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随物赋形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随物赋形 随物赋形与诗学有关的古代文论概念。指作者创作时能挥洒自如地描摹客观事物,客观事物千姿万态,其文章亦能相应地驰骋变化。语出苏轼《文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苏轼在这里强调指出文章体裁、风格等的变化乃是由所描写的客观对象所决定的。譬之流泉,在平地则畅衍,遇山石则曲折。作家创作的风格有时平畅,有时奇崛,亦均非故意如此,而是受其所表达的内容支配,不得不然。苏轼在《答谢民师推官书》中自论其文“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其意正同,均突出了真实、自然的创作态度。苏轼此论是对刘勰《文心雕龙·物色》中所说的“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的进一步发挥。他把“随物”与文章的风格结合起来,所针砭的乃是离开所表达的内容的需要而故意追求某种特定风格的不良倾向。因此苏轼所称的“随物赋形”与陆机的“穷形尽相”之说,虽在重视所描写的对象上有相似之处,但角度不同。“穷形尽相”所论的乃是创作的要求,“随物赋形”则是一种真实而自然的创作原则。其后王若虚《滹南诗话》评白居易诗“情致曲尽,人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殆与元气相侔”,元好问论杜甫“学至于无学”,故其诗能“元气淋漓,随物赋形”(《杜诗学引》),所倡均是真实自然的创作观点,与苏轼此论一脉相传。 ☚ 穷形尽相 物象 ☛ 随物赋形 随物赋形形容诗文的曲折变化,因物换形,自然天成。清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杜工部七言古诗,随物赋形,因题立制,如怒猊抉石,如香象渡河,如秋隼搏空,如春鲸跋浪。”清潘德舆《养一斋李杜诗话》卷二:“元氏遗山云:‘子美之妙,元气淋漓,随物赋形,谓无一字无来处可,谓不从古人中来亦可。’遗山之说,尤兼赅无流弊。”金王若虚《滹南诗话》:“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殆与元气相侔。” ☚ 弹丸脱手 斧凿痕迹 ☛ 随物赋形 随物赋形苏轼提出的创作原则。语出《文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汨汨,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物”,指客观事物;“形”,指客观事物的形象。“随物赋形”,即按照客观事物本身的自然形态,将它真实地表现出来。这包括以下三层涵义:(一)充分肯定形似的作用,要求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二)由于事物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因而不仅要写出事物的常态,而且要写出事物的种种不同变态。苏轼在《滟脁堆赋》中说得很清楚:“江河之大与海之深,而可以意揣。唯其不自为形,而因物以赋形,是故千变万化,而有必然之理。”他称赞唐代画家孙位画水之妙,说是“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书蒲永升画后》),也与此意相通。(三)要求从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摆脱法度的束缚,以自然为原则自由地进行创作,真切地再现事物的特点,达到“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的自然天成之美。“随物赋形”的创作原则,渊源于庄子“法天贵真”的审美观和《易传》“观物取象”的审美观照方法,而又有新的发展。陆机在《文赋》中提出“其为物也多姿,其为体也屡迁。虽离方而遁圆,期穷形而尽相”,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又作了发挥,可能对苏轼也有一定的启示。“随物赋形”说对明清的李贽、袁宏道、袁中道、袁枚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 以适用为本 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 随物赋形suíwù-fùxíng宋·苏轼《书蒲永昇画后》:“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赋:给予,描摹。依据客观事物所呈现的形态,进行生动逼真的描绘。本用于绘画,后也用于诗文创作等。 随物赋形suí wù fù xínɡ指根据事物的不同形态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 随物赋形suíwù-fùxíng〔偏正〕 依据事物的形态加以描绘,形容行文作画生动形象。宋·苏轼《画水记》:“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尽水之变,号称神逸。”清·赵翼《瓯北诗话·黄山谷诗》:“东坡~,信笔挥洒,不拘一格。”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