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后宫戏楼
清同治四年(1865年),天后宫《募建戏楼碑记》中记有:“窃闻青岛开创以来,百有余年,迄今旅客商人鳞集而至……天后殿前旧有戏楼遗址,而栋宇全无,不堪适观……故旧春诸公,捐资胜举,募建成戏楼一座……今将南北客商捐金者,并董事,诸悉勒于石。”天后宫初建于明成化年间,随着青岛的发展而屡加扩建,同治年间新建戏楼成了当时唯一的戏剧演出场所。在胡存约的《海云堂随记》中记有:“光绪二十三年三月初,渔航各船,云集口内,许愿奉戏,尝延至四月或端午”。所记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元旦至元霄日,演出有“兆姑、梆柳”等剧,应即茂腔,柳腔。该戏楼于本世纪五十年代初重修,除顶部外形有所改动外,至今犹存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