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陕甘宁边区银行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陕甘宁边区银行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在陕甘宁边区设立的银行。1937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同年10月1日撤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成立陕甘宁边区银行,受边区政府财经委员会管理和监督。总行设在延安。总行下设关中、绥德、三边和陇东分行,分行下设支行或办事处。1941年以前,该行的工作重点主要是经营光华商店,调济物资,积累资金,发放了少量的小型商业贷款。1941年11月皖南事变后,根据边区政府决定,累计发放了38亿元边币,对保障党政军的供给,打击法币黑市以及支持工农业生产发挥了一定作用。1943年12月,西北局决定停止边币发行,1944年7月,西北财经办事处决定,开始发行陕西贸易公司商业流通券,大部分用于支付物资收购,对于打击法币、整理金融发挥了一定作用。在如何处理边币与法币的关系上,由于指导方针的偏差,一直采取物价随环境,比价求稳定的政策,放弃了独立自主的方针,对货币的思想和工作上是有错误的。1947年3月解放军主动撤离延安,边区银行随政府转移。同年10月兴县会议决定陕甘宁边区银行并入晋绥西北农民银行,以西北农民银行币为统一货币,边区银行至此完成历史使命。 陕甘宁边区银行 陕甘宁边区银行主要抗日根据地银行之一。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1937年10月1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改名为陕甘宁边区银行(简称边区银行)。总行设在延安,以后在西安、重庆设立办事处,并按行政区划设立关中、绥德、三边和陇东分行。边区银行是陕甘宁边区政府的银行,执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经工作总方针。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国民政府停发八路军军饷,财政困难,为此边区政府授权边区银行发行边币和“光华商店代价券”(辅币)纸币。1947年10月,根据战争形势需要,陕甘宁边区银行与晋绥西北农民银行合并,成立西北农民银行,收回边币,统一货币发行。 ☚ 抗日战争时期边区金融机构 晋察冀边区银行 ☛ 陕甘宁边区银行 陕甘宁边区银行1937年10月1日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基础上改组而成,行长林伯渠、副行长曹菊如。在1938年4月1日设立光华商店,经营商业、储筹物资、供给军需民用,并以光华商店名义发行“光华代价券”辅币。1941年1月28日边区银行开始发行自己的货币代替法币在边区市场流通。发行农业贷款,支持大生产运动。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1948年1月,与晋绥边区的西北农民银行合并,组成西北农民银行。1949年4月改组为中国人民银行西北区行。 ☚ 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西北分行 西北农民银行 ☛ 陕甘宁边区银行 陕甘宁边区银行中国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设立的银行。1937年卢沟桥事变, 中国进入抗日战争的历史新时期。为了推进抗日统一战线,1937年9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成立陕甘宁边区政府。同年10月撤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成立陕甘宁边区银行,行长曹菊如,后为朱理治和黄亚光。银行基金10万元,按行政区划设立关中、绥德、三边和陇东分行,延安设直属支行;分行下设支行或办事处。同时领导光华商店,负责采购经营物资,以保证机关供给。光华商店在各地设有分店。 ☚ 川陕省工农银行 晋察冀边区银行 ☛ 陕甘宁边区银行 陕甘宁边区银行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最早建立的一家银行。1937年10月在延安成立。它的前身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西北分行。首任行长曹菊如。总行以下按行政区分设绥德、关中、三边、陇东4个分行。分行以下设支行和办事处,分布于延安直辖市和分区各县。该行直接受边区政府领导。成立时资金为10万元,1941年边区政府财政厅拨给120万元,共130万元。银行业务除经营存款、发放贷款、办理汇兑外,还受边区政府委托发行边币、经理公债、代理金库、买卖金银、开展对敌货币斗争等。先后发行“延安光华商店代价券” (1937—1940)、“陕甘宁边区银行币” (1941年春—1948年1月)、“陕甘宁边区贸易公司商业流通券” (1944—1948) 等货币。1948年1月,同晋绥边区的西北银行合并称为西北农民银行。同年12月,以西北农民银行、华北银行和北海银行为基础,成立中国人民银行。 ☚ 减租减息 浏东平民银行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