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靖边县位于榆林地区西南部。北临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东接横山,南连志丹、吴旗、安塞、子长,西靠定边。南北长116.2公里,东西宽91.3公里,面积5088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9.5万亩。地势南高北低,最高点海拔1823米,最低1123米,县城海拔1339.3米。西部属风沙滩地,面积270万亩。地势平缓,有流动、半固定、固定沙丘和小盆地。中部以黄土梁峁为主,面积172万亩,是本县重要的农作区。南部白于山两侧为丘陵沟壑区,面积304万亩,山梁起伏,沟壑纵横,梁窄沟深。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7.8℃,年降水量395.4毫米,年日照2768.9小时,无霜期130天。境内较大的山脉有白于山、燕墩山、草山梁、老虎脑。有较大河流6条,自白于山分水岭以北,属黄河1级支流无定河水系,有大理河、芦河、红柳河、黑河;白于山分水岭以南有周水、杏子河,向南分别流入洛河和延河。全县有水支沟643条,年平均径流为2.426亿立方米,可利用径流1.791亿立方米。已建成各类水库140座,总容量近10亿立方米,居全省第一,也减少向黄河输送泥沙。地下水资源丰富,水质好,贮量达1.63亿立方米,多适合灌溉和饮用,有机井2259眼。家畜有23种,以驴、牛、马、骡、羊、猪为主;家禽以鸡为主。野生动物主要有狐、兔、獾、刺猬等。农作物有19类74种301个品种,主要是糜子、谷子、荞麦、马铃薯、玉米、高粱、豆类、小麦、水稻、小麻、黄芥、芸芥、葵花、枸杞、大黄等。乔灌木树种分属27科、37属、54种。主要是杨、柳、槐、榆、沙柳、柠条、酸刺、花棒、踏榔、紫穗槐等;果树有苹果、桃、杏、梨等;中药材有甘草、茵陈、百里香、牛心秧等。牧草207种。天然牧草以铭茅草、冰草、白草、禾草类为主。 县境内已经探明的矿产资源有天然气、石油、煤等。其中天然气贮藏量大,品位高,远景储量3千亿立方米,控制储量804亿立方米,是世界级大气田(面积和贮量继续在探测之中)。石油贮量也很丰富,是长庆石油勘探局的采区之一。煤的贮量也大,但埋藏深,目前开采价值不大。 全县常住人口2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5万人,占94%。境内居民以汉族为主,占总人口的99.97%以上,还有蒙古、回、壮等4个少数民族。县辖张家畔、柠条梁、青阳岔3个镇,黄蒿界、海则滩、东坑、龙洲、畔沟、乔沟湾、席麻湾、中山界、新城、五里湾、新农村、红墩界、杨桥畔、高家沟、小河、天赐湾、水路畔、王渠则、三岔渠、周河、镇靖、大路沟、杨米涧等23个乡和1个国营农场(新桥),205个村委会,5个居委会,县人民政府驻张家畔镇。 靖边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就有人类居住。境内的褡连沟、祁家园则、小桥畔等地先后发现仰韶文化遗址。夏、商、周时代,为古雍州地。春秋战国时,分别属晋、魏。秦代属上郡。西汉属并州的奢延县。隋、唐为夏州所辖。宋时归属金。元代归陕西行中书省的延安路。明洪武六年(1373)榆林、靖边、定边等地设卫,统由靖边道管辖。明成化六年(1470)设靖边营。清雍正九年(1731)设靖边县。县置新城堡。清同治八年(1869)移置镇靖堡。1942年县城迁至张家畔至今。县名源于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谓靖边,取绥靖、安定边关之意。 境内名胜古迹有大夏国都统万城,在红墩界乡白城子。始建于公元413年,竣工于418年。皇城是大夏国国君赫连勃勃命大将招募民夫用蒸土拌畜血筑成,定名“统万城”。宋太宗明令毁弃,移民20万于银、绥2州。从此,有600年历史的统万城销声匿迹,城廓遗址深受沙害。另有青阳岔、小河、天赐湾革命旧址。1947年,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转战陕北,先后在小河、青阳岔、天赐湾居住65天。 全县有水地15万亩。造林保存面积335万亩,森林覆盖率为44%,是全国种草造林先进县之一。可养殖水面3.4万亩。粮食作物以糜子、谷子、荞麦、马铃薯为主。经济作物以小麻、葵花为主。1990年粮食总产达6.14万吨。有大家畜4.6万头;生猪3万头;羊子33万只;家禽27万只。年产羊毛600吨,羊绒2.5万公斤,各种畜皮10万张。全县工业企业781个,职工2584人,工业总产值2739万元。乡镇企业产值为962万元,占县属工业产值的35%。县办工业主要有酒厂、饮料厂等。靖边芦河酒厂是该县的骨干企业,产品销往内蒙、宁夏、山西等地。境内公路总里程达923公里,其中干线2条长度189公里,所有乡镇都通了公路。拥有载货汽车258辆,客车134辆。全县邮局、所17个,邮程411公里,年报刊发行量为110万份。全县有商业网点836个,从业人员1317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186万元,年财政收入477.2万元。全县有中等学校14所,教师416人,在校学生5143人;职业中学1所,教职工47人;小学407所,教师1450人,在校学生2.75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0%。全县共有科技人员3314人,已授予各类技术职称1303人。县城内建有电影院、文化馆、体育场,各乡镇都有文化站、广播放大站。有医疗卫生机构40个,医护人员316人,病床266张。199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21.9元,职工年人均工资1817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