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霍妮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霍妮

霍妮1885—1952

美国新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生于德国。1915年获柏林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1932年移居美国,任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副所长。1934年私人开业,并在纽约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教。她修正了经历15年的传统精神分析方法,于1941年成立以她为首的美国精神分析促进协会,并建立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所长直至逝世。她强调文化社会因素的作用,认为时代、地区不同,人们所面临的问题也不同。人们的经历和人格发展都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其理论的主要概念是“基本焦虑”和“理想化的自我意向”。前者指儿童在适应经常是敌对和不可预测的成人世界时所感到的孤立和无助,不是遗传的而是文化的产物。这种焦虑情绪是成年后神经症的起因,摆脱它的基本驱力是安全。后者指一个人在神经症的冲突面前力求整合而产生的一种假象。她认为理想的自我和真实的自我之间的冲突是导致神经症的主要原因。在理论阐述中,她对弗洛伊德的某些概念,如本能动力、伊谛普斯情结、利比多和心理发展的分期等都进行了否定,但仍保留了弗洛伊德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意识冲动、潜意识、压抑等,并给这些概念以新的解释。主要著作有《精神分析新论》。(王 宏)防御机制 又称防卫机制,是个体在精神受干扰时保持心理平衡的手段。精神分析学家指人在潜意识中自动克服本我和自我的冲突所引起的焦虑,以保护自我的方法,是一些无意识的心理反应。弗洛伊德于1894年最先提出这个概念,认为最普遍的无意识反应是压抑,当一个人的某些观念、情感或冲动不能被意识接受时,便被压抑到无意识中,消除焦虑和减轻心理冲突。在个人生活中,由于人们所遇到的冲突情境不一样,因此应用的防御机制也多种多样,按其性质分类有建设性防御机制、攻击性防御机制、逃避性防御机制、替代性防御机制、隐瞒防御机制等。一般地,自我防御有多种机制,这些机制又有交叉和重叠之处,对它们的分类也极不一致。

☚ 斯金纳   自我同一性 ☛

霍妮1885 ~1952Karen Horney

美籍德国心理学家,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生于德国汉堡。1913年获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14~1918年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师从阿伯拉罕,接受精神分析专门训练。1920~1932年在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任教,从事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1932~1934年应邀任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副所长。1934年转至纽约市社会研究所学院和纽约精神分析所任教。因对正统精神分析不满而同弗洛伊德决裂,1941年主持成立了美国精神分析促进会,并创立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一直任所长至去世。主要理论观点和成就: (1)开创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研究取向。她把精神分析的解释重心从个体生物本能的驱力转向社会文化的定向,为新精神分析奠定理论基础。(2)提出“基本焦虑说”。认为敌意的环境所引起的基本焦虑既是神经症的根源,又是不合理反映社会方面自我异化的表现。心理治疗的目的就在于查明病人的社会联系系统中的缺陷,以建立最佳的适应当前的生活方式。(3)促进自我心理学的兴起。反对弗洛伊德“三部人格结构”的本我心理学,认为人格是真实自我(天赋潜能)、现实自我(现实表现)和理想自我(虚幻意象)三者之间构成的特定关系。故突出了自我心理学的功能和地位。(4)探索女性心理学。批评弗洛伊德关于女性天生固有的“阳物妒羡”、“受虚倾向”的生物主义观点和男性偏见,倡导从文化的视角研究女性的问题,努力重塑女性的形象。著有《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 (1937)、《精神分析的新道路》 (1939)、《自我分析》 (1942)、《我们的内在冲突》 (1945)、《神经症与人的成长》(1950)、《女性心理学》(1967)、《最后的讲义》(1987)等。

霍妮

霍妮1885—1952Karen Horney

女心理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主要代表之一。生于德国汉堡附近的卡伦·丹尼森。1913年获柏林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14—1918年进入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随亚伯拉罕研究正统精神分析。1932年移居美国,并入美国籍。曾在芝加哥任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副所长,在纽约任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不赞同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在保留精神分析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与方法。强调人格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认为心理冲突、精神障碍和不良适应的根源是社会矛盾,以及人和社会现实的不良关系。提出适应法,强调人与社会之间必须经常调整关系,以求彼此适应。主要著作有《我们时代的神经症人格》(1937年)、《精神分析的新道路》(1939年)、《我们的内心冲突》(1945年)、《神经症与人的成长》(1950年)、《女性心理学》(由弟子整理出版,1967年)。

☚ 卡茨   考夫卡 ☛
霍妮

霍妮1885—1952Karen Horney

心理学家,女。新弗洛伊德主义主要代表之一。原籍德国。柏林大学医学博士。1932年移居美国,并入美国籍。曾在芝加哥任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副所长,在纽约任社会研究新学院教授。不赞同弗洛伊德的泛性论。在保留精神分析的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形成了她自己的观点与方法。强调人格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认为心理冲突、精神障碍和不良适应的根源是社会矛盾,以及人和社会现实的不良关系。提出适应法,强调人与社会之间必须经常调整关系,以求彼此适应。主要著作有《当代的神经病人格》、《精神分析的新道路》、《我们的内心冲突》等。

☚ 赫尔   考夫卡 ☛
0000021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4: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