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陕北说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鼓曲类曲艺。流行于陕西省北部延安、榆林等地。最初由艺人运用陕北民歌小调演说一些传说、故事。20世纪30年代以后,吸收眉户、秦腔、碗碗腔及道情、信天游等曲调,形成现在的“陕北说书”。演唱形式是由艺人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弹自唱,说唱相间,分为“三弦书”和“琵琶书”两种。经韩起祥等艺人的改革,伴奏乐器除大三弦或琵琶外,又增加了梆子、要板、麻喳喳、小锣或钹,并且由一人同时操作五种乐器。唱词一般采用五字句或七字句,但又不受字数限制。曲调激扬粗犷,富于变化,素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常用的有[单音调]、[双音调]、[西凉调]、[山东腔]、[平调]、[哭调]、[对对调]、[武调]等,可用来表达各种不同人物形象及人物情绪。传统篇目很多,由40年代起,韩起祥参加陕甘宁边区文协,配合革命,编演新书,创作有《刘巧团圆》、《翻身记》等几十种作品。在以后的发展中,由于更多艺人的创造,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流派。 ☚ 河南坠子 莲花落 ☛ 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流行于陕西北部的延安、榆林地区,早期为农村中用民歌小调演唱民间故事传说的 一种自娱形式。其后多是 一些盲艺人以它作为谋生手段进行演唱。为了吸引听众,艺人不断吸收秦腔、眉户、道情、信天游、唢呐曲牌等各种民间音乐曲调,逐步形成了陕北说书。它的唱词通俗易懂,以五字句和七字句为主,又不受字数限制。传统大书中历史题材较少而以传奇故事或民间风情故事居多。如《观灯记》、《花梆记》、《摇钱记》、《汗巾记》、《雕翎扇》等。因主要伴奏乐器的不同,陕北说书可分为以三弦伴奏为主、自弹自唱的 “三弦说书”和以琵琶伴奏为主的 “琵琶说书”。后经韩起祥等人的改革,除主要伴奏乐器外,另在手上绑以“蚂蚱板”、小腿上绑甩板,桌上放水镲、醒木等。表演时一人坐唱,同时兼操五种乐器,说唱前先敲击、演奏一段以吸引听众。陕北说书音乐曲调虽不繁复,但富于变化,一向有“九腔十八调”之称。常用唱腔有〔单音调〕、〔双音调〕、西凉调〕、〔山东调〕、〔平调〕、〔笑调〕等;常用板式有喜调紧板、哀调慢板、乐调转板、怒调快板等。20世纪40年代后,延安边区文协说书组成立,艺人和新文艺工作者编创了大批新书。
☚ 陕西曲子 榆林小曲 ☛ 陕北说书曲艺曲种之一。流行于陕西延安榆林一带。有三弦说书和琵琶说书。除主要乐器外,另在小腿上绑甩板,手上绑蚂蚱板。并在桌上放水镲、醒木等。一人自弹自敲自打自唱。常用唱腔有九腔十八调等。 陕北说书曲艺名称。流行于陕西北部延安、榆林地区。是中国北方“三弦书”的一个支脉。陕北说书原为1人坐唱,说书人手持琵琶或三弦伴奏,小腿上绑甩板、水镲、手上绑蚂蚱板击节,自弹自敲自打自唱。延安、清涧、延长、吴新一带艺人使用琵琶,称“琵琶说书”,榆林、绥德、神木、谷府一带艺人使用三弦,称“三弦说书”。现在大多2人~5人说书,伴奏增加了二胡、笛子、板胡、四页瓦等乐器。唱词多为7字句或5字句。曲调激扬粗犷,富于变化。有“九腔十八调”的说法。常用的腔调有〔平调〕、〔单音调〕、〔双音调〕、〔西凉调〕、〔山东腔〕、〔哭腔〕等,多是上下句结构,以〔平调〕为主。常带有不同的节奏和速度变化。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