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雨杲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雨杲

雨杲1802—1885Yuguo,Victor Hugo

法国作家。生于法国东部的贝桑松。雨果从小就爱好文学,未成年就开始写诗,20岁时发表《颂诗集》,歌颂王朝和天主教,因而获得国王路易十八赏赐的年金。次年他又发表诗集《新颂歌集》,并意识到文坛上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分歧。起初他对此持调和态度,直到1826年他才明确地支持浪漫主义,政治上也从保皇主义立场转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立场。
1827年雨果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克伦威尔〉序言》。剧本因不符合舞台艺术的要求未能上演,但《序言》却成了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在这篇序言中,雨果从戏剧角度猛烈抨击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扩大艺术表现的范围,强调自然中的一切都可成为艺术题材,并提出美丑善恶对比原则,认为艺术真实应是一种高于现实的真实。《序言》强烈地反映了1830年革命前夕新兴资产阶级的民主要求,成为当时浪漫主义运动的重要宣言,标志着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公开决裂,对当时文学艺术的解放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雨果本人也因此而被公认为浪漫主义运动的领袖。
1829年,雨果发表中篇小说《一个死囚的末日》,呼吁废除死刑,这是雨果抽象的人道主义思想的最早表现。这一年他还发表了抒情诗集《东方集》和剧本《艾尔那尼》。1830年2月25日,《艾尔那尼》上演。此剧叙述16世纪西班牙一个贵族出身的强盗为父复仇而与国王抗争的故事。雨果一反古典戏剧的惯例,大胆采用奇情剧手法,使剧本从内容和形式上都体现了《〈克伦威尔〉序言》中提的中心思想。《艾尔那尼》的演出产生了巨大影响,引起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决战,浪漫主义终于在文坛上取代古典主义而取得了彻底胜利。这个剧本也成为法国文学史上的划时代作品。
1831年,雨果发表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巴黎圣母院》。小说通过一个吉卜赛女郎在巴黎圣母院附近的遭遇,以美丑善恶的强烈对比,鞭挞阴险、毒辣、伪善、丑恶的灵魂,赞颂真诚、善良、富有同情的下层人民。
小说情节紧张,戏剧性很强,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但小说最后美丑善恶同归于尽的处理,又流露出一定的宿命论倾向。
1851年雨果参加了共和党人反对路易·拿破仑政变的起义,并遭迫害,开始了长达19年的流亡生活。
在流亡期间,他发表了政治讽刺诗集《惩罚集》(1853),揭露拿破仑三世的独裁罪恶。他还于1856年发表了另一部诗集《静观集》,概括了作者从1830年到1855年间的思想感情。此后他又相继发表了几部长篇小说:《悲惨世界》(1862)、《海上劳工》(1866)、《笑面人》(1869)。
《悲惨世界》原名《苦难的人们》,是雨果的代表作。这部长篇社会小说描写一个穷工人因为偷了一块面包而被判刑,他几次越狱,坐了19年监牢,刑满出狱后当过企业家,并被推选为市长,救助被遗弃的女工芳汀和她的女儿柯赛特。芳汀死后他与柯赛特相依为命,时刻提防警察的追捕。柯赛特结婚后他独自一人在孤寂中死去。小说广泛反映了贫苦阶层的悲惨遭遇,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不幸的人们的深厚同情,也体现了作者用仁爱拯救人类的人道主义思想。书中还描写了滑铁卢战役及共和党人起义的街垒战。此作场面宏大,构思精巧,情节曲折。《海上劳工》叙述一个意志坚强的青年渔民吉里亚特在得知自己的未婚妻爱上了一个牧师之后,便成全了他们的姻缘,自己却怀着绝望的心情投海自尽。《笑面人》是雨果流亡时期写的最后一部小说,写17世纪末18世纪初英王詹姆士二世把政敌——一个英国贵族的两岁儿子卖给儿童贩子,使之毁容后变成笑脸的小丑、流浪民间的故事,有力地揭示了英国统治阶级的残暴和人民群众的苦难。主人公关伯伦是与喀西莫多相似的一个人物,小说的情节曲折离奇,颇有吸引力。
1874年,雨果的另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九三年》问世。作品描写1793年法兰西共和国军队镇压旺岱地区反革命叛乱的事迹。作者在小说中宣扬了“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的观点,反映出他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阶级局限性。

☚ 都德   俄苏文学 ☛
0001957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