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

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

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系指公元581~960年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医药的发展概况。这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鼎盛阶段。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国内、国际海陆交通发达,中国与亚洲的交往日益频繁,中国的科学文化不断传至各国,外来的科学文化也不断为中国学者所吸收。各国学者云集的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是当时科学文化交流中心之一。医药学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明显的发展。现从以下几方面来概述此时期的医学概况。
基础理论 对病因病理的整理研究更加重视。隋政府组织医学专家,以太医博士巢元方为首,共同讨论各类疾病的病因、人体发病后的变化和疾病引致的症状表现,从而探索如何予以正确的治疗。他们整理研究,共同编写完成了一部医学基础理论巨著《诸病源候论》。该书列载1700余病证,分述了各科疾病的病因、病理、症状,一小部分还探索了诊断、预后及以导引、手术为主的治疗方法和步骤。其突出的特点是更加重视实际观察经验的总结,而不是满足于传统的“千般疾病,不越三条”的笼统信条,也不为《内经》理论所局限。因此,无论是对传染病共性的认识和一些不同传染病特点的描述;还是对不少疾病的分类以及接近实际的一些特点的描述;或是医疗技术的总结创造和发明等,都明显地超过了前代。如疥虫、肠道寄生虫病、运动病等的病因学说,麻风病等的病理症候,外伤肠断的手术治疗等。唐·王冰继梁·全元起之后,次注《内经·素问》,使其难懂的文辞和医理易于学习和了解,扩大了《内经》的影响。
药物学 唐政府采纳了苏敬的建议,命令当代最有才学的医药学家、科学家、艺术家共22人,对药物学进行了一次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整理研究工作,历时两年,于659年编成《新修本草》,由政府颁行全国。该书对药物性味、产地和主治等有一定的规格要求,成为第一部由政府颁定的药典性本草。其内容之丰富,学术水平科学价值之高,使之成为二代名著。它不但通行全国,而且很快成为日本等国培养医生的教材。五代时,有韩保昇的《蜀本草》,李珣的《海药本草》。
临床医学 隋唐时期的临床医学分科已十分明确: 在官办的卫生机构里,分有医科、针科、按摩科和咒禁,而医科又分体疗、少小、疮肿、耳目口齿、角法,实际上就是内科、儿科、外科、五官口腔和拔火罐疗法等。这是从其教学体制反映出来的分科(参见“古代医学教育”条)。
内科 此期对内科病的认识治疗已有明显的提高,其特点是更重视每个具体病的描述、确诊和富有成效治疗方法的总结。如糖尿病,当时以病人的明显消瘦、口渴、尿多的症象命名为消渴病。而且将这种病人的甜小便作为确诊的依据,更提出了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如告诫病家要时常备好治疗化脓性感染的药物,禁用针灸,谨防病人破皮伤肉而成痈等。又如痢疾,当时已确定了这一病名,并按临床所见的病情和大便的性状等,分痢疾为白痢、血痢、脓血痢、久痢、休息痢,对鉴别诊断已有详实的叙述,而且在治疗上已总结出不同的治疗理论和方药,在今天的实践中仍被证明是卓有成效的。对寄生虫病、营养缺乏病、过敏性疾病、麻风病、结核病、急性黄色肝萎缩、脑溢血、霍乱、疟疾、巨人症等症状体征的描述相当确切,在诊断、鉴别诊断上有据有理,治疗上也符合科学原理。
妇产科和儿科 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强调:“妇人之别有方者,以其胎妊、生产、崩伤之异故也。”他重视妇人病胜于成人及老年病。在封建社会难得医家大声疾呼妇幼保健的重要,他的著作较正确地论述胚胎发育的过程和形状,系统地阐述了胎前、产后、月经不调、崩伤、带下等产科和妇科疾病的防治。如对孕妇,他强调了产前检查、节制嗜欲,调和性情,避免受惊。临产时要情绪安静,切忌惊忧。接生人员等绝不可显出惊慌或面露忧容,以防导致难产或其他疾患。《千金方》以七卷之篇幅首先论述妇产科疾病的证治,其后公元九世纪昝殷的《经效产宝》成为现存最早的妇产科专著。在小儿科方面孙思邈强调:“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最为重要。《千金方》等以初生、惊痫、客忤、伤寒、瘰疬、杂病等为篇,专门论述了儿科疾病,特别是新生儿的护理,乳母的选择,婴幼儿的发育,哺乳和羊乳喂养的卫生等,都已进行了科学的论述。其中不少方法至今还有着现实的意义。隋唐时期对天花(碗豆疮)和麻疹(时气发斑)已能加以鉴别,这种成就在世界传染病史上占着领先的地位。隋唐医家在儿科疾病防治上的成就,为其后专科医书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外科、骨伤科 已有专书出现,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已成功地进行了多次肠吻合术,这样复杂手术的成功,与强调吻合手术步骤的严格要求;创造了“8”字缝合法;创造和应用了丝线结扎血管止血等技术有密切关系。唇裂修补同样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如唐人方干作了唇裂修补,人称之为补唇先生。骨伤科医疗技术也是很出色的,如孙思邈记述的下颌关节脱臼整复手法、步骤、要领,完全符合解剖生理要求。《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其中肩关节脱臼的椅背整复法,复杂骨折的手术整复法,在当时也都处于世界医学的先进行列。五官科 隋唐医家对五官科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技术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如对白内障临床症状、诊断要点不但作了全面的论述,而且正确地叙述和鉴别外伤性白内障、先天性白内障和多见的老年性白内障,《外台秘要》所描述的金针拨障术,是我国医书中最早而系统的有关记载。又如在牙科治疗技术上,创造性运用汞合金(银膏)填补牙齿缺落,《新修本草》记载的银膏,是用锡、银薄和水银合成的一种填补剂,西方应用晚在十九世纪。又如用珠或木制眼球补眼的技术,以及拔倒睫、剔除胬肉、拔牙等都已有了比较普遍的应用。
针灸 针灸疗法的治疗效果得到很大提高,其普及受到更多的重视。为了适应教授学生和普及针灸技术,一些医家还绘制了针灸经络挂图。孙思邈更在甄权针灸经络图的基础上绘制了三幅大型有色针灸挂图,分别将人体正、背、侧面的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用不同色彩绘出。王焘进一步将针灸经络图改绘为十二幅有色挂图。此外,别具风格的医疗技术和方法,如按摩推拿,熏蒸等理疗方法,医疗体育,水蛭疗法,精神暗示疗法,导尿,灌肠等等,都取得了新的成就。
医学教育和卫生保健 中国传统的医学教育,历来多以师徒传授的方式进行。集中进行大规模多学科的学校教育,隋唐时期的太医署是一个创举,在世界医学教育史上也占着领先的地位。唐太医署的规模、制度不但比隋有了扩大和趋于完备,而且除在京城举办外,各府、州一级也有举办(参见“古代医学教育”条)。
卫生保健设置有专门收养麻风病人的疠人坊、疠所及其他医疗机构(参见“古代医院”条)。隋唐时期对普及推广医药知识比较重视。713年令诸州写《本草》、《百一集验方》。723年颁行《广济方》。746年,令郡县选《广济方》之要者,录于大板以示坊村等。唐医药卫生律令,对囚犯有病、怀孕、牢房卫生、以医诈骗、出售假药、士兵奴婢工匠疾病、同姓为婚、妻恶病(麻风之类的疾病)离婚等等都有着比较科学和合理的规定。
国内医药交流 国内各民族和内地与边远地区之间的医药卫生,由于国家的统一,生产的发展,得到了空前的交流,生活在我国西南边疆的藏族同胞,在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了藏族医药学,此时与内地医学的交流空前繁荣(参见“藏医的发展”条)。在云、贵、川的一些地方,当时医药知识还处在十分落后的状况下,甚至只知卜巫,不晓医药。由于互相交流,医药也得以发展和进步。当时中央派往当地的官员等,对医药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益州(四川境)大都督府官员高士廉用医药和教育改变当地“杖头挂食,遥以哺之”的风俗习惯; 忠州(四川忠县一带)官员陆贽(被贬)虽然为了避谤不著书,但为了改变当地瘴疠流行给人们造成巨大痛苦的状况,于九世纪初编撰了《陆氏集验方》五十卷以示乡人;在今云南、四川间,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当时有个南诏政权,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派子弟到成都等内地学习。有时还以战争尽掠八百里之间的“百工”数万人,发展其纺织,“始用医药”。
我国北部当时是游牧的回纥族,与唐政府关系友好,帮助唐平定安史之乱,文化、医药交流增加。回纥族往往派专人以硇砂、羚羊角等药物到长安赠送统治者或在市场互易,甚至有“进梵僧名医”到京城为统治者诊治疾病。
契丹族原为辽河上游游牧民族,唐任命契丹首领为都督,他们重用内地医学家和吐谷浑医家为医官、侍医等,发展本民族的医药卫生。契丹的医药卫生制度多仿中央设置,当时他们翻译并编撰医药书籍,培养本民族医药学家。如耶律倍,辽太祖之子,通阴阳,知音律,精医药砭焫之术,工辽、汉文章。947年,辽太宗汴京称帝,将开封所藏的铜人明堂、医官等等分别送上京(今内蒙古巴林东北)或黄龙府(今内蒙古东部)。医药科学的发展,必然要给巫祝迷信以打击。957年,将杀人取胆合药的女巫肖古处死就不是偶然的事了。《辽史·耶律庶成传》:“初,契丹医鲜知切脉、审药,上命庶成译方脉书行之,自是人皆通习,虽诸部族亦知医事”。
总之,全国各民族的医药知识在隋唐时期得到了空前交流,中国医药学这座伟大的宝库正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
同国外的医药交流 隋唐时期,海、陆交通的发达,贸易空前繁荣,医药著作的翻译和医药学家的相互交往,是我国历史上同国外交流医学学术思想和医疗技术的一个重要时期。中日医学交流继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打开了新局面。中国同朝鲜的医学交流,也有进一步发展(参见“中外医学交流”条)。中国同印度的医药交流,英国科学史家贝尔纳在论述印度科学文化的来源时除强调了希腊、罗马、阿拉伯、波斯外,指出还有中国,由陆路上的佛教徒、参圣徒和水路上的商人们输送而来。印度医书也被翻译成中文(参见“中印医学交流”条)。阿拉伯帝国同中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强调:“要寻求学问,即使它远在中国”(参见“中国与阿拉伯医药交流”条)。据李约瑟(英)称,九世纪时有位中国学者,在医师和炼丹术士穆罕默德·伊本·查卡利亚·拉齐的家里,将盖仑的著作译成中文。中国同伊朗往来频繁密切,仅647~762年间,单波斯派往中国的使节就有28次之多,旅居或定居中国的波斯人也日益增多。著名药物学家李珣,是波斯人后裔,人称李波斯,全家以经营香药为业,撰有《海药本草》以收载外来药物为特点。中国还从大秦(罗马帝国)传入治疗眼病、痢疾的医疗技术,药物有肉豆蔻、底也伽等,其中底也伽是一种含鸦片的复方制剂。大秦药物在唐代医家的本草著作中得到普遍记述。中国与大夏(中亚细亚古国)、昆仑(唐人泛指肤色黑者为昆仑)、罽宾国(克什米尔一带)、安国(阿富汗)、大宛(今苏联费尔干纳盆地)、诃陵(印度尼西亚)等的交流,或医、或药、或医书等,都或多或少发生着交流关系。
总结隋唐医学发展的历史经验,国内国外,不分种族和国界,自由交流,互相促进,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其中,批判精神促进了隋唐医学发展,具体表现在:
(1)对宗教及其炼丹服食企图长生不死之说的信仰产生动摇,并予批评。如西域僧以“能咒人使立死,复咒即生”行骗,当时有人敢于当着太宗之面令僧咒自己而揭穿了骗局。649年,有印度僧自言能制长生之药,帝颇信。服其药而引致暴疾,658年,高宗令广征各地道术之士,合炼黄白。道士叶法善献身说法:“金丹难就,徒费财物,有亏政理,请核其真伪”,帝然其言。810年,宪宗对宰相大臣说:神仙长生之说,可信乎? 李藩等以秦皇、汉武和文皇引致暴疾的实例,指出“古人云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诚哉是言也”。劝宪宗“勤于政务,天下太平,则帝亦永年之理”。845年,唐武宗更接受宰相李德裕的建议,废寺院,使数十万僧、尼从“不务农桑,空谈彼岸,而还俗生产”。860年,懿宗立将以丹剂引致帝生背疽的太医李玄伯及方士等俱诛死。这些事例,说明唐代虽然宗教盛行,长生欺诈之术不断,但由于接连批判,对医药学的发展都或多或少是一个促进。
(2)对统治者迫害医家的反抗和批判。在封建社会里,医家被统治阶级视为奴婢,动则问罪杀害,严重阻碍医学的发展。唐代公正舆论敢于给予揭露和批判,如868年,同昌公主因病久治不效而死亡,懿宗竟以医药不效,将翰林医官韩宗绍、康仲殷等杀害,还将两家宗族枝蔓三百余人尽捕下狱,宰相刘瞻令谏官温璋上疏: 以为刑法太过,竟遭贬。璋叹曰:生不逢时,死何足惜,是夜自缢而卒。刘瞻又亲自上疏说明:公主本来就是久患危疾,医工无不尽其方术“自陛上雷霆一怒,朝野震惊……囚平人而结冤,此皆陛下安不思危,忿不顾难者也。”帝竟大怒,即日罢瞻相位并牵连多人。可见迫害与反迫害的斗争十分尖锐。
(3)医学家的批判精神。隋唐时期的医学家,对古代医药典籍虽也比较重视,但并不全盘肯定。正因为如此,在隋唐医学的发展中才呈现了蓬勃的景象。例如:隋·巢元方引文批判了“寒食散”的流弊。唐·孙思邈也对服石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指出服五石散之类的害处,强调了经常服用富有营养性植物、讲究卫生、经常劳动等,对养生保健的好处。还批驳了企图长生的谬误,坚持了长寿学说的唯物主义立场。孙氏对待张仲景的学术贡献,十分敬重,但当晚年读到仲景医书时,他并非墨守张说,全盘接受,而是吸取仲景治疗传染外感热病的丰富经验和辨证思想,弃去六经分类的格式,易之以方药为辨证施治的纲领,对研究仲景学说,作出了贡献。

☚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医学   宋辽金元时期的医学 ☛
0001330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3: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