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霍布斯与笛卡尔的论战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霍布斯与笛卡尔的论战

霍布斯与笛卡尔的论战

17世纪40年代发生在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霍布斯和法国哲学二元论者笛卡尔之间的论战。霍布斯(1588——1679)继承和发展了培根所开创的唯物论和经验论,其著作有《论公民》、《利维坦》、《论物体》、《论人》。笛卡尔(1596——1650)是哲学上的二元论者,他开创了近代唯理论,其著作有《方法谈》、《形而上学的沉思》、(即《沉思录》)《哲学原理》。1641年笛卡尔的《沉思录》出版。出版前他征集了神学家和哲学家们的意见。霍布斯对该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笛卡尔又把这些批评收入书的附录并一一答辩。初版本《沉思录》附录有六组“诘难”和“答辩”,其中第三组(共16条)就是笛卡尔和霍布斯间的论战。这场论战的主要问题是:有无独立的“精神实体”?有无“上帝”和“天赋观念”?这也即是围绕思维和存在的关系而展开的论战。(一)思想的主体“我”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存在。笛卡尔在《沉思录》中,用怀疑主义的方法,论证了“我思故我在”的命题,这作为最可靠的“第一原理”,即其哲学的出发点。他说:“我只是一个思想的东西,也就是说,‘我只是一个心灵、一个理智或一个理性”。“我思想多久就存在多久。”从而把“我”作为思维的实体而独立存在。霍布斯坚决反对笛卡尔把主体的“我”归结为精神实体的观点。他反驳说,笛卡尔从“我思”导出“我是思想”,这种推理本身是错误的。如果其推理成立,那么“用同样的方式我可以说,我在行走所以,我是行走”,思想是思想的主体“我”的一种活动或能力,活动、能力和主体之间不可混同和割裂。笛卡尔正是把思想和思想的主体混同起来,从而把“我”归结为思想的实体。霍布斯认为,思想的主体只能是物质的,“我们不能把思维和思维着的物质分开”。(二)有没有上帝,有没有“天赋观念”:笛卡尔从“我思故我在”出发,在《沉思录》中证明了上帝的存在,其论证的方法与经院哲学家关于上帝存在的所谓“本体论的证明”是一脉相承的。他的推论是:我思想中有一个最完满的存在的观念。这个观念不可能产生于有限的我。因而这个最完满的存在的观念,必定是由一个最完满的东西放在我心中的。这个最完满者即上帝。上帝既然是最完满者,必满包含着“存在”这个属性在内的一切属性。所以上帝是存在的。笛卡尔关于上帝存在的论证,是以“我心中拥有一个上帝的观念”为前提的。霍布斯尖锐地批判了这种“天赋观念”论。但笛卡尔反过来又进行辩解,霍布斯说,“如果没有上帝的观念,全部的论证就崩溃了”,笛卡尔答辩说:“如果有一个上帝的观念,全部的诘难就崩溃了”。笛卡尔还认为,人心中有一些“内在的”、“天赋的”观念,这些观念不是来自感觉经验,而是存在于人思想中的“先天自明”。霍布斯站在唯物主义反映论立场上,认为“观念”只是对有形物体的反映。因此观念只能来自外界的事物,所谓的“天赋的”上帝、灵魂、天使都不存在。人们所以有这些“上帝”的观念,是由人们的抽象思维对那些可见事物的观念进行推理得到的。人们对上帝的观念就象天生的盲人对于火的观念一样。说上帝是独立的,即是说其是那些尚未被我们认识到的许多事物及其起源的总和。上帝的无限只是说上帝是那些未被我们完全认识的有限的总和,而全智全能也无非是人类自然的理智及活动能力的表现。所以“没有一个关于上帝存在的论证是有效的,而关于上帝创造世界更是无效的”。
霍布斯与笛卡尔的论战推进了唯物主义,打击了唯心主义。

☚ 霍尔巴赫对宗教的批判   二十七、传播工具史 ☛
0000793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7: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