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陕北秧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陕北秧歌

一种民间歌舞,流行于陕北地区,尤以米脂、绥德、佳县、清涧、吴堡等地闻名。以锣鼓、唢呐伴奏,演唱以板胡托腔。其舞蹈丰富,有大场、小场之分。大场有:排门子秧歌,过街秧歌,九曲秧歌,走灯秧歌等,由“伞头”领舞,人们手持彩灯,绸巾等道具,边扭边唱,基本队形有:龙摆尾,双卷菜心,十字梅花,跑圈,走方,十二连灯等,舞姿潇洒大方,活泼。小场2-8人,除纯舞蹈的“踢场子”外,还有对口秧歌,小船秧歌,二人台,旱船,推小车等。表演程度一般为:引场,安四门,豁四方,剁四门,收场。陕北秧歌风格健壮,有力,节奏自由奔放,演唱富有高原特色。

陕北秧歌

136 陕北秧歌

当地俗称“闹秧歌”或“闹红火”,起源于民间传统祭祀活动。流行于铜川以北各县,尤以绥德、清涧、米脂、佳县等地最为盛行。春节期间各地组织起一、二十人乃至上百人的秧歌队。先由伞头指挥秧歌队“踩大场”,这是走图形、变花样的集体舞。队型有:龙摆尾、双过街、黑虎掏心、九连环等上百种。精湛的技艺表演是小场,也称踢场子,有二人至八人场子。女角称“包头的”,男角称“挎鼓子”。在唢呐和打击乐伴奏下对舞。小场也有“豁四角”、“立五方”、“中叉”等表演程序和图形。女角动作有“整衣”、“软腰”等,男角有“二起腿”、“三脚不落地”等。走、扭、摆是陕北秧歌动律特点。

☚ 大茶山   闹红火 ☛
陕北秧歌

陕北秧歌

陕北秧歌长期流传在陕西省北部高原的广大地区,它是一种古朴的、有着浓厚的黄土高原气息的群众自娱性的民间舞蹈形式。每逢新春佳节和正月十五闹元宵之时,各村的秧歌队一齐出动,高亢的唢呐和震耳的锣鼓声响彻乡野,欢舞着的秧歌队走村串户,勾绘出一幅幅迷人的风情画。
陕北秧歌的表演形式有3种:
(1)踩大场。俗称“大场秧歌”、“扭大场”。它在宽阔的场地进行,属集体性的舞蹈表演,场面壮观,情绪激烈,动作大方优美,整齐划一。
(2)小场子。有2人、3人、4人和多人表演数种形式。舞蹈以各种拳术套路和秧歌舞步相结合,并根据演唱的内容即兴表演。2人场子是一男一女表演,内容多反映男女爱情,或新婚夫妻间的嬉戏逗趣。3人场子是一男二女出场的节目,表演诙谐幽默,具有很浓的喜剧色彩。多人场子表演时,强调动作整齐,突出舞蹈的整体性。小场子的表演有文、武、丑之分。文场子的男角潇洒俊秀,动作质朴明快;女角柔美飘逸、表演细腻传情。武场子的男角粗犷敏捷,奔放刚健;女角轻柔秀美,稳重大方。丑场子以丑角进行表演,动作夸张滑稽,风趣诙谐。情节往往出人意料,妙趣横生。但又能做到丑中见美,让人们在欢笑中受到启迪。陕北秧歌的舞蹈动作风格鲜明,节奏欢快。流传在陕北各县的秧歌虽然在风格上有所区别,但都强调“走、摆、扭”。艺人们说:扭秧歌讲究“走得要轻巧,摆得要花哨,扭得要活泛”。
(3)变化队形图案。这是陕北秧歌重要的表现手段和组成部分。当地民间认为“秧歌队好不好,要看场子图案走得花不花,多不多,地道不地道”。陕北秧歌的队形图案正是以它精巧的构图,多变的队形,浩大的场面,给人们以强烈的印象。


陕北秧歌

☚ 辽南高跷秧歌   陕北腰鼓 ☛
00000638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2:5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