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静夜思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静夜思

静夜思

五绝。唐李白作。表现诗人于静谧月夜思念故乡之情。语言明白如话,自然单纯,达到“无意于工而无不工” (胡应麟《诗薮》)的神妙境界。

☚ 梦游天姥吟留别   燕歌行 ☛
静夜思

静夜思

唐诗篇名。五绝。李白作。见《李太白全集》卷六。为诗人自制乐府诗题,《乐府诗集·新乐府辞》亦收录此作。全诗共四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通过一个典型的生活细节,生动入微地刻画游子的思乡之情。信口而成,不工而工,清新隽永,妙造自然,充分体现出李白诗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点,具有鲜明的乐府民歌风味。明人钟惺评曰:“忽然妙境,目中口中凑泊不得,所谓不用意得之者。”(《唐诗归》)清代沈德潜亦云:“旅中情思,虽说明却不说尽。”(《唐诗别裁》卷一九)是妙绝古今、广传人口的思乡名作。

☚ 长干行   春思 ☛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静夜思:李白自制乐府诗题,《乐府诗集》卷九○列入《新乐府辞》。其实李白此类诗仍保持旧题乐府的传统特质,与后来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不同。诗中于朦胧飘忽中写出羁旅异乡之苦,在“举头”“低头”间传出游子思乡的神情与心态。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一九评此诗曰:“百千旅情,虽说明却不说尽。”全诗语言平易,意境含蓄深远,成为千古思乡名曲。
 【注释】
 ①明月光:宋本作“看月光”。②此句化用梁简文帝《玄圃纳凉》诗“夜月似秋霜”。③望明月:宋本作“望山月”。晋《清商曲辞· 子夜四时歌·秋歌》第十八首:“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静夜思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白
←上一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下一篇:登金陵凤凰台 →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从写出之日起即为代代中国人家喻户晓的诗。中华民族习用阴历,对月具有特别深厚的感情,它是一份活的日历,活的月份牌,居人看,行人看,元宵看了中秋看,从而成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而李白就在月的意象上大做文章,写下包括本篇在内的不少名篇。前二句从“月光”与“霜”的类比,使人感到其境的清寒与朦胧,逗漏出客居异乡的不适应之感。后二句通过一“举头”、一“低头”,传出游子思乡的神情与心态,万种乡愁,俱在不言中。也就是沈德潜所说:“百千旅情,虽说明却不说尽”,而在语言上则明白如话,故为千古传诵。


此诗作年不详。静夜思:李白自制乐府诗题,《乐府诗集》卷九○列入《新乐府辞》。其实李白此类诗仍保持旧题乐府的传统特质,与后来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不同。诗中于朦胧飘忽中写出羁旅异乡之苦,在“举头”“低头”间传出游子思乡的神情与心态。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一九评此诗曰:“百千旅情,虽说明却不说尽。”全诗语言平易,意境含蓄深远,成为千古思乡名曲。

这首诗没有奇特的想象,没有华丽的辞藻,短短四句,信口吟来,由见“月”而疑“霜”,由“举头望”而“低头思”,具体而灵活地记录了一个人的内心活动流程,从而鲜明而真切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

 一、二句实写物,虚写人。一个他乡游子静夜难眠,才睡又醒,看到透过窗户泄在地上的月光却疑为秋霜。待他完全清醒过来,“疑”不复存,目光便自然而然被明月牵去了。睹月怀乡怀人,他一定想了许多许多,但他什么都没有说——终于沉沉地低下头去,陷入无可排解的思念中去了。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静夜思》
    年代: 唐,作者: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 jìnɡ yè sī 》 
    《 静 夜 思 》 
    nián dài : tánɡ zuò zhě : lǐ bái 
    年 代 : 唐 作 者 : 李 白 
    chuánɡ qián mínɡ yuè ɡuānɡ , yí shì dì shànɡ shuānɡ 。 
    床 前 明 月 光 , 疑 是 地 上 霜 。 
    jǔ tóu wànɡ mínɡ yuè , dī tóu sī ɡù xiānɡ 。 
    举 头 望 明 月 , 低 头 思 故 乡 。 
  • 《靜夜思》
    年代: 唐 作者: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床前洒满皎洁的月光,疑心是地上落下的寒霜。抬头望见窗外挂在天上的月亮,低头不禁思念起久别的故乡。
  • 【注释】

    ①明月光: 明亮的月光。一作“看月光”。“地上霜”,语袭梁简文帝诗: “夜月似秋霜。”

    ②举头: 抬头。望明月: 一作“望山月”。晋乐府“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 “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似以 “明月”为佳。低头: 形容沉思的神态。

    ③明月光:宋本作“看月光”。

    ④此句化用梁简文帝《玄圃纳凉》诗“夜月似秋霜”。

    ⑤望明月:宋本作“望山月”。晋《清商曲辞· 子夜四时歌·秋歌》第十八首:“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静夜思:李白自制乐府诗题,《乐府诗集》卷九○列入《新乐府辞》。其实李白此类诗仍保持旧题乐府的传统特质,与后来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不同。诗中于朦胧飘忽中写出羁旅异乡之苦,在“举头”“低头”间传出游子思乡的神情与心态。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一九评此诗曰:“百千旅情,虽说明却不说尽。”全诗语言平易,意境含蓄深远,成为千古思乡名曲。


    【集评】

    明·胡应麟:“太白五言如《静夜思》、《玉阶怨》等,妙绝古今,然亦齐梁体格。” (《诗薮》)
    清·爱新觉罗弘历: “ 《诗薮》谓古今专门大家得三人焉: 陈思之古,拾遗之律,翰林之绝,皆天授,非人力也。要是确论。至所云唐五言绝多法齐梁,体制自别,此

    则气骨甚高,神韵甚穆,过齐梁远矣!”(《唐宋诗醇》)

    清·沈德潜: “旅中情思,虽说明却不说尽。” (《唐诗别裁集》卷十九)

    清·黄叔灿:“即景即情,忽离忽合,极质直,却自情至。”(《唐诗笺注》)

    清·俞樾: “李太白诗 ‘床前明月光’,王昌龄诗 ‘闺中少妇不知愁’:此两诗体格不伦而意实相准。夫闺中少妇本不知愁,方且凝妆而上翠楼,乃忽见陌头杨柳色,则悔教夫婿觅封侯矣: 此以见春色之感人者深也。床前明月光,初以为地上之霜耳,乃举头而见明月,则低头而思故乡矣: 以此见月色之感人者深也。盖欲言其感人之深而但言如何相感,则虽深仍浅矣。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意则意真。知此者可以言诗乎!” ( 《湖楼笔谈》)

    近·刘永济: “清李重华《贞一斋诗说》谓五言绝发源《子夜歌》,别无巧妙,取其天然二十字,如弹丸脱手为妙。李白此诗绝去雕采,纯出天真,犹是《子夜》民歌本色。故虽非用乐府古题,而古意盎然。”(《唐人绝句精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9月版)


    【总案】 这是一首借月写旅中思乡之感的五言绝句。客中静夜不寐,忽见床前月光如霜,遂有天寒客久之感。而抬头望见窗外明月高挂,家乡和客中本是一月共照,因之望月顿生思乡之情。诗人善于捕捉住由眼前景物而触发的瞬息之间的“诗心”和灵感,出之以传神之笔,所以能成为古今绝唱。诗言在“举头”、“低头”的俯仰之间顿生乡思,盖以旅人心中早有思乡之念,偶见床前月光一触即发耳。于此可见其乡心之切。

    【点评】
     
    唐诗篇名。五绝。李白作。见《李太白全集》卷六。为诗人自制乐府诗题,《乐府诗集·新乐府辞》亦收录此作。全诗共四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通过一个典型的生活细节,生动入微地刻画游子的思乡之情。信口而成,不工而工,清新隽永,妙造自然,充分体现出李白诗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特点,具有鲜明的乐府民歌风味。明人钟惺评曰:“忽然妙境,目中口中凑泊不得,所谓不用意得之者。”(《唐诗归》)清代沈德潜亦云:“旅中情思,虽说明却不说尽。”(《唐诗别裁》卷一九)是妙绝古今、广传人口的思乡名作。

    【点评2】
    李白作。这首小诗写望月思乡之情。全诗二十字,没有新奇的想象,也没有华美的辞藻,诗人纯用白描,写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前二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写客中深夜,短梦初回,忽见床前皎洁月光,在恍惚中疑是地上皑皑浓霜。“疑”字写出诗人的实感,十分传神。“霜”字,写出月色之白,给人以清冷孤寂之感。三四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写自己清醒过来,举头望月,触动旅思愁怀,不禁低下头来,黯然沉思。诗人把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这一系列动作白描出来,逼真地揭示出自己内心的活动。诗末点出了“思乡”的主题,而“思乡”的具体内容却不说出,留给读者自己去体味、想象和补充。
    全诗内容极单纯,意蕴却丰富含蓄;构思细致深曲,而又浑然天成。它说出了人们想说又说不出的话。凡是作客异乡的人见月吟朗此诗,思乡之情更烈。这就是此诗的艺术魅力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这是诗人羁泊异地的思乡之作。寂静的秋夜,月华如水,穿过窗口斜斜地铺洒到床前的地面,白皑皑仿佛象凝霜一样。此时难以入眠的诗人抬头望着明朗皎洁的秋月出神,慢慢地又低下头去,陷入了深深的思乡愁绪之中。


    第二句诗中的“疑”字,一般理解为 “怀疑”, 即看到月光疑为凝霜。字面上仍可说得通,但从诗的整体意境来理解,却有些不妥。首先诗人此时并未入睡, 也并未上床, (不然躺在床上就不可能有 “举头”和 “低头”的动作了) 人在清醒时, 是难以产生把月光当作霜的错觉的。


    其次,诗人在清醒时,看见的又是屋内“床前”的月光,这种错觉尤为不可能产生。我们认为,“疑”在这里解释为“似”更为合理。《增韵》云:“疑,似也。”《汉书·司马相如传》:“过虞舜于九疑”,师古注云:“疑,似也。山有九峰, 其形相似,故曰九疑”。诗中的“疑是”意为 “似是”“好象是”,这是一种比喻,一种自觉的修辞方式,而不是心理上的错觉。李白《望庐山瀑布》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疑是”同样也是一种夸张性的比喻。
    望月兴怀,是古典诗歌的传统题材。月亮普照大地, 客子们由于与亲人“隔千里兮共明月”,所以睹月容易产生思乡怀人之感。《古诗》云: “明月何皎皎, 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 揽衣起徘徊。” 《子夜四时歌·秋歌》云:“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我们不难看出,李白的《静夜思》在艺术的构思和表达上都受到汉代古诗和南朝乐府的启发,但他能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再创作, 写得更为凝炼含蓄,也更为婉曲动人。


     《静夜思》是用乐府诗体写的绝句,它不讲究平仄粘对,很象 一首朴素的民歌。胡应麟称赞 “太白诸绝句, 信口天成, 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确为的评。这首诗写得清新自然, 浑然天成,没有奇特的想象,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是用口头语把眼前景平易地叙述出来。然而, 其内容是单纯的。其意蕴却是丰富的; 其形式是朴素的,给人的美感却是体味不尽的。
  • 这首抒情小诗,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把它列入《新乐府辞·乐府杂题》,清人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也把它归在乐府类。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上说得更为具体:“思归之辞也,太白自制名。”也有一些注本认为此诗是五绝,其实它并不合近体的格律。


    这首仅有20字的小诗,如果付之于丹青,它是一幅绝妙的“游子秋夜思乡图”; 如果制成乐谱,它又是一首动听的 “游子秋夜思乡曲”。


    思乡,是人们普遍的感情。故乡的风物是值得留恋的,故乡的亲友是值得怀想的,故乡所留下的个人的影像和足迹也会唤起美好的回忆。正因为如此,“思乡”便成为诗人常写的主题。然而人类这种健康的情感毕竟比较抽象,如何运用艺术手段,把它完满而形象地表达出来,如何在同类题材佳作如林的情况下突破创新,一扫前人窠臼,是一个难题。李白的这首 《静夜思》,既体现了诗人小诗的独特风格,也展示了诗人的卓越才华。


     诗人旅居异乡馆舍,在一个凄清的秋夜,万籁俱寂,明月的光辉斜照入室,射到床前,使他无法成眠。本来月亮就容易引起人们的遐想,更何况团的秋月, 怎能不撩拨诗人浓重的思乡之情!


    “疑是地上霜”,诗人把皎洁的月色误认为是满地繁霜,这正是他小睡初醒、朦胧心态所导致的一时的错觉。以霜华喻月色,古典诗歌不乏其例。梁简文帝萧纲就有“夜月似秋霜”的诗句 (《玄圃纳凉》),盛唐初期张若虚也有 “空里流霜不觉飞”的佳句 (《春江花月夜》)。不过,这些都是作为修辞方式出现的,而李白却用来直抒心情,所以新颖不凡。


    诗人从恍惚中一下清醒过来,不由得抬头仰望,但见清辉遥泻,于是下意识地低下头来,陷入了对故乡深沉的冥想。
    诗文以 “抬头” 形容 “望”,用低头修饰 “思”,这一 “望”一 “思”,逼真而传神地状写了诗人那种思乡的情状,再加上前面的一个“疑”字,准确而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刹那间内心活动的全过程。


    此诗语言平浅,纯用白描,信手写来,似不经意,而深情摇曳,意境全出,正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胡应麟《诗薮》评语)。
  • 赏析1:

     这是一首清新隽永、意味深长的佳作。
     
    首句写破窗而入、辉洒床前的月光,次句写诗人心中幻觉的月光,第三句写斜挂高天的一轮明月,末句写对故乡的思念,但在这思念之中,诗人又何尝没有联想到那“峨眉山月半轮秋”的情景呢?

    这是一片月的海洋!它令人始觉清新,继生迷惘,转感亲切,而终归依恋。就是在这明亮月光的沐浴下,浪迹天涯的游子生发了他对故乡深深怀念的炽热情怀。然而,他的这种怀念并非有意为之,他是在睡眼朦胧之际,看到了月光,将光与霜连在了一起,但心中又不确信,故而举头远望,

     就在这望的刹那,一轮明月勾起了他对故乡永恒的怀念,就在他那一举首、一低头之中,一颗深深颤抖而又无所归着的赤子之心便突现在人们面前。心为人人共有之心,情为人人共有之情,被太白于不经意间妙手拈出,遂令人千古共鸣。

    愈樾评此诗谓:“月色之感人者深也。盖欲言其感人之深而但言如何相感,则虽深仍浅矣;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意则意真。知此者可以言诗乎!”(《湖楼笔谈》)此诗全用白描,无一情语,正所谓以无情言情,从无意写意,看似脱口而成,却令人味之不尽。

    赏析2:

     这首小诗只用寻常口语,以叙述的语气,直抒怀念家乡的感情。虽然词意浅近,却形象好记,所以成为李白诗歌中流传最广的一首。

     此诗既没有奇特新颖的想象,更没有精工华美的词藻。而是从“疑”到“举头”,从“举头”到“低头”,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动形象的月夜思乡图。不加雕琢,随手写来,却很有感染力。


     以霜色形容清秋月光,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摹形拟象的状物之辞。然而这诗的“疑是地上霜”,却是叙述,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客居他乡,庭院寂寥,夜不能寐,短梦初回。迷离恍惚中乍一望那透过窗户的冷森森的皎洁月光,当然会“疑”为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浓霜。


     接下来的“举头”、“低头”两个动作更形象地展示了诗人的思乡心理。他在朦胧的错觉中定神细看,发现这不是霜痕而是月色,从而又被月色牵引着抬头观看。遥望太空,明月圆圆,怎能不触发羁旅思乡之情呢?家庭的温馨与眼前月光的清凉构成的对比,又怎能不增添诗人对故乡亲人的牵挂惦念呢?想着,想着,头渐渐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到沉思之中。

     短短四句诗,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而又细致、深曲、丰富,达到“自然”、“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妙境。

     ·思考题

    前人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请将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和李白的《静夜思》相比较,谈谈自己的体会




名诗《静夜思》翻译|译文|赏析|解读 - 可可诗词网

《静夜思》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抬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 这首抒情小诗,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把它列入《新乐府辞·乐府杂题》,清人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也把它归在乐府类。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上说得更为具体:“思归之辞也,太白自制名。”也有一些注本认为此诗是五绝,其实它并不合近体的格律。

这首仅有20字的小诗,如果付之于丹青,它是一幅绝妙的“游子秋夜思乡图”; 如果制成乐谱,它又是一首动听的 “游子秋夜思乡曲”。

思乡,是人们普遍的感情。故乡的风物是值得留恋的,故乡的亲友是值得怀想的,故乡所留下的个人的影像和足迹也会唤起美好的回忆。正因为如此,“思乡”便成为诗人常写的主题。然而人类这种健康的情感毕竟比较抽象,如何运用艺术手段,把它完满而形象地表达出来,如何在同类题材佳作如林的情况下突破创新,一扫前人窠臼,是一个难题。李白的这首 《静夜思》,既体现了诗人小诗的独特风格,也展示了诗人的卓越才华。

诗人旅居异乡馆舍,在一个凄清的秋夜,万籁俱寂,明月的光辉斜照入室,射到床前,使他无法成眠。本来月亮就容易引起人们的遐想,更何况团的秋月, 怎能不撩拨诗人浓重的思乡之情!

“疑是地上霜”,诗人把皎洁的月色误认为是满地繁霜,这正是他小睡初醒、朦胧心态所导致的一时的错觉。以霜华喻月色,古典诗歌不乏其例。梁简文帝萧纲就有“夜月似秋霜”的诗句 (《玄圃纳凉》),盛唐初期张若虚也有 “空里流霜不觉飞”的佳句 (《春江花月夜》)。不过,这些都是作为修辞方式出现的,而李白却用来直抒心情,所以新颖不凡。

诗人从恍惚中一下清醒过来,不由得抬头仰望,但见清辉遥泻,于是下意识地低下头来,陷入了对故乡深沉的冥想。

诗文以 “抬头” 形容 “望”,用低头修饰 “思”,这一 “望”一 “思”,逼真而传神地状写了诗人那种思乡的情状,再加上前面的一个“疑”字,准确而深切地表现了诗人刹那间内心活动的全过程。

此诗语言平浅,纯用白描,信手写来,似不经意,而深情摇曳,意境全出,正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胡应麟《诗薮》评语)。


古代名诗《静夜思》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 可可诗词网

静夜思

 题解
 这是一首在外游子思念故乡的诗。语言清新朴素,内容单纯却蕴含丰富。
 
原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读
 游子深夜难眠,看到床前洒落的皎洁月光,感到这月光像秋霜一样冷寂、凄寒。把月光疑成秋霜,是诗人在特定环境中的一霎那错觉,更是诗人客居在外,孤独寂寞心境的写照。诗人由见月光转而望明月,借遥望明月来寄托他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因思乡之情太浓太重而低头沉思。“举头”“低头”简单的两个动作,却形象地表现诗人细微复杂的心理活动。
 这首诗由月光引起,生动刻画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内容单纯却又留有余味。
 


诗词《静夜思》全文、翻译和鉴赏 - 可可诗词网

静夜思

 

李 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原诗今译】


 我床前是一片明亮的月光,
 却疑心地上撒着一层冰霜。
 抬头看到一轮圆月高空挂,
 低头又思念我远别的故乡。


 【鉴赏提示】
 这首《静夜思》,在大量抒写乡情的诗篇中,可能是最为人们熟悉、传诵的一首。它明白晓畅的语言,能为文化程度最低的人所理解。但这首诗使不同文化层次的人们能激起共鸣,不仅因为它字简单,意浅近,易于背诵和流传,还有一个心理学上、美学上的原因。探讨一下这个心理学、美学的原因,十分有意义。
 首先,这引动乡情的具体环境,是一个随时随地都能遇到的普普通通的月夜。月亮,千秋常明,光照万里,柔和清幽,因而在宁静的月夜里,人们最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映照下的故乡;同时,又跨越时间,想起曾在故乡的明月下经历过的生活情景,这就产生了思乡之情。《静夜思》中,当诗人举头望到一轮明月时,一缕乡思油然而生。这样一个乡思引发过程,不但人们很容易理解,而且许多人也许有过类似的经验,这就形成了《静夜思》能为人们普遍理解和接受的一个重要条件。
 其次,从乡情的内容来看,我们可以设想,诗人是在万籁俱寂的深夜里,梦醒过来,望见一轮明月,产生了乡思;也说不定,他刚才做的正是个思乡的梦,醒来后“思故乡”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思乡的内容在诗中却一点也没有写,只点出“思故乡”三个字。正如沈德潜所评:“旅中情思,虽说明却不说尽。”正因为诗人把他的乡思没有说出来,才给读诗的人留下了自由想象的充分余地。不同的人,尽可以用自己不同的生活经验去补充它,使它具体化。诗在这里只起着提示和诱发的作用。这样,这首诗也就突破了诗人与读者之间因时代、社会和生活经历不同可能发生的情感上的隔膜,而得到广泛的共鸣。
 再次,从乡情的分量看,《静夜思》中所表达的情绪十分轻淡,淡到使人几乎觉察不出来。夜深时分,诗人乍一看到月光,怀疑是霜,此时此刻涌上诗人心头的应是冷清萧瑟之感。但诗人并不刻意去表现这种心理感受,所以,读者如不经心也体会不出来。如清人徐增所评说:“因疑则望,因望则思,并无他念,真静夜思也。”它所抒发的乡情就像诗中那弥漫于天上地下的月光一样,轻盈似纱,清淡如水。这种感情,以柔美、温和为特征,它内含的感情冲击力极小,自然不会引起一般读者的强烈激动。然而,恰恰是这一点,使它与普通人的感情活动合拍了。《静夜思》所抒写的乡情,是一种显示平凡生活色彩的感情,这就造成了它引起人们普遍共鸣的客观基础。当这种共鸣出现的时候,人们并不感到心灵的强烈震撼,而只是心弦被轻轻弹拨了一下,在一瞬间感受到一种熨贴、和谐的美感。《静夜思》正是在这几种共同心理活动和美学感受的基础上,广泛地适应了人们日常精神生活的需要,因此,它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喜爱而广为流传。

古典文学作品《静夜思》原文|注释|精注|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静夜思》,题一作《夜思》。写作年月难考,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一首,中国的小学生都会背诵。
 
 这首写羁旅思乡的五言古诗,短短二十个字,以通俗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勾勒出旅人望月思乡的画面。它最成功之处,是表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体验。客舍、深秋、静夜、明月,而且月光照在床前,凄冷如霜,不眠的人望月而思乡,此时此地此情此景,几乎人人都有体验的。诗人写出这个体验,便极易引起人们的共鸣。诗看来极平淡,但含蕴丰富,无限情思俱在言外。

历代诗词精品之《静夜思》鉴赏 - 可可诗词网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是一首从写出之日起即为代代中国人家喻户晓的诗。中华民族习用阴历,对月具有特别深厚的感情,它是一份活的日历,活的月份牌,居人看,行人看,元宵看了中秋看,从而成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而李白就在月的意象上大做文章,写下包括本篇在内的不少名篇。前二句从“月光”与“霜”的类比,使人感到其境的清寒与朦胧,逗漏出客居异乡的不适应之感。后二句通过一“举头”、一“低头”,传出游子思乡的神情与心态,万种乡愁,俱在不言中。也就是沈德潜所说:“百千旅情,虽说明却不说尽”,而在语言上则明白如话,故为千古传诵。

《静夜思》jing ye si

Thinking in the Silent Night→李白 (Li Bai)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8:3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