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陟岵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陟岵

《詩·魏風》篇名。《詩序》:“《陟岵》,孝子行役,思念父母也。”後常喻行役在外者登高思念父母。繁欽《愁思賦》:“時陟岵以旋顧,涕漸纓而鮮晞。”

陟岵

陟岵

《诗经·魏风》篇名。《毛诗序》曰:“孝子行役,思念父母也。”朱熹《诗集传》承其说:“孝子行役,不忘其亲,故登山以望其父之所在。”仅揭出本诗思想内容的浮面层次。而诗歌的更深一层意蕴,则是由怀念亲人所反映出的行役者戍战劳苦和厌战思归情绪。诗三章,章七句。分叙对父、母、兄的瞻望。通过反向设想手法的运用,以想象中父、母、兄的谆谆叮咛,映衬出征人思亲之情的至深至切。清·汪梧凤云:“此诗孝子至情全在‘瞻望’二字。其亲之念己祝己俱从瞻望中想象出来。不言己之念亲,而反言亲之念己;不言己之自慎,而极言亲之欲其慎。则所以念其亲者益切,而所以保其身者益至矣。”(转引自陈子展《诗经直解》)见解精辟。“陟岵”、“陟屺”遂成为后世思亲之喻词。

☚ 园有桃   十亩之间 ☛

陟岵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行役,
 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行役,
 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行役,
 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注释】 ①陟(zhi 至):登。岵(hu 沪):多草木的山曰岵。②夙夜:早晚。已:止,休息。③上:通“尚”,庶几。表示希望的意思。旃(zhan 毡):之。犹:还,还是。无:通“毋”。无止:指平安归来,不要滞留在战场。④屺(qi 启):无草木的山曰屺。⑤季:最小的儿子称季。寐:睡觉。⑥无弃:弃家不归。意指不要丢了性命。⑦偕(xie邪):共同,在一起。指军营集体行动。
 
 【译文】 登上高高的青山岭,遥望故乡的老父亲。仿佛听到父叹息:我的儿子去当兵,日夜奔忙无止尽。可要小心多保重,早日归家莫滞留。
 登上荒凉的秃山顶,遥望故乡的老母亲。仿佛听到母叹息:我的儿子去当兵,日夜辛劳难安眠。可要小心多保重,不能撇下你妈妈。登上陡峭的野山岗,遥望故乡的亲兄长。仿佛听到兄叹息:我的弟弟去当兵,日夜征伐真艰苦。可要小心多保重,切莫弃尸在他乡。
 
 【集评】 《毛诗序》:“孝子行役,思念父母也。国迫而数侵削,役乎大国,父母兄弟离散,而作是诗也。”(《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卷五)
 汉·郑玄:“孝子行役,思其父之戒,乃登彼岵山以遥瞻望其父所在之处。”(《毛诗正义》卷五)
 唐·孔颖达:“孝子在役之时,以亲戚离散而思念之言。”(《毛诗正义》卷五)
 宋·朱熹:“孝子行役,不忘其亲。”(《诗集传》卷五)
 清·方玉润:“孝子行役而思亲也。”“人子行役,登高念亲,人情之常。若从正面直写己之所以念亲,纵千言万语,岂能道得意尽?诗妙从对面设想,思亲所以念己之心,与临行勗己之言,则笔以曲而愈达,情以婉而愈深。千载下读之,犹足令羁旅人望白云而起思亲之念,况当日远离父母者乎?其用意尤重在‘上慎旃哉’一语。亲以是祝之子,子以是体夫亲。其能以亲心为己心者,又不仅在思亲之貌与亲之情而已,而可不谓之为贤乎?”(《诗经原始》卷六)
 近·闻一多:“《陟岵》,役夫思家也。登高望其家之所在,因想象其家人念己之言云云。”(《风诗类钞》,见《闻一多全集》,三联书店,1982年版)
 今·余冠英:“这是征人望乡的诗。当他望乡的时候,想象家里的人正惦着他,道着他,同情他的辛苦,希望他保重,盼望他回家。”(《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今·陈子展:“《陟岵》,行役之少子思念父母之诗。诗义自明。《序》说首句尚合。‘三家无异义’。此外更无异论。”(《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总案】 《陟岵》一诗,论者称“三家无异义”。全诗写征人久戍的劳苦以及由此产生的厌战思归情绪,言旨浅近,主题思想十分显豁,但在表现手法上,却又是别具一格,耐人玩味。通篇三章二十一句,不直述征人思归,而专写其想象中家人对己的思念挂牵,在荒山野岭的寂寥风景中,征人独立凝望,仿佛看到故乡亲人熟悉的面容,听到他们那声声叮咛,句句呼唤,越发激起满腔的思归之情。这种手法与《周南·卷耳》同出一径,它都是从对方设笔,以家人思己来写己思家人,以不言思字极写思意至深,抒情曲折委婉,重在虚处着意,诗中明写老父老母以及兄长对征人困顿境遇的同情和焦虑,暗中乃曲诉服役在外、日夜奔波的异常劳苦,字里行间处处是征人厌战思还的愁怀怨气,可谓欲隐更露,欲淡更浓,感情的表达充分而撼人心魄。加上章法的复沓回环,倍增本篇沉郁凄切的气氛,读之忧伤难遣,正如方玉润所评:“笔以曲而愈达,情以婉而愈深。”由此,诗具有蕴藉深厚、韵味悠然的美学力量。

《诗经》篇文之《陟岵》赏析|解读|阅读理解答案 - 可可诗词网

陟岵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父曰:嗟! 予子行役,夙夜无已
 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
 母曰:嗟! 予季行役,夙夜无寐。
 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
 兄曰:嗟! 予弟行役,夙夜 必偕
 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注释】①陟(zhì):登上。岵(hù):多草木的山。②嗟:叹息。相当于“唉”。③夙夜:早晚。无已:不止。④上:犹“尚”。表示希望的意思。旃 (zhān):之。⑤犹:还。无止:不要久留在外。⑥屺(qǐ):光秃的山。⑦季:指小儿子。⑧无弃:不要弃家无归。⑨偕:自强,勤勉努力。闻一多《风诗类抄》:“偕,强也,勤也。谓力行不倦也。”
 【鉴赏】这是服役青年怀念亲人之诗。
 全诗三章。每章首二句写他登上高山,遥望亲人。他登上山顶,极目远眺,瞻望父亲、母亲和哥哥。尽管山重水复,千里迢迢,肉眼无法看见亲人的身影,但他的心却早已飞到亲人的身边。每章后四句是设想亲人念己之词。他的耳畔响起亲人深情的话语。他设想父亲说:“唉,我的孩子!你行役在外,日夜辛劳不止。你要小心谨慎,还是快点回来,不要久滞异乡。”他设想母亲说:“唉,我的小儿子!你行役在外,早晚不得安睡。你要小心谨慎,还是快点回来,不要弃家无归。”他设想哥哥说:“唉,我的弟弟!你行役在外,日夜勤勉不倦。你要小心谨慎,还是快点回来,不要死在外面。”此诗手法曲致巧妙,委婉动人。正如沈德潜《说诗晬语》所说:“三段中但念父、母、兄之思己,而不言己之思父、母与兄。盖一说出,情便浅也。情到极深,每说不出。”的确,以设想对方念己,来映衬自己对亲人的思念,要比直接倾吐深沉得多。
 这种奇妙的构思给后世诗人以艺术的启示。唐王建《行见月》:“家人见月望我归,正是道上思家时。”唐白居易《至夜思亲》:“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游人。”可见《陟岵》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
 对此诗主题虽无异议,但在理解上仍存在差异。《郑笺》说:“孝子行役,思其父之戒。”《正义》说:“我本欲行之时,而父教戒我曰。”以上认定这是征夫在行役途中的回忆之词。但仔细体味诗意,不像是临别时的语气,而应是行役途中的设想之词。

《诗经》-《陟岵》原文||鉴赏|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陟岵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嗟予子! 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 犹来无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予季! 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 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嗟予弟! 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这是一首反映在羁旅行役中的征夫思念亲人的诗篇。奴隶社会,一般的劳苦大众,除了受统治者残酷的经济剥削以外,还要承受各种兵役和劳役的压迫。征夫被迫离开家人,长期飘泊异乡,沉重的苦役,不仅使他们的肉体受到折磨; 更难忍受的是那思念亲人的精神痛苦。一位征夫在苦役之余或在苦役之中,登高上山,翘首远望,幻想能看到家中的父亲、母亲和兄长,自然是不可能看见的。这情境,使征夫思念亲人的心情更为强烈和急切。于是,在强烈和急切思亲之情的迷离恍惚中,征夫的眼前梦幻般地现出了他的父亲、母亲和兄长; 而且他们深情地挂念他、关切他,再三地叮嘱他,盼望他早日回乡,不要丧生异地。
 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六句。每章开头两句:“陟彼岵 (屺、冈) 兮,瞻望父 (母、兄) 兮”,都是叙述征夫登上山头,瞻望父、母、兄,这是实写; 接下来,笔锋马上转到“父曰”、“母曰”、“兄曰”,这是征夫的想象,是虚写,以下就全是“曰”的内容了。父、母、兄关切嘱咐征夫的话,只有四句,但有三层意思,从感情上讲,一层深过一层,愈到后面愈悲哀伤感。“嗟予子 (季、弟)”,在想象中亲人见到征夫,首先是呼叹:“唉! 我的儿子 (小儿子、弟弟),这呼叹声中已流露出惊奇、叹息和些许悲哀。呼叹中带出征人与亲人的关系 (父子、母子、兄弟),更显得亲切。这里有一个小地方要说一下,就是第二章的“母曰:‘嗟予季’”把“子”更换成“季”,由一般的儿子称谓到“小儿子”。除满足乐章音韵的要求,还为第三章“兄曰:‘嗟予弟’”作一铺垫,使得诗的发展更加自然妥贴。呼叹过后,“行役夙夜无已”一句是说,行役在外,早晚都无休无止,(后两章的“无寐”是指没有睡觉的时间;“必偕”是指从早到晚都一样,不得休息。) 是亲人对征夫关切和心疼的表露。最后两句“上慎旃哉! 犹来无止 (弃、死)”,纯粹是叮咛嘱咐之词了: 你可要保重啊,还是回来吧,别永远停留在异乡! 这就由关切心疼而发展到凄伤哀叹的呼号了。“无止”在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变换为“无弃” (别弃家不回)、“无死” (别死在外地)、虽然主要意思相同,但在情绪上则一章比一章哀痛、凄惨。
 这首诗最主要的特征是在写征人思乡之情时,没有直接从征人这一方来写他如何思念亲人,而是从征人想象中家人如何思念自己、盼望自己回去那一方去写,这样就能更深沉凄婉地表达出征人的思乡之情。这种表现手法,在后世的诗词中运用得很多,如杜甫的《月夜》抒发自己在沦陷的长安思念鄜州的妻儿,不直写自己如何想念妻儿,而想象此时妻儿如何想念自己,艺术感染力就更强。《陟岵》大概是用这一艺术表现手法的最早诗篇之一吧。

《诗经》之《陟岵》译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陟岵

 〔原文〕
 陟彼岵兮,
 瞻望父兮。
 父曰: (鲁父下有兮字。)
 嗟! 予子行役,
 夙夜无已。(鲁无作毋。)
 上慎旃哉!(鲁上作尚。)
 犹来!
 无止!
 (岵、父,鱼部。已、哉、止,之部。)
 陟彼屺兮,
 瞻望母兮。
 母曰:
 嗟! 予季行役,
 夙夜无寐。
 上慎旃哉!
 犹来!(鲁犹作猷。)
 无弃!
 (屺、母,之部。寐、哉、弃,脂部。)
 陟彼冈兮,
 瞻望兄兮。
 兄曰:
 嗟!予弟行役,
 夙夜必偕。
 上慎旃哉!
 犹来!
 无死!
 (冈、兄,阳部。偕、死,脂部。)
 〔译文〕
 登上青山冈,向父亲所在的方向眺望。父亲好像说:“孩子啊,你早晚不停真够忙,可要谨慎保重,快些回来,别滞留异乡。”
 登上秃山顶,向母亲所在的方向眺望。母亲好像在说: “孩子啊,你早晚不睡真辛苦,可要谨慎保重,快些回来吧,别忘了你亲娘!”
 登上青山冈,向兄长的方向眺望。兄长好像说:“兄弟呀,早晚服役太紧张劳累,当心身体保重自己,快些回来吧,不要把尸骨埋在他乡!”
 〔评介〕
 《陟岵》三章,章六句。这是一首征人远役登高望乡思念亲人的诗。关于本诗的主旨历来争议不大。《诗序》说: “陟岵,孝子之行役,思念父母也。国迫而数侵削,役乎大国,父母兄弟离散,而作是诗也。”《诗集传》也认为这是“孝子行役不忘其亲,故登山以望其父之所在。”王先谦说: “三家无异义。”方玉润的《诗经原始》也说是“孝子行役而思亲也。”姚际恒也是这样认为。看法一致,无甚分歧。当然,他们把征人都冠以 “孝子”的美名,则另当别论。只有吴闿生觉得 “此亦第就文义推测言之。盖《魏风》七篇,《序》皆未得其事实也。”当然,诗歌往往是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不可能每篇诗都必须有实指,吴闿生的要求有些过分。
 余冠英先生在《诗经选》中说:“这是征人望乡的诗。当他望乡的时候想象家里的人正在惦着他,道着他,同情他的辛苦,希望他保重,盼望他回家。”今人也多从此说。征人远离他乡,想念亲人。遥望故土,想像此刻父母兄弟一定在惦记自己,叮嘱自己多多保重,及早返回家园,与亲人团聚,别把生命抛在外边。可是奴隶行役,辗转流离,永无休止,甚至死无葬身之地。安全返乡,谈何容易!
 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是叙述行役者登高遥望家人所在的方向,是实写。接着四句是征夫的想象,是虚写。他想象父、母、兄弟关切嘱咐自己时所说的话。虽然这些叮嘱的话只有四句,但是寓意却很深刻。第一句是“嗟予子 (季、弟)”,在想象中家里的亲人看见了远离家乡的征夫。首先是呼叹:“唉!我的好儿子(小儿子、弟弟)!”这声声呼叹已深含对征夫的思念、惦记,也流露出一些叹息、悲伤感情。当然不难看出征人和亲人之间的父子、母子、兄弟的关系。“季”字是少子之意,说明征夫还有哥哥,为第三章的“兄曰”作了小小的铺垫。呼叹之后,接下去是说行役在外,早晚都无休无止,没有睡觉的时间,得不到很好的休息。亲人对征夫的起居生活是十分关切的,也感到心疼。最后两句纯粹是叮嘱的话了,要征夫多保重,不要永远留在他乡。这样就由呼叹、关切、心疼、叮嘱发展到凄哀的呼号了。诗中字里行间,表示出征夫和亲人对行役的不满情绪,揭露了奴隶制时代的阶级矛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
 关于本诗的艺术特点,我想先引方玉润的话来加以说明: “人子行役,登高念亲,人情之常。若从正面直写己之所以念亲,纵千言万语,岂能道得意尽?诗妙从对面设想,思亲所以念己之心,与临行勖己之言,则笔以曲而愈达,情以婉而愈深。千载下读之,犹足令羁旅人望白云而起思亲之念,况当日远离父母者乎?”本诗里亲人惦念征夫的话就是诗人虚拟的,这种想象虚拟的写法,是艺术创造上重要的手法之一。几千年以前的诗人,就会运用它来创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真是十分可贵的。这种表现方法,在后世的诗词当中运用得很多。杜甫就是承袭这个优良传统的一个。他在 《月夜》一诗中写道:“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这首诗是杜甫在长安所作抒写离情的诗。本来是他想念妻子,却不从长安那里说,偏从鄜州妻子那边说。不说自己见月忆妻,忆儿女,偏说妻儿见月忆己。妻儿月下的形象都是诗人想象出来的,并非实有。王维也运用这种手法写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备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中不说自己重阳登高,偏忆兄弟登高,也不直说兄弟忆己,己忆兄弟,偏说遍插茱萸少“我”一人。我想王维的登高诗更应是脱胎于《陟岵》。可见《诗经》对后者影响之深了。

《陟岵》 - 中外文学著作 - 可可诗词网

《陟岵》

 诗歌。《诗经·国风·魏风》的第四首。这是一首征夫诗。诗中描述的是长期在外服役的奴隶怀念家乡的情感。征夫登上山冈,遥望故乡,想着家里的父母哥哥也一定正在为自己担忧,正在思念自己。这种不言己之思家,反而言家之思己以体现思乡之切的写法,运用得十分高明,也为后来许多诗人所效法。

古代民歌《陟岵》全文、鉴赏和深度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陟岵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曰: “嗟! 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 犹来无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曰:“嗟! 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 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曰: “嗟! 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 犹来无死!”


 这是一首行役思亲之诗。诗分三章,反复抒发征夫思念家人之情。
 第一章“陟彼岵兮,瞻望父兮”两句,开宗明义,直截了当地叙述服劳役的征人长期服役在外,远离家乡,久久不归,思念亲人,于是登上山顶,远望父亲,以寄幽思。“父曰”以下,征人想象父亲也在思念自己。五句是说:“唉!我儿在外服劳役,从早到晚不得休息。希望你好好保重啊!还是早点回来,不要老留在外边。”
 第二、三章与第一章章法相同,只是更换了想念的人和想象中思念的人对他的思念。第二章“陟彼屺兮,瞻望母兮”两句是写征人登上光秃秃的山顶,远望家里的母亲。继而想象母亲在说: “嗟! 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 犹来无弃!”季,排行最后的儿子,即少子。
 第三章“陟彼冈兮,瞻彼兄兮。” 冈,山冈。必偕,偕同劳作。
 诗三章,每章都以征人陟彼岵、屺、冈开其端,瞻彼父、母、兄。登高是为了远望,远望是为了寄托思念亲人之情。然而征人“瞻望弗及,泣涕如雨”,内心伤痛之情是可想而知的。可是作者并不直接写他的伤痛,反而从征人想象中的父、母、兄对他的思念、关切、嘱咐与期盼来表达他的思念与哀伤。这不仅带出了征人与亲人的父子、母子、兄弟之间的关系,明确了他在家中的地位,使人感到倍加亲切,而且感叹系之,颇含深情。其父嗟叹儿子行役在外,日夜不能休息;其母嗟叹小儿子行役在外,日夜不能睡觉;其兄嗟叹弟弟行役在外,日夜偕同劳作。其中尤其是他母亲呼叹“予季”(我的小儿子),更使人浮想联翩。朱熹说:“季,少子也。尤怜爱少子者,妇人之情也。”于此,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其母爱子、思子之情溢于言表。家人对征人思之深、爱之切,正是征人对家人思之深、念之切的反映。征人在想象中代他人说话而抒自己思念之情的写作方法,使征人思亲之情表达得更为凄婉动人,起到了增强感染力的艺术效果。
 诗人越是写征人思亲之情切,也就越发对统治者无止境的劳役,给人民带来家人离散的痛苦揭露得越深,从而对统治者残酷的奴役进行了控拆。
 诗三章,基本上也是采用了重章的写法,但又不是简单地重复,而在感情上却是逐渐加深。诸如父曰:“犹来无止”,是说还是回来吧,不要老留在外边。母曰: “犹来无弃”,是说还是回来吧,不要弃家不归。兄曰: “犹来无死”,是说还是回来吧,不要死在外边。由止而弃,又由弃而死,情绪一个比一个低沉,一个比一个哀伤凄惨,逐一把思念之情推向极致。足见诗人是颇费构思安排之功的。
 本诗还有虚实结合,相得益彰的特点。三章的开头两句叙征人陟彼岵、屺、冈,瞻望父、母、兄是实写;二句以下,父曰、母曰、兄曰云云,则是征人想象中的虚写。一虚一实,感情贯通,交融无间。
陟岵

陟岵

〔原文〕
陟彼岵兮,
瞻望父兮。
父曰: (鲁父下有兮字。)
嗟! 予子行役,
夙夜无已。(鲁无作毋。)
上慎旃哉!(鲁上作尚。)
犹来!
无止!
(岵、父,鱼部。已、哉、止,之部。)
陟彼屺兮,
瞻望母兮。
母曰:
嗟! 予季行役,
夙夜无寐。
上慎旃哉!
犹来!(鲁犹作猷。)
无弃!
(屺、母,之部。寐、哉、弃,脂部。)
陟彼冈兮,
瞻望兄兮。
兄曰:
嗟!予弟行役,
夙夜必偕。
上慎旃哉!
犹来!
无死!
(冈、兄,阳部。偕、死,脂部。)
〔译文〕
登上青山冈,向父亲所在的方向眺望。父亲好像说:“孩子啊,你早晚不停真够忙,可要谨慎保重,快些回来,别滞留异乡。”
登上秃山顶,向母亲所在的方向眺望。母亲好像在说: “孩子啊,你早晚不睡真辛苦,可要谨慎保重,快些回来吧,别忘了你亲娘!”
登上青山冈,向兄长的方向眺望。兄长好像说:“兄弟呀,早晚服役太紧张劳累,当心身体保重自己,快些回来吧,不要把尸骨埋在他乡!”
〔评介〕
《陟岵》三章,章六句。这是一首征人远役登高望乡思念亲人的诗。关于本诗的主旨历来争议不大。《诗序》说: “陟岵,孝子之行役,思念父母也。国迫而数侵削,役乎大国,父母兄弟离散,而作是诗也。”《诗集传》也认为这是“孝子行役不忘其亲,故登山以望其父之所在。”王先谦说: “三家无异义。”方玉润的《诗经原始》也说是“孝子行役而思亲也。”姚际恒也是这样认为。看法一致,无甚分歧。当然,他们把征人都冠以 “孝子”的美名,则另当别论。只有吴闿生觉得 “此亦第就文义推测言之。盖《魏风》七篇,《序》皆未得其事实也。”当然,诗歌往往是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不可能每篇诗都必须有实指,吴闿生的要求有些过分。
余冠英先生在《诗经选》中说:“这是征人望乡的诗。当他望乡的时候想象家里的人正在惦着他,道着他,同情他的辛苦,希望他保重,盼望他回家。”今人也多从此说。征人远离他乡,想念亲人。遥望故土,想像此刻父母兄弟一定在惦记自己,叮嘱自己多多保重,及早返回家园,与亲人团聚,别把生命抛在外边。可是奴隶行役,辗转流离,永无休止,甚至死无葬身之地。安全返乡,谈何容易!
全诗共三章。每章前两句是叙述行役者登高遥望家人所在的方向,是实写。接着四句是征夫的想象,是虚写。他想象父、母、兄弟关切嘱咐自己时所说的话。虽然这些叮嘱的话只有四句,但是寓意却很深刻。第一句是“嗟予子 (季、弟)”,在想象中家里的亲人看见了远离家乡的征夫。首先是呼叹:“唉!我的好儿子(小儿子、弟弟)!”这声声呼叹已深含对征夫的思念、惦记,也流露出一些叹息、悲伤感情。当然不难看出征人和亲人之间的父子、母子、兄弟的关系。“季”字是少子之意,说明征夫还有哥哥,为第三章的“兄曰”作了小小的铺垫。呼叹之后,接下去是说行役在外,早晚都无休无止,没有睡觉的时间,得不到很好的休息。亲人对征夫的起居生活是十分关切的,也感到心疼。最后两句纯粹是叮嘱的话了,要征夫多保重,不要永远留在他乡。这样就由呼叹、关切、心疼、叮嘱发展到凄哀的呼号了。诗中字里行间,表示出征夫和亲人对行役的不满情绪,揭露了奴隶制时代的阶级矛盾,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
关于本诗的艺术特点,我想先引方玉润的话来加以说明: “人子行役,登高念亲,人情之常。若从正面直写己之所以念亲,纵千言万语,岂能道得意尽?诗妙从对面设想,思亲所以念己之心,与临行勖己之言,则笔以曲而愈达,情以婉而愈深。千载下读之,犹足令羁旅人望白云而起思亲之念,况当日远离父母者乎?”本诗里亲人惦念征夫的话就是诗人虚拟的,这种想象虚拟的写法,是艺术创造上重要的手法之一。几千年以前的诗人,就会运用它来创造人物形象,表达思想,真是十分可贵的。这种表现方法,在后世的诗词当中运用得很多。杜甫就是承袭这个优良传统的一个。他在 《月夜》一诗中写道:“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这首诗是杜甫在长安所作抒写离情的诗。本来是他想念妻子,却不从长安那里说,偏从鄜州妻子那边说。不说自己见月忆妻,忆儿女,偏说妻儿见月忆己。妻儿月下的形象都是诗人想象出来的,并非实有。王维也运用这种手法写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备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中不说自己重阳登高,偏忆兄弟登高,也不直说兄弟忆己,己忆兄弟,偏说遍插茱萸少“我”一人。我想王维的登高诗更应是脱胎于《陟岵》。可见《诗经》对后者影响之深了。

☚ 园有桃   十亩之间 ☛

陟岵zhì hù

登山。有草木之山为岵,无草木之山为屺。《诗·魏风·陟岵》》 :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又“陟彼屺兮,瞻望母兮”。后用“陟岵”或“陟屺”比喻思亲。《后汉书·李膺传》:“久废过庭,不闻善诱;陟岵瞻望,惟日为岁。”

亲丧

亲丧

凶难
家属的丧:私丧
父母死:忧(遭~) 艰(艰棘;艰酷) 弃养 大丧 椿萱并谢
丧父,丧母:孤露
父母或长辈去逝:见背
父母不幸死:愍(闵、悯)
父亲死:丧父 父忧 父艰 失怙 考降 偏露 苴杖 陟岵
父丧或承重祖父之丧:外艰
讳称父亲去世:慈父见背
母亲死:内忧 偏罚
母亲或祖母去世:辞堂
父母以外的亲属死:余丧
配偶死:丧偶(中年~) 弭佩 潘鱼 琴断朱弦
妇女年少丧夫:早寡
新近死去丈夫:新寡
死了妻子:丧室 丧妻 断弦 悼亡 炊臼 鼓盆 鼓缶 瑶台倾 奉倩神伤 伤神奉倩 臼中无釜 安仁抱痛 安仁惨恸 安仁断肠 安仁之悲 安仁之戚 安仁痛簟 安仁挥涕 骑省之悲 骑省之悼 骑省之戚 骑省之伤 神伤奉倩
对子女死亡的婉称:舍字
兄弟死:断手 雁行折翼

☚ 僧道死   舍生 ☛
0000581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4:5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