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学理论批评suitang wudai wenxue lilun piping
隋唐五代的文学理论批评是伴随着这时期的文学创作的发展而发展的,它有四个基本特色:
❶诗歌理论的繁荣:唐代诗歌的昌盛带来了诗歌理论的繁荣,从单篇论文到专门著作,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❷诗、文理论分道扬镳:出现很多论诗、论文的专门著作,不再象魏晋南北朝时期那样诗文合论,界限不明。
❸在复古的旗号下的诗文革新运动不断发展,几乎所有著名的诗文作家都与某一诗文革新运动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❹唐代作家兼批评家的现象极为普遍。根据诗文革新运动的发展趋势,这时期的文学理论可分为三个阶段,即隋和唐代前期、唐代中期、唐代晚期和五代。在第一阶段里,隋代李谔、唐初王通等人已对南朝的华靡文风表示出强烈的不满。陈子昂提出明确有力的改革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强调风雅兴寄。他为唐代诗歌创作和文学理论的发展指明了健康的发展方向。第二阶段,李白继陈子昂之后,大力推崇诗经和建安风骨,提倡清新自然、反对声律束缚。杜甫则强调诗歌的时代内容,主张“别裁伪体,转益多师”。与杜甫同时的元结,强调诗歌的教化规讽作用,要求它积极影响政治。到了中唐后期,出现了白居易、元稹的诗论,他们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用诗歌干预政治,反映民生疾苦,提倡以《诗经》六义为标准衡量历代诗歌,批判齐梁艳体,并以此来指导讽谕诗的写作。与元、白同时,又出现了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理论。他们继承李华、萧颖士、独孤及、梁肃、柳冕等人的理论主张,强调文道合一,以道作为文的内容,大力倡导古文,反对骈文,要以文章来“辅时及物”,还提倡养气,主张“不平则鸣”。这些理论,成为中唐时期古文运动的纲领。第三阶段,文学理论批评呈现衰落态势,产生了一些探讨诗歌作法的著作,价值不高。只有皮日休、吴融等人依然强调诗歌的美刺讽谕传统,值得重视。在唐代,与陈子昂、杜甫、白居易等人的现实主义诗论发展的同时,还出现了从兴象说到韵味说的一系列探讨诗歌艺术性的理论,它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创作在理论上的表现。它萌芽于殷璠的《河岳英灵集》,殷璠在集中标举“兴象”说。唐代中叶,出现了释皎然的《诗式》,主张“文外之旨”,重视艺术表现的含蓄自然。同时期的高仲武编选《中兴间气集》,强调诗歌的清雅婉丽,赞美大历十才子的诗风。唐的司空图是这派诗论的代表,他在《诗品》中,把诗歌的风格、意境分为二十四品,并用诗的语言对各品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提出“韵味说”,主张诗歌要“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具有“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这一派诗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