意志、直觉、无意识的盲目力量的唯心主义学说。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的哲学以及现代存在主义等,都属于非理性主义。叔本华认为非理性的意志是自我,也是整个宇宙的本质和基础;理性是意志的工具,受意志的支配。尼采认为非理性的“权力意志”是世界上一切存在的本质;先有权力意志,然后才有科学和哲学。柏格森宣扬不能靠理性,而只有靠直觉才能认识绝对运动的实在,即认识作为万物基原的“生命之流”。他们都断言,客观实在是科学思维无法把握的,支配世界的不是理性和科学,而是人的意志和体验。 ☚ 工具主义 修正主义 ☛ 非理性主义又称“反理性主义”。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唯心主义哲学、伦理学学说。这种学说否定理性思维能力,限制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在伦理学上,非理性主义者否认道德的普遍必然性,断言理性和科学无法解决伦理道德领域中的问题,认为人的行为受盲目的意志、情感、本能支配,进而否认人类行为具有因果必然性和社会历史性。非理性主义往往将理性同直观、直觉、本能等对立起来,要求人们冲破一切“外在的”、 “束缚人性的”、“非真实的”道德的约束,影响甚广。在西方伦理学史上,叔本华宣扬的无意识的意志,尼采宣扬的权力意志,柏格森宣扬的直觉,以及弗洛伊德、存在主义等的伦理学思想,都有明显的非理性主义倾向。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的虚伪和衰落,揭露了一些腐败的道德现象,反对资产阶级的传统道德对人的自由和尊严的压抑,而在此同时却鼓吹了道德虚无主义和蒙昧主义。 非理性主义一种限制或贬低理性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把意志、直觉、本能等人类精神中非理性的某些因素置于首位的哲学学说。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唯意志论、生命哲学、存在主义等都属于非理性主义学派。 非理性主义 非理性主义亦称“反理性主义”。否定或限制理性在认识中的作用,宣扬意志、直觉、无意识的盲目力量的唯心主义哲学学说。叔本华、尼采、柏格森的哲学以及现代的存在主义等,都属于非理性主义。叔本华认为非理性的意志是自我,也是整个宇宙的本质和基础;理性是意志的工具,受意志的支配。尼采继承并发展了叔本华的观点,认为非理性的“权力意志”是世界上一切存在的本质;先有权力意志,然后才有科学和哲学。柏格森宣扬不能靠理性,而只有靠直觉才能认识绝对运动的实在,即认识作为万物基原的“生命之流”。存在主义者断言,客观实在是科学思维无法把握的,支配世界的不是理性和科学,而是人的意志和体验。非理性主义反对理性和科学,鼓吹不可知论和信仰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精神危机在哲学认识论上的反映。 ☚ 非决定论 具体思维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