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雷公藤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雷公藤common threewingnut有毒蜜源植物。学名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别名黄蜡藤、菜虫药。卫矛科。藤本灌木,小枝棕红色,有4~6棱,密生瘤状皮孔,被锈色短毛。单叶互生,卵形至宽卵形,先端短尖或突渐尖,基部近圆形或带楔形,边缘有小锯齿。聚伞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被锈毛;花小,黄绿色。蒴果未成熟时紫红色,成熟后茶红色,种子黑色(见图)。分布于长江以南各省区以及华北至东北各地山区。生于荒山坡、地下及山谷灌木丛中。 雷公藤 雷公藤药名。见《本草纲目拾遗》。又名黄藤木、断肠草、红药。为卫矛科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根的木质部分。分布长江流域以南至西南地区。苦,辛,凉,有大毒。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肾炎,肾病综合征,口眼干燥综合征、白塞综合征,皮肤血管炎,顽固性疼痛,突眼性甲状腺肿,麻风反应,银屑病,天疱疮。煎服6~9g。本品皮部毒性更大,不可内服。误服本品的中毒症状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血压下降,呼吸微弱,最后因心脏及呼吸抑制而死亡。根含雷公藤定碱(Wilfordine)、雷公藤碱、雷公藤碱丁即雷公藤春碱、雷公藤碱己即异卫矛碱等多种生物碱。还含具抗癌活性的雷公藤内酯(Triptolide)即雷公藤甲素,雷公藤羰内酯(Triptonide)以及雷公藤羟内酯(Tripdiolide)即雷公藤乙素、雷酚内酯、雷公藤内酯酮、雷醇内酯、雷公藤氯内酯醇、雷贝壳杉烷内酯、雷公藤红素即南蛇藤醇(Celastrol)、鞣质、山海棠素(Hypolide)。雷公藤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都有抑制作用。对雄性动物可抑制精子成熟而不能生育,并不影响性行为。雷公藤中成分可抗肿瘤,改善实验性肾炎。其中成分有遗传毒性。大剂量有肝脏、心等损害。 雷公藤common threewingnut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卫矛科,雷公藤属。落叶藤状灌木。生于山地林内。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各省至西南地区。根内皮橙黄色。小枝棕红色,有4~6棱,密被瘤状皮孔和锈色短毛。单叶互生,有短柄,椭圆形至宽卵形,先端短尖,基部近圆形或阔楔形,边缘有细锯齿;托叶早落。聚伞圆锥花序;花杂性,白绿色;萼片、花瓣和雄蕊均5枚,蜜腺盘5浅裂;子房3棱形,3室,胚珠2,常1枚发育。蒴果矩圆形,有膜质翅3枚。种子线形,黑色。根、茎、叶、花有大毒,祛风、解毒,适量外用,治风湿性关节炎、皮肤发痒,切不可内服。为有毒蜜源植物。根皮含杀虫有效成份雷公藤碱,磨细的雷公藤粉喷粉或喷雾,可防治蔬菜上的菜青虫、黄守瓜、猿叶虫,也可杀蛆虫孑孓、灭钉螺、毒鼠;茎枝纤维可为造纸原料。 雷公藤léiɡōnɡténɡ中药名。见《中国药用植物志》。别名黄藤木、断肠草、红药。卫矛科植物雷公藤Tripteterygium wilfordiiHook. f. 的全株。产于浙江、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台湾。苦、寒, 有大毒。消炎解毒。治风湿性关节炎, 捣烂敷( 半小时除去, 否则起泡);治烧伤, 煎水, 搽伤面。本品历来多供外用, 内服不慎, 易致中毒, 可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血压下降, 甚则心跳及呼吸抑制而死亡。近年来临床实验表明, 内服雷公藤制剂对风湿性及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麻风反应、肾炎等均有效。但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为妥。本品根含具有抗白血病作用的雷公藤内酯醇和雷公藤内酯二醇, 还含雷公藤定碱、南蛇藤肉桂酰胺碱、南蛇藤酰胺碱。 雷公藤 雷公藤雷公藤,又名黄藤木、水莽草、断肠草、菜虫药、红药。为卫矛科植物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根的木质部分。秋季采收,去皮,晒干。去皮的根呈圆柱形,多扭曲,上端常有地上茎残基,直径0.5~3cm。外表面粗糙,土黄色,具细密纵向沟纹,未去净的皮部呈棕褐色。质坚硬,难折断,断面呈纤维性,黄白色,密布针眼状导管孔。气特异,味苦微辛。产于长江以南各省。 ☚ 两面针 七叶莲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