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雷丸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古代名物 > 醫藥類(上) > 木部 > 根皮 > 雷丸 雷丸 léiwán 亦稱“雷矢”、“雷實”、“竹苓”。多孔菌科植物雷丸菌的乾燥菌核,多寄生於病竹的根部。球形或不規則的圓塊狀,大小不等,紫褐或灰褐色,質堅實而重。主治蟲積腹痛,疳疾。始載於秦漢典籍。《神農本草經·下經·雷丸》:“雷丸,味苦,寒。主殺三蟲,逐毒氣,胃中熱,利丈夫,不利女子,作摩膏除小兒百病。”南朝梁·陶弘景《名醫别録·下品·雷丸》:“雷丸……一名雷矢,一名雷實。”明·李時珍《本草綱目·木四·雷丸》:“此物生土中,無苗葉,而殺蟲逐邪,猶雷之丸也,竹之餘氣所結,故曰竹苓。” 雷丸【同义】总目录 雷丸竹苓 雷丸药名。出 《神农本草经》。又名竹苓、雷实、竹铃芝。为多孔菌科植物雷丸菌Pol-yporus mylittae Cook et Mass. 的菌核。主产四川、贵州、云南。苦,寒,有小毒。入胃、大肠经。杀虫消积。治绦虫病、钩虫病、蛔虫病,脑囊虫病,小儿疳积。研粉服: 每次3~6g,每天2~3次,连服2~3天。不宜入煎剂。本品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酶称雷丸素。浸出液 (不可煎服)有驱绦虫作用,雷丸中的蛋白酶能分解蛋白质,从而破坏绦虫节片。煎剂在试管中有抗阴道滴虫作用。 雷丸 《本草纲目》卷十七【组方药物】 草乌头 川乌头 两头尖各9克 硫黄 麝香 丁香各3克 木鳖子5个 雷丸1léi wán《本草纲目》木部第37卷雷丸(37)。药名。 雷丸2léi wán《本草纲目》草部第17卷乌头。方剂名。 雷丸léiwán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别名竹苓、雷实、竹铃芝。为多孔菌科植物雷丸Polyporus mylittae Cook. et Mass. 的菌核。主产于四川、贵州、云南、湖北、广西、浙江、陕西。苦, 寒, 有小毒。入胃、大肠经。杀虫。治绦虫病、钩虫病、蛔虫病、脑囊虫病, 研粉服: 每次3 ~ 6 克, 每天2 ~ 3次。本品主要成分为一种蛋白酶, 称雷丸素。在碱性溶媒中, 其分解蛋白质的作用最大, 浸出液在体外能杀死绦虫。煎剂在试管中有抗阴道滴虫作用。 雷丸 雷丸雷丸,又名雷实、竹苓、竹铃芝。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多孔菌科植物雷丸Omphalia lapidescensSchroeter的菌核。春、秋、冬三季均可采收,挖取菌核,洗净,晒干。 ☚ 南瓜子 芜荑 ☛ 雷丸lei wan【医学】stone-like omphalia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