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Demand-pull Inflation

见“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又称 “超额需求通货膨胀”,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这种理论将通货膨胀解释为 “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布朗芬布论纳语),是最早的通货膨胀理论。主要从总需求角度解释通货膨胀的成因,现代西方经济学有两套体系解说这一理论并各自形成一套政策主张:
❶凯恩斯主义有效需求和流动偏好论。货币供给增加,IM曲线右移,利息率降低,从而投资增加,通过乘数作用,增加社会总收入。同时,消费也会增加,总需求上升。当未达到充分就业时,工资和物价水平并不出现持续的上升;但一旦达到充分就业,工资和物价水平就会随货币供给的增加而迅速上升。政策主张偏重宏观调控的财政政策,在货币政策方面,倾向于通过利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
❷货币主义者的货币数量论。货币主义始终认为 “通货膨胀总是而且在任何地方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弗里德曼语)。通过复活货币数量论,强调货币供应量的变化是增加需求、影响价格水平变动的根本原因,主张国家放弃干预主义政策,实行单一货币规则,即把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固定在与生产率发展相一致的水平上,保证经济稳定增长。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一种用经济体系存在对产品和劳务的过度需求来解释通货膨胀形成机理的理论。这种理论与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假说在60年代的讨论中最为流行。经济学家在分析时,大都运用IS—LM曲线来分析。IS曲线考察的是商品供求问题,LM曲线考察的是货币供求问题。I代表投资,S代表储蓄,L代表货币需求,M代表货币供给。因为通货膨胀通常被定义为物价总水平的动态上涨过程,而不是静态的高水平,因而,它总是与商品供求和货币供求失衡有关。IS曲线和LM曲线的移动一般都意味着原有均衡关系的破坏,通货膨胀就是经济运行失衡的表现。使IS曲线移动的因素是实际因素,而令LM曲线移动的因素是货币因素,因而,两类因素对物价总水平上涨的作用也就应当分别考察。
由实际因素引起的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如果出现了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情况,IS曲线就会右移。可能引起IS曲线右移的各种因素有以下几个:
❶政府支出增加而税收无变动。
❷税收减少而政府支出无变动。
❸储蓄函数的下降。
❹出口函数的上升。
❺进口函数的下降。
❻投资边际效率或投资函数的向上或向右移动。这六个因素中任何一个因素发生作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都会导致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图1—8叙述的就是上述情况的发生过程。
在图1—8A部分中,假定IS和LM曲线位置的其他决定因素是既定的,那么,将会有一组IS和LM曲线,组里的每一条曲线适应于一个不同的物价水平。在其他条件均不变时,物价水平的下降将使

图1—8 由实际因素引起的需求拉上通货膨胀

LM曲线向右移动,因为物价水平的下降意味着实际货币供应量的增加。而物价水准的上升则意味着实际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并产生使LM曲线向左移动的效应。图1—8 A显示了LM曲线在三种不同物价水平下的三种情况。由于物价水准由P1上升到P2,再上升到P3,LM曲线的位置也相应有LM1、LM2和LM3。物价水平变动不仅与LM曲线有关,还与IS曲线有关。物价水准如果下降,将通过庇古效应、税收转移支付效应和对外贸易效应,使IS曲线向右移动;物价水平如果上涨,则会产生使IS曲线向左移动的相反效应。这样,图1—8A中的IS1IS2和IS3使得适应于P1、P2和P3三种不同物价水平的最初一组IS曲线向上移动,一组的位置反映了上述各种效应的综合影响。
IS1和LM1相交,IS2和LM2相交,IS3和LM3相交。这些交点相应地表示在物价水平为P1、P2和P3时所需求的产品量,根据这些信息,就可以绘出图1—8 B中的AD1,总需求曲线。这条总需求曲线AD与总供给曲线AS在P1和Yf处相交。于是有了一个处于P1物价水平的充分就业均衡。
能对物价水平产生需求拉上作用的实际因素之一,是投资需求的增加,亦即投资边际效率或投资函数的向上移动或向右移动。假定投资函数出现了这种移动,那么,曲线IS1就会移到IS1′, IS2移到IS2′,IS3移到IS3′。而各组LM曲线则是稳定的,因为货币因素并未发生变化。这样,在每一种物价水平上,储蓄加税金加进口将在任何r的较高Y上或在任何Y的较高r上(与投资函数变动之前相比),等于投资加政府购买加出口。也就是说,总供给与总需求是相等的。
随着各组IS曲线的移动, 由IS1′和LM1、IS2′和LM2以及IS3′和LM3的相交点得出的AD曲线就是AD2。新的AD曲线与AS曲线在P2相交,P2就是新的均衡物价水平。P从P1上升到P2,是为了消除在IS曲线适应于较大的投资支出而移动之后在P1存在着的过度需求所要求的。在P1,有Y1—Yf的过度需求。由于这种过度需求拉动P上升,所需求的产品数量有所减少。在P2位置上,所需求的产品数量就是由图1—8A部分中IS2′与LM2曲线相交所确定的量,并且,这个数量就是充分就业的量。这样,价格移动的结果,使过度需求被消除,在P2点上又有一个新的充分就业均衡。需要指出的是,恢复均衡的过程不仅要求物价水平的上升,而且还要有利率的上升,如图1—8 A中所示,在新均衡的实现过程中,利率也由r1移动到r2
其他任何引起一组IS曲线中的一度向右移动的变化,也会带来同样的顺序。对任何一次这样的一度来说,都将有总需求曲线中的一度向右移动。假定最初状态是处于充分就业的产量水平上,总需求的这种增加必定造成现存物价水平上的过度需求,而这必然造成物价水平的上涨。
由货币因素引起的需求拉上通货膨胀 从货币因素考察,需求拉上通货膨胀可能通过两个途径产生:一是经济体系对货币需求大大减少,即使在货币供给无增长的条件下,原有的货币存量也会相对过多;二是在货币需求量不变时,货币供给增加过多。在一般情况下,货币供给增长过快是货币因素形成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基本原因。图1—9可用于描述这类通货膨胀的形成过程。
如果IS和LM曲线的其他决定因素是既定的,那么,最初一组IS和LM曲线中每一条曲线将有一组适应于不同物价水平的曲线。IS1和LM1,IS2和LM2以及IS3和LM3各组曲线之间的交叉点将得出AD1,并且,如果AS曲线为既定,将表明P1物价水平上的充分就业均衡。当货币供应量有某种增长时,就会相应地把LM1曲线向右移至LM1′,LM2移至LM2′,LM3移至LM3′。在这一场合,IS一组曲线仍然是既定的,因为这一组曲线的决定因素没发生变化。随着LM组曲线的移动,可以看到,在每个既定的物价水平上,新的货币存量与货币需求将在与货币供给增加之前相比较高的Y(任何r的情况下)或者较低的r(任何Y的情况下)水平上相等。

图1—9 由货币因素引起的需求拉上通货膨胀


在一组新的LM曲线情况下,AD曲线将从AD1移至AD2。在现行的物价水准P1条件下,出现了过度需求Y1—Yfo这时,这部分过度需求所引起的变动同实际因素变动产生的过度需求所引起的变动一样,将推动物价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能将这部分过度需求消除的均衡点为止。如图1—9 B所示,AD2曲线与AS在P2相交,从而物价水准由P1到P2的上涨就是经济体系恢复均衡所需要的上涨。在这种条件下,由于过度需求由货币供给过多造成,货币供给过多会引起利率水平下降,所以,新的均衡条件下的利率r1低于原来的利率水准r2(见图1—9A)。
因货币供给的一次又一次增加而引起的LM曲线一次又一次的右移,对此,许多经济学家们认为,货币供给的持续扩张乃是价格水平持续上升的充分条件。
到了80年代,用需求拉动和成本推进解释通货膨胀成因的虽然仍大有人在,但是,许多经济学家认为,这种成因分类仅仅具有理论意义,而很少有实证分析的可能。因为人们都难准确地在物价上涨时识别出它到底是成本推动造成的,还是需求拉上造成的。
☚ 抑制性通货膨胀   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Demand-Pull Inflation

由于社会总需求过度,物资供应不足,造成价格水平全面上涨的一种通货膨胀。总需求过度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但主要是由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所致,例如增加政府购买、减少税收、扩大货币供给等,需求的扩大并没有相应的产出供给扩大,从而引起价格上涨,价格上涨致使货币供给的实际价值下降。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的后果是,起初就业人数会增加,接着物价上涨,货币贬值,最终社会享有的总产出水平不变,但就业者平均享受的产出减少。

☚ 结构型通货膨胀论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
0000075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9:0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