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医学家。曾任巴黎医科大学内科学教授。1819年创造听诊器并用于临床诊断。在肺结核的研究上取得了不少成就。对慢性肝间质炎,即雷奈克氏肝硬化,作过精湛的描述。著有《心肺疾病间接听诊法》等。
雷奈克
雷奈克(Laennec,R. T. H. 1781~1826),十九世纪法国临床医学家,听诊法与听诊器的发明者。生于法国布列塔尼半岛的昆贝(Quimper)。早年丧母,由叔父抚养,叔父是南特(Nantes)地方医师,雷奈克14岁随叔父学医,1799~1800年在军队任外科医士,1801年去巴黎接受正规医学教育,师事高尔维沙(Corvisart,J.N. 1755~1821),1804年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在巴黎临诊病院及医学院担任临床医学教授。雷奈克早年患肺结核,积劳成疾,不幸中年天折,年仅46岁。
早在《希波克拉底文集》中,已记述医生用耳靠近病人胸廓诊察心肺声音的听诊法,希波克拉底把肺中的小泡性干罗音比做醋的沸腾; 把胸膜炎的摩擦音比做皮带的摩擦; 把胸廓有脓而出现的杂音描写为象鼾声似的杂音(《论疾病》)。雷奈克早年在希波克拉底的著作中,获知了古代的胸部听诊法,平时在诊察病人时,也常用耳朵直接靠在病人胸廓听音来检查心肺疾患。他在1816年,诊察一个肥胖的青年女病人,应用听诊法未能得到有助于诊断的征候,病人的性别年龄不允许他用耳朵直接贴在胸部听诊。雷奈克忽忆及一次在巴黎卢浮(Louvre)广场见到小孩游戏情景,即两个小孩在一根粗大的木柱两端,一个小孩在一端用手轻叩或用针摩擦,另一个小孩在他端倾听声音。雷奈克由此得到启发,次日在诊所试用厚纸卷成圆筒,把圆筒的一端放在病人的心脏部位,另一端紧靠自己的耳朵,结果听到的心音较原来直接听诊法更为清晰,呼吸音也很清楚。雷奈克据此设计了最早的木质听诊器,此乃中空之直管,长30cm,口径5mm,为便于携带,中部有螺旋可合可分。雷奈克将其命名为“听诊器”(stethoscope)。后来,雷奈克又制造了好几种类型的听诊器。他应用这种新工具检查了许多病人,同时把临床现象、病人症状与尸体解剖进行对照。经过三年研究,于1819年总结出版《论听诊法》(De L'auscultationMédiate)一书。 此书不仅是病理学和临床医学紧密结合的成果,也是一部有关肺与心脏疾病的物理诊断学专著。雷奈克创造了许多术语和名词,迄今尚应用于物理诊断学的教科书中,例如罗音、支气管呼吸音、胸语音、羊音、金属音等。雷奈克不仅分辨出呼吸器官在正常状态和病理状态下所出现的各种不同声音,确定了各种声音的意义,并以临床观察和尸体解剖为根据,对每种声音作了症状诊断学的解释。雷奈克在著作中不仅介绍听诊上的发现,而且对叩诊、望诊、触诊在诊断上的价值也有说明。
后来,雷奈克对听诊法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对《论听诊法》一书又作了修订、充实和改写,于1826年刊出第二版,书名改为《心脏与肺疾患的听诊法》。雷奈克在第二版中改写了肺部疾病一节,并予以新的观察记录,描述了肺结核、肺脓疡、肺坏疽、支气管扩张、肺气肿、肺水肿、肺梗塞、气胸、肺炎各期等肺部疾患的病理和临床症状,这一系列的新发现奠定了现代胸部疾病的病理学和物理诊断学基础。雷奈克对听诊作了颇为精详的研究,在十九世纪以后的七十五年中,在雷奈克研究过的听诊现象上仅仅补充了胸膜摩擦音以及把湿罗音分为有响性和无响性二种。雷奈克在心脏听诊方面虽作出一定的贡献,但他对心音产生的条件与心脏和动脉杂音发生的机能未能作出解释。由于雷奈克对诊断学所作出的贡献,从而使临床医学进入到近代医学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