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霍乱转筋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霍乱转筋7220霍乱。中原官话。陕西西安〖 〗。

霍乱转筋

病证名。又名转筋霍乱。指霍乱吐利后筋脉挛急者。多因大吐大泻,津液暴失,血气亏损,筋脉失养,或复感风冷所致。《诸病源候论·霍乱转筋候》:“霍乱而转筋者,由冷气入于筋故也,足之三阴、三阳之筋,起于人足趾;手之三阴三阳之筋,起于手指,并循络于身。夫霍乱大吐下之后,阴阳俱虚,其血气虚极,则手足逆冷,而荣卫不理,冷搏于筋,则筋为之转,冷入于足之三阴三阳,则脚筋转,入于手之三阴三阳,则手筋转。”《圣济总录·霍乱门》:“霍乱转筋,缘风冷伤于三焦,传于脾胃,得冷则阳气不得宣行,致四肢筋络不得舒缓,此盖中下不足。其候冒闷不安,胫筋挛结,挛肉紧痛,反急于上,盖足阳明之经虚,膀胱之脉寒也。”《罗氏会约医镜·论霍乱》:“今既吐既下,血气大损,津液顿亡,宗筋失养,必致挛缩,甚则阴缩舌卷,为难治。经曰:‘经筋之病,寒则反折筋急,热则筋弛纵不收。’此转筋霍乱,正反折筋急之病。”治疗可选用理中丸、胡椒汤、木瓜汤、金苓露、鸡舌香散等。参见霍乱、寒霍乱、热霍乱条。

霍乱转筋

病证名。出自《诸病源候论》。俗称吊脚痧。因霍乱吐泻之后引起的两腿抽搐或两手抽搦;重者可出现腹部拘急,囊缩舌卷。实为脱水和电解质失衡引起。

霍乱转筋huòluànzhuànjīn

病症名。出《诸病源候论·霍乱转筋候》。俗称吊脚痧。因霍乱吐泻之后津液暴失, 气阴两伤, 筋脉失养而成。其症轻者两腿挛缩, 重则腹部拘急、囊缩舌卷。当辨寒热霍乱而施治, 用木瓜汤、理中汤等方, 或服金茎露(扁豆叶捣, 绞汁一碗), 用生蒜研贴脚心。

霍乱转筋

霍乱转筋

霍乱转筋是疫邪落于四肢,在隆邪的煽动下,四肢鱼肌,尤其是两腿挛缩转筋的一种疫病,又称隆性恶痈。本病由感受疫疠之气,疫邪侵入手足鱼肌,过食甘肥及酸味、苦味的食物引起隆邪燔扬煽动疫邪而发。临床症状,脉细、尿液色如植物油,头与四肢疼痛,恶寒怕冷,肌腱闪动,肌肤疼痛,全身疲倦,卧床不起,面容失华,昏迷谵语。特别是培根、隆邪偏盛者上呕不止,培根、赤巴偏盛者出现下泻症状。凡是出现肌肉消瘦,眼眶深陷,腓肠肌扭转到胫面,舌头缩于后腭,声音嘶哑,言语刺刺不息,全身发冷颤抖,神志恍惚不清等症状属病情严重之列。另外眼睛上翻,四肢肿胀,呲牙咧嘴者预后不良。
治疗,发病初期,饮四味藏木香汤或饮牛尾蒿、穆库尔没药汤,多饮数次病情有回转的希望。之后服北派的小黄药散进行收敛和扑杀。或内服十四味勇士散,从内部平息病邪,或将此药用水稀释后涂抹于疼痛处更有效。早晚开水冲服十二味檀香丸,并在百会、第六椎、鱼肌端拇指(足𧿹趾)、无名指(无名趾)等处艾灸。 呕吐不止者用鹫肉汤冲服五味肉豆蔻散并灸百会、天突和膻中穴。下泻不止者,四味止泻木子汤(四味恩扎汤)加“达周”、莎木面、株芽蓼子等内服止泻,并灸脐下小肠上、下穴。脉搏不显者,灸腘窝穴及足背穴、心穴等。四肢鱼肌挛缩者,灸所挛缩的肌肉缝和肌腱及足跟黑白肉际处。眼睛深陷者灸后囟,癫狂者灸第六椎穴和第七椎穴。上述疗法仍不能平息者,宜服十三味猛烈方或“卡拉杰代”剂进行下泻。宜进米粥、未成熟青稞粥,新鲜的酥油面条等热性饮食。于手足四心和脊椎涂药油按摩。四鱼肌转筋疼痛者,将白亮独活、青蒿、亚大黄、姜黄、大黄等研末与白酒共煮成泥,涂抹于鱼肌,并于上面用纱布紧紧包扎。善后调理,根据患者体力,饮以凉性或热性食物及淡酒、开水、杂骨汤等。忌食乳制品、糖类饮食。禁止生气、吵骂斗殴及久居潮湿地、着风受寒等行为和起居。

☚ 肉核病   炭疽 ☛

霍乱转筋huò luàn zhuǎn jīn

choleraicmyospasm; choleraic cramps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0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