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雕版印刷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雕版印刷

雕版印刷

印刷技术之一。先将文字或图像刻在木板上,此即为雕版。印刷时涂墨于版,铺纸刷匀,揭下来,文字或图像就印在了纸上。雕版时为反字,印出来就成了正字。印刷术是中国人发明的,至于时间,一说在隋,一说在唐,尚不统一。据说唐玄奘(600—664)每年用大量纸印佛像。公元8世纪中期,长安东市有商家印医书、字帖出售。长庆四年十二月(825年1月)元稹《白氏长庆集序》载,当时有人“缮写模勒”白居易诗沿街叫卖,或持之以换酒茗。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唐咸通九年(868)印的《金刚经》,这是直至目前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有确切日期的印刷品。其印刷地不详,但五代时期河西即已印书。后有发展。今在甘肃武威发现《真经浅解》、《吕祖药签》的明代雕版。

☚ 撒马尔罕造纸业   敦煌雕板印本 ☛
雕版印刷

031 雕版印刷

我国雕版印刷,开始于隋,发展于唐,完善于宋。隋唐时期,四川成都流行自刻自印的农书、历书、医书、字帖等,种类多、印数大、传播极广。迄今最早的印刷品是1944年在成都市内旧唐墓中发掘的肃宗至德二年(757)唐代成都府卞家刻印的《陀罗尼经》。咸通九年(875)王玠出资刻印的《金刚经》,则是世界上第一部标年板印刷品,图文并茂,雕刻精美,墨色均匀。至中晚唐,刻佛经、韵书、通历、医经以至元祯、白居易的诗歌,已屡见不鲜,到宋代刻本书就有700多种,每部宋本书实际上就是一件极珍贵的艺术品,现存有《庄子》、《柳河东集》等。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张徒信在成都雕印全部《大藏经》,费工22年,计1046部,5048卷,雕板13万块之多,这是初期印刷史上份量最大的一部书。元顺帝至元六年(1341),出现了朱墨套印术。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黄鏻以五色印《程氏墨苑》。稍后又发明分色分版的彩色套印,其版多至几十块者 (所谓短版),各色可分出深浅浓淡。天启七年(1726)胡正言刻《十竹斋笺谱》,同一花瓣能分深红浅红、阴阳向背。清顺治元年(1644),又兼用拱花凸印,尚有无色凸印,至此,雕版印术已臻完善。明初,印刷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雕版印刷术的兴起。明清两代,南北二京成了雕版印刷中心。

☚ 拓碑   活版印刷 ☛

雕版印刷

自古以来,无论是殷商的甲骨文或青铜器上凸起的反体铭文,还是先秦的石刻文字、南北朝出现的反体石刻、凸体石刻以及木板雕刻,都反映出我国古代精湛的文字雕刻技术。到了晋代,随着纸墨的出现,印章流行起来。公元4世纪的东晋时期,石碑拓印得到了发展。它把印章和拓印结合起来,用墨水给石碑上的刻文染色并将碑文复印到纸片,即我们所说的“拓片”上。印章、拓印、印染技术的发展为隋末唐初出现的雕版印刷打下了基础。


拓片的制作



宋代雕版印刷的双面书页


自秦朝统一文字以后,汉字发展迅速。文字数量的增加使书籍著作的编写费时费力。同时,随着人口的增长,社会对书籍需求量越来越大。公元7世纪初,隋朝出现了雕版印刷。在约翰内斯 ·古腾堡(Johannes Gutenberg)将欧洲的铅合金活字印刷术引入中国之前,雕版印刷一直都是中国通行的印刷方法,这一方法的使用一直持续到19世纪。
在雕版印刷的过程中,先要将书稿的写样反贴在光滑的木板上,再根据文字刻出阳文反体字。印刷时用圆刷蘸墨刷于板面,再把纸覆盖在板面上,轻轻刷纸,纸上便印出文字或图画的正像。最后将纸从印版上揭起,阴干。雕刻版面需要大量的人工和材料,但在印刷大量字符时比活字印刷更方便和便宜,同时也便于图画和图表的绘制。不过,木制印版不耐用,需要不断更换,这就限制了大量印刷的可能性。


雕刻板的制作


《金刚经》是大乘佛教中最为重要的经书之一。1900年,在敦煌莫高窟发现了一卷通过雕版印刷技术印制于公元868年的唐朝《金刚经》。它长约5米,全书共由7个印张粘贴而成。经卷末还题有“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字样,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它也被英国图书馆称为世界上最早的书籍,现藏于大英图书馆。


长达5米的《金刚经》的开始部分



唐代的佛教印本(公元868年)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4:5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