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雨巷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雨巷 雨巷抒情诗。戴望舒著。发表于1928年8月《小说月报》19卷8期。诗中写诗人撑着油纸伞在悠长而寂寥的雨巷中踽踽独行,希望逢着结着愁怨的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姑娘终于默默地走近诗人身旁,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走进雨巷,远离而去。最后,诗人怀着渺茫的希望仍在独自彷徨。全诗充满淡淡的哀愁和惆怅的情绪,反映了大革命失败后诗人看不到光明的前途,但仍对人生有着一种朦胧的追求。诗人借鉴古诗名句“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意象和法国象征派的诗艺,创造了江南“雨巷”的境界和丁香姑娘的象征性形象。诗的韵律鲜明,节奏流畅,运用反复、首尾圆合等修辞手法,造成一种回荡的旋律,被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作者也因此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 恢复 红纱灯 ☛ 雨巷 雨巷戴望舒作。1927年春夏之交作。初载于1928年8月10日《小说月报》第19卷第8号。初收于1929年4月上海水沫书店版诗集《我的记忆》。这首诗是大革命失败以后,诗人避居江苏松江时创作。诗中的“我”是抒情主人公。 “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是诗的主要意象。这个既是丁香又是姑娘的复合的意象。是诗人复杂情绪的塑型。她在雨蒙蒙的长巷里,默默彳亍着,若即若离;她如丁香一样的颜色和幽香,忽远忽近。流动而又朦胧的意象,如梦如幻的迷茫凄惋的诗境,表达了诗人经历革命挫折以后,难以排遣的愁怨和抑郁的情绪。诗的意境是中国古典式的,使人想起“丁香空结雨中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名句,但在表现手法上又吸收了法国象征派的诗艺。全诗共7节,每节6行。诗人运用回环与复沓的手法,让ang的韵母,不仅在每节的3、6两行的句尾相押,而且在句中反复出现,使宛转曳长的韵律,荡气回肠,增强了惆怅抑郁之情调。诗人抒发的情感,使人从声音和词句的形式中就可以感到。《雨巷》体现的音乐美,是诗人将我国古典诗律和法国魏尔仑式的独特的音节溶汇创新的结果。它在《小说月报》发表时,编者叶圣陶称赞它“替新诗底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朱湘在致作者的公开信里,也称赞它“在音节上完美无疵”,“兼采有西诗之行断意不断的长处。在音节上,比起唐人的长短句来,实在毫无逊色”。这首诗是诗人的成名之作,发表后引起了文坛的注目,戴望舒也因此被人称为“雨巷诗人”。 ☚ 王娇 我的记忆 ☛ 《雨巷》《雨巷》
戴望舒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 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 结着愁怨的姑娘。 【注释】 圮(pǐ):毁坏。 【赏析】 本诗发表于1928年8月号《小说月报》上,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当时叶圣陶称许这首诗为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戴望舒也获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雨巷》诗写一位沉醉于感情追求的青年,常常独自彷徨在悠长的雨巷,等待一位住在雨巷尽头的姣好姑娘。雨巷是寂寥的,只有春雨打在这位青年油纸伞上发出的声音。这声音似乎越发使得这悠长的雨巷寂寞、空荡。她家的篱墙颓圮了,她结着愁怨,她也许有什么不幸,她“忧愁”、“哀怨”、“太息”、“冷漠”、“凄清”、“惆怅”、“迷茫”。这姑娘的形象明显地带有悲剧色彩。但是诗中,姑娘没有在沉重的悲哀中颓唐,她表现出冷漠和孤傲,她以无比的毅力忍受着落到她头上的磨难。 诗人用丁香来比喻这位姑娘的神态、色彩、心绪,是很贴切的。中国古诗里有许多吟咏丁香的名句,如“丁香能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等。丁香开花在仲春时节,诗人们往往对着它伤春,说它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色、香都不轻佻。因而,丁香便成了美丽、高洁、愁怨三位一体的象征物。丁香很美丽,但又易于凋谢,丁香一样的姑娘也是脆弱的,自然会做许多忧怨的梦。 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在长久的期待中,那位哀怨的姑娘终于走来了。“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也是“撑着油纸伞”,“默默彳亍着”,表现出凄清、惆怅,“她静默地走近”,似乎她与他两颗心灵已经接近,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终于失望,因为她又投出太息般的眼光,并从他的身边飘过去,于是二人的距离又重新拉开。好像这两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种抑郁病,虽然同病相怜,可是又互相无力拯救,只得分开,这正是相思苦,相聚更难。从诗的深层象征意蕴来看,戴望舒诗中的姑娘形象,正是他自己的理想的化身。他彷徨、探索,就是为了寻找姑娘——理想,但是“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只在他面前瞬间闪现,便又消失了,连同她的颜色、她的芬芳,她的太息与她的惆怅一起消失了,空留下抒情主人公独自在悠长的雨巷彷徨。一切都是寂寥的,雨打着油纸伞发出的音响使雨巷更沉寂了。诗人形象地表达了追求美好理想的信念寂寞与孤苦的心情。 本诗表现了从五四运动中幸福地飞腾起来的理想,与淹没于血泊之中的1925年—1927年大革命现实相对立的悲剧感。戴望舒早期的诗虽然低沉,缺乏反抗和战斗意识,但是却真实地表现出一部分知识份子在当时环境下彷徨不安,无法实现理想的那种迷茫、惆怅的心态。应该承认,这个悲剧主题蕴涵有时代特征。 雨巷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戴望舒是三四十年代活跃在我国诗坛的“现代派”诗歌的首席人物。这一路诗风虽然与李金发式的象征派有连带关系,但从艺术上说,戴望舒以及后起的一批诗人较前者有了更好的发展。这种发展表现在诗歌的形式和意味上,就是更纯粹,也更具有透明性。某些诗人不满于象征派食洋不化的状况,有意将东方审美性格与西方现代主义融汇贯通,在东西诗风的交汇点上写出中国式的“现代派诗歌”。 《雨巷》是戴望舒早期诗歌的代表作。这首诗使我们想起南唐李璟的“春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这种淡淡的怅惘和甜蜜的感伤显然是属于东方型的,但戴望舒只是取来了这一古典意象,他为这一意象注入了现代主义的风神,使之不限于对异性渴念的直观性质,亦成为现代人寂寞彷徨心态的象征,整条雨巷就是迷茫孤寂的人生之路。 戴望舒对法国象征主义是有深入研究的,魏尔伦对诗歌音乐性的强调给了他深切的启示。对音乐性的追求成了他使诗达到纯粹的重要手段。这种惟音乐的追求,教我们在一种迷蒙悦耳的旋律中摆脱了诗歌字面的纠缠,而进入一种声音的幻觉状态;“雨巷”里流出了纯粹的音乐,它清澈而柔韧地漾开来、漾开来……直到把我们轻轻地“收”了进去!这里需指出的是,这首诗中“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实指,一是一种不可即的孤独纯洁理想的象征。诗人的用意是在后者,但也不妨碍我们执着于前者,这就使此诗对更多的读者具有了可感性。这里的象征是“音乐化的象征”。 这首诗的音乐性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诗歌的情调是音乐性的,抽象、纯净、理想化。它恍惚、朦胧,犹如一段难以言表的旋律。这是抽象的诗人心律的运动,是无具体内容的纯粹形式。它的情绪更多存在于我们的解释之中,如此诗的象征性内容同时也是我们从旋律中体验到一种哀怨的太息、失落的怅惘的音程。第二,此诗运用了回旋式的旋律和和声。这种旋律和和声是诗人的“精神动作”,密度很高的回旋与和声,正如诗人徘徊忧郁的脚步,那么漫长,那么没有出路。悠长——悠长,寂寥——寂寥,丁香——丁香,哀怨——哀怨,彷徨——彷徨,太息——太息,雨巷雨巷雨巷雨巷……这种同律的反复,一次次渗入我们的心,似梦似幻,使形象变得模模糊糊,而情绪却在这一片雨雾中具有了质量感。这和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魏尔伦们的诗歌审美感受是一致的。第三,全篇诗被导入统一的“江阳辙”中,诗人注意了韵音发音时口形的变化和共鸣效果,主要元音是a,具有回荡不息的感觉。这和音乐的物理属性、生理属性、心理属性是吻合的。特殊的音响成了基本因素,更容易唤起我们的联想、联觉,并使之具有了时间性和运动性。音乐性主题也在这统一而连贯的韵律中呈示出来,它不再是描写性的而是纯粹表现性的。在这种一贯到底的韵律中,仿佛一个寂寞而固执的灵魂默默彳亍着,他等待着奇迹的出现,一切都不能教他转过头去!而他等待的东西又是那般渺茫! 这首诗的突出成就就在于这种至强的音乐性。你只能反复轻吟,把握它旋律和和声的内在奥秘。什么时候你放松了此诗的象征性内含,而沉迷在一种和谐颤动的乐音中,你就赢了!反之,你会为“象征”所累,体会不到诗人真正的用心。严格地说,这首诗是不能撰文鉴赏的,一切解读都只能败坏它的效果!只不过我们是在困厄中不得不动用了这种鉴赏的文字形式。音乐,人类伟大的奇迹,你那不可言说的奥秘告诉了诗人,现在,告诉我们吧! 雨巷 《雨巷》是戴望舒的 一首著名的抒情诗篇,同时又是戴望舒的代表作和成名作。这首诗创作于1927年夏天,最早发表于1928年8月的 《小说月报》第19卷第8号上,当时诗人仅有22岁。《雨巷》一诗中所描写的是作者在江南雨雾之中的所思所想。诗中描绘了 一幅梅雨江南、小镇深巷的阴郁图景。在朦胧的雨雾之中,诗人满怀着苦闷和希望,撑着一柄油纸伞在雨巷之中踽踽独行,他希望 “逢着一个丁香 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接着,那丁香一样的姑娘梦幻般地在诗人眼前出现了,继而又梦幻般地悄悄消逝了。她仅仅投来温柔、忧怨的一瞥,便又悄然逝去。诗人的希望破灭了,继续孤独地行走在那朦胧的江南雨雾之中,继续地期待着、寻觅着……《雨巷》 一诗,写景言情,缠绵细腻,诗中通过 “我” 在雨巷中与丁香般的姑娘相遇,表现了一种凄凉、哀怨、迷离的情绪。《雨巷》虽没有很深的思想性,但是却有着很高的艺术性,是一首优美的抒情诗,具有含蓄委婉、耐人寻味的特点。叶圣陶先生曾赞誉此诗是: “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为此,戴望舒还得了 一个 “雨巷诗人” 的雅号。 ☚ 《别了,哥哥》 春水 ☛ 《雨巷》yu xiangRaining Streetlet→戴望舒 (Dai Wangshu)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