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选择Collective choice集体的非市场决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致同意规则无疑是最为理想的。但它只能是一种观念上的规则,对它的拥护或倡导只能在规范意义上的,因为它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讨价还价问题,真正用它来达成集体行动的成本可能过高。可行之有效的替代方案是多数原则。如果用多数原则解决问题,也面临许多障碍,并被称之为投票悖论 (Raradox of Voting)。一个悖论是孔多塞循环。假设有A B C三人就三个方案甲乙丙进行投票。多数人所偏好或偏向的方案为优胜。三个人的偏好顺序如下表所示:
从中可以看出,投票结果构成了一个怪圈,即甲>乙>丙>甲,从而根本显示不出哪一个方案优先。这就是1785年法国社会学家孔多塞首次发现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所谓“孔多塞循环” (Condoreet Cycle)。影响循环出现概率的,主要是候选方案的数量。不难想像,这便是那些要把众多个人意向按序排列以解决决策问题的民主国家所面临的偏好加总问题。消除循环和保证政治均衡或集体决策存在且惟一的条件是:每个人的偏好排列都成单峰偏好(Single Peaked Preference) 而非多峰偏好 (Multiple Peaked proferonee)。虽然最早提出投票悖论的是孔多塞,但用数学加以证明的则是阿罗。所谓的阿罗定理 (Arrow’s Theorem)指出,从逻辑上讲,不可能存在一个能够同时满足他提出的下述五个条件的投票体系。即如果排除个人之间效用的可比性,那么从个人偏好推导出社会偏好的惟一途径就是独裁统治。这个结果是从阿罗提出的社会选择应满足的五个伦理条件中推出的。(1) 个人理性假定。它包括社会选择所产生的社会秩序必须具有完全性与传递性。(2) 与选择方案无关的独立性假定。个人在一组社会状态间进行选择时,其选择只取决于个人对这些状态的偏好顺序,而与别的因素无关。(3) 帕累托原则。如果社会中所有人都认为X比Y好,在社会顺序中必然表示为X比Y好。如果至少有一个人认为X比Y好,而其他所有的人认为X与Y无差异,则社会顺序也一定显示为X比Y好。(4)定义域的非限制假定。形成社会顺序或社会选择的范围,必须包括所有可能的个人偏好顺序。(5) 非独裁假定。对可供选择的X和Y,不存在某个人i,他认为X比Y好时,社会也就不得不认为X比Y好。由于证明了真正的民主政体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阿罗定理的哲学意义上在于对任何来自国家的事物提出了怀疑,因而为反抗国家控制提供了武器。由于阿罗定理与上述五个条件密切相关,所以后人在解决投票悖论时,总想修正某个条件,其中受到抨击最厉害的是第二个条件。集体选择collective choic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