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陈衡哲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陈衡哲1890—1976;女江苏武进(今常州)人 陈衡哲
陈衡哲
陈衡哲 陈衡哲1893—1976女小说家。字莎菲。湖南衡山人。1911年赴上海爱国女校读书。1914年赴美国求学。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作品。1920年回国发表短篇童话小说《小雨点》,受到文坛注意。1926年到东南大学任教。1927年赴美、日、加等国出席学术会议。1930年回国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任教。1932年与丁玲合写的《关于暴风雨中的七个女性》发表于《文学月报》。抗战后流浪于大后方。抗战胜利后长期蛰居于上海。她是新文学运动中最早从事创作的女作家之一。著有短篇小说集《小雨点》和《衡哲散文集》,另有《一个女子的自传》(英文本)和《文艺复兴史》等。 ☚ 杨绍萱 张资平 ☛ 陈衡哲 陈衡哲女;1893—1976.1.7笔名莎菲、衡哲等。湖南衡山人。生于江苏武进。1911年冬去上海入爱国女校学习。1914年考取清华学堂留美女学生,赴美国入瓦沙女子大学,专修西洋历史,兼学西洋文学。其时结识胡适、任鸿隽、杨杏佛、梅光迪等人,并以笔名莎菲开始写作。她的作品,多载于《留美学生季报》、《新青年》、《努力周报》、《独立评论》、《东方杂志》、《现代评论》等刊物。除了诗与散文,还作有《一日》、《小雨点》、《波儿》、《老夫妻》、《巫峡里的一个女子》、《孟哥哥》等短篇小说,后结集为《小雨点》,由上海新月书店出版。其中作于1916年的《一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用白话创作小说的尝试。胡适评论说:“当我们还在讨论新文学问题的时候,莎菲(陈衡哲)却已开始用白话做文学了。……试想当时有意作白话文学的人怎样稀少,便可以了解莎菲的这几篇小说在新文学运动史上的地位了。”(《小雨点·胡序》)1918年得文学学士学位后。又进芝加哥大学学习。1920年得硕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以后曾任教于南京东南大学、成都四川大学。1927至1933年,曾先后四次代表中国出席在美国檀香山、日本东京、中国上海、加拿大班府召开的太平洋学会的学术会议。抗战中奔波于昆明、香港、广州、重庆等地。1945年抗战胜利后回上海定居。其它作品还有:《衡哲散文集》两卷,论著《文艺复兴史》、《文艺复兴小史》、《西洋史》,以及英文著作《一个中国女人的自传》等。 ☚ 陈蝶仙 青苗 ☛ 陈衡哲 陈衡哲1890—1976中国第一位女教授。西名莎菲。衡山人。出生于江苏常州。从小探求新知识。1903年入上海爱国女学。1914年考取中国近代第一批官费女留学生,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回国后,任北京大学、东南大学教授,教授西洋史。多次出席太平洋关系学会的国际会议。著有《西洋史》等。 ☚ 张默君 罗辀重 ☛ 陈衡哲 陈衡哲1893—1976现代女作家。笔名莎菲。衡东县人。早年,在上海蔡元培等人创办的爱国女校读书。1914年报考清华学堂留美女学生,录取后进美国瓦沙女子大学学习。在那里,他认识胡适、任鸿隽、杨杏佛、梅光迪等人,并以莎菲为笔名开始写作。1918年又进芝加哥大学继续学习。1920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南大学、四川大学等校教授。先后四次代表中国出席在美国檀香山、日本东京、中国上海、加拿大班府召开的太平洋学会的学术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上海市政协委员,因严重的眼病,很少参加社会活动。1917年,她首次用白话文写作小说《一日》,刊于《留美学生季报》,接着发表《小雨点》、《波儿》、《孟哥哥》、《运河与扬子江》等。《小雨点》融寓言、童话于一炉,塑造了天真、温柔、善良而又勇于自我牺牲的小雨点形象,是她的成名作。《运河与扬子江》,曾选入中学语文课本。1918年开始,他还用白话文写诗《鸟》,被誉为我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位女作家。她的著作有: 短篇小说集《小雨点》 (1928年新月书店出版)、《衡哲散文集》 (1938年开明书店出版)、《文艺复兴史》、《文艺复兴小史》、《西洋史》以及英文著作等。 ☚ 吕亮耕 马宗霍 ☛ 陈衡哲1893~1976Chen Hengzhecontemporary female writer.Works: Little Raindrops,Prose Collection of Hengzhe,etc.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