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时之义《易传》提出关于时间的伦理命题。《易传》随卦辞:“随,刚来而下柔,动而说随。……而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认为人的活动应该“时行”、 “与时偕行”。 《易传》彖辞:“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其德则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从客观方面说,人的活动要与对象性相符合,“天施地生,其益无方。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同上)。从主观方面说,人要待时而动。《易传·系辞下》:“君子藏器子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北齐刘昼发挥这一思想,提出“礼尚从俗,适时而行”(《刘子·随时》)。孟子称孔子为“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上》),汉赵岐注:“孔子时行则行,时止则止。”宋朱熹认为,“君子之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中也。……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中庸章句》)。揭示了人的道德活动的时间性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