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非侵染性病害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非侵染性病害noninfectious disease植物受不良环境因素影响出现无传染能力的病害。又称生理性病害(disorder或physiological disease)。不良环境因素含各种不适宜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气象、土壤、栽培条件以及有害物质等。非侵染性病害在植株间不能相互传染,也无病原生物参与。不同种类植物对不良环境因素的反应不同,较为敏感的植物首先出现病态,当不良环境因素消失或恢复正常时,病害即停止发展,病株大多可以恢复常态。 表1 植物缺素症
有害物质 工业生产、采矿和垃圾处理等过程中产生多种有害物质,释放到大气层中或在排放的废水中,流入水源或渗入土壤,当这些有害物质超过了空气、水源或土壤自净能力的限度和植物耐受力时,造成环境污染(environmental pollution),引起周围植物生病。空气、水源和土壤污染之间相互关联,空气中有害物质可随降雨而流入水源和土壤中; 水源中有害物质又可通过灌溉而污染土壤; 土壤中有害物质经过水的浸溶而流到水源中。由于渗入土壤中的有害物质在土壤内移动速度缓慢,尤其是一些有毒的重金属类和除草剂,不能或很难被土壤微生物所分解,积累到一定含量时,即使消除了污染源,被污染的土壤很难恢复原状,而使植物中毒。 空气污染 污染空气的物质大多为有毒气体,常见的有硫化物、氮化物和过氧乙酰基硝酸酯(peroxyacetyl nitrate,PAN)等,多来自工厂烟囱群、汽车和内燃机的尾气中。空气污染对植物的为害轻重与空气所含有毒物质种类和浓度、大气温度和湿度、植物的敏感程度等有关,如二氧化氮比一氧化氮对植物的毒性大; 二氧化硫浓度低于0.3mg/kg时,最敏感的紫花苜蓿,可较长时间忍耐而不出现病状,但二氧化硫浓度达到0.4mg/kg时,经7小时,紫花苜蓿就显现病状; 二氧化硫与空气中水蒸气微粒相结合形成酸微滴,对植物的毒性更大; 当二氧化硫与臭氧同时存在,前者对后者有增效作用,植物受害更重; 气温高、光照强,叶面气孔全部开放,有害气体易于进入植物体内引起为害(表2)。 表2 空气污染对植物的损害
水源和土壤污染 污染水源和土壤的物质常见的有镉、铬、砷和三氯乙醛等,大多来自化工厂、化肥厂、造纸厂、农药厂和采矿等所排放的废水中,这些污染物质对植物的毒性大小与其存在的结构和数量以及土壤性质有关; 不同植物对同一种有毒物质的敏感程度不同; 同一种植物的不同生育期受害情况亦有差异。如六价铬的毒性大于二价铬; 碱性土壤中的镉等形成难溶性化合物,植物吸收镉的量下降,受害轻; 三氯乙醛对单子叶植物的毒性大于对双子叶植物,在单子叶植物中又以小麦最易受害,以麦苗期和分蘖期最敏感,拔节后抗性提高(表3)。此外,秧田中施入大量未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料,致使土壤通气不良,根系处在厌氧条件下,有利于土壤中厌气细菌活动和滋生,产生硫化氢和甲烷等有毒物质,引起根系生长衰弱、根细胞窒息和中毒,根系变黑、溃解或腐烂。 表3 水源和土壤污染对植物的损害
盐害 在滨海和内陆盐渍土地区,土壤中可溶性氯化钠、硫酸钠、氯化钙和氯化镁等中性盐类含量过高,致使土壤溶液的浓度和渗透压升高,影响根系对水分和养分的正常吸收,甚至根细胞中的水分外渗,植株出现生理干旱(physiological drought),导致幼苗黄化或成株叶片细小、叶尖和叶缘焦枯,整株僵化至死亡。盐渍土也干扰了根系对磷酸盐、铁、锌等必需元素的吸收,因而加重或引起多种缺素症。 药害 施用农药是直接防治病、虫和杂草的重要措施之一,若施药浓度过高、用药量过大或农药混用不当等,致使植物出现药害(chemical injury)。急性药害常在施药后2~5天内首先出现在幼嫩组织上,叶片畸形、变黄或有焦斑、早落,茎硬化至整株死亡,如2,4-D(2,4-二氯苯氧乙酸)误用于棉株等。慢性药害则引起叶片变黄或脱落、花少、果小、植株生长发育迟缓,如波尔多液喷洒在核果类植物上。 病害诊断 非侵染性病害发生有以下特点,有助于病害的诊断。❶病害不能传染、在田间常大面积同时发生、分布均匀,没有从点到面向周围逐渐扩展蔓延的过程。 ❷病部无病原物存在,虽有些非侵染性病害与某些由病原物所引起的极其相似,但在病部不会有任何病原物。到病害后期,在植物病变的或死亡的部位上,可能滋生着某些腐生物。 ❸病害常同时大面积发生,发病前或出现时,与气象突然变化或发病地点与地形、土质和其他特殊环境因素有关,有的与灌溉、施肥或施药等栽培措施相关联。对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应对发病区域内及其附近的气象或大气、水源和土壤污染物的近期变化,以及栽培措施中的差错,做细致检验和分析。也可将健株放置在所怀疑的不同程度或数量的病因中生长,健株能再出现这种病状。也可将病株放置在已调整到正常生长的环境条件下,病株便能恢复常态。 病害控制 对非侵染性病害的防治是通过栽培技术措施,避免和消除能引起病害的那些不良环境因素再出现,或给予植物以保护,并提供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的物质。 非侵染性病害与侵染性病害是由不同病因引起的,但两者之间密切相关,有时前者为病原物的侵入开辟途径,降低植物对病原物的抵抗力,如苹果枝干冻害导致树势衰弱,为苹果黑腐皮壳的侵入和扩展蔓延创造了条件,因而腐烂病发生严重; 后者有时也能诱发非侵染性病害,如苹果树因多种叶斑病引起早期落叶,削弱树体的抗寒力,而易受霜、冻害。 非侵染性病害由于生长条件的不适宜或环境中有害物质的影响而引起的生理病变,如缺素症等。有时在症状上难以与侵染性的病害(尤其是病毒病害等)相区别。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