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陈藏器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陈藏器8世纪唐代本草学家。四明(今浙江鄞县)人。他鉴于《新修本草》以及前代的本草书籍遗漏药物很多,为把遗漏的药物汇集成册,他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总结劳动人民在同疾病作斗争中创造的用药经验,编成《本草拾遗》十卷。李时珍评价“其所著述,博极群书,……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但他宣扬人肉可以治羸疾,提倡割股疗亲的愚蠢行为。 陈藏器唐代药学家,生活于公元八世纪,四明(今浙江鄞县)人。据《鄞县志》等书记载,他曾任过三原县尉。因见《新修本草》中遗漏的药物较多,于是收集有关文献,反复核正,并向民间调查,编成《本草拾遗》一书。原书已佚,其内容记于《证类本草》等书。共收集不见于本草的药品509种。但因没有广泛和较长时间的实践基础,因而流传不广。但其刻苦钻研,敢于纠正政府颁布的本草书的精神,一直为后人所赞扬。 陈藏器 陈藏器683—757唐朝著名药学家。四明(今浙江省宁波) 人。曾于开元 (713—741) 年间任京兆府(今陕西)三原县尉。任职期间,他留心医药,钻研本草,于开元二十七年 (739) 撰成《本草拾遗》10卷,以补《新修本草》的不足,故以“拾遗”名书。卷1序例,相当总论,首次按药物性能分类药物,把药物分为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10剂,对后世影响很大,十剂后来成为方剂的分类法。卷2~7为拾遗药物,分为石、草、木、兽禽、果、菜、米等部,收载药物692种,分药名、性味、毒性、药效、主治、产地、形态、采制等方面,对药物进行了全面论述。卷8~10为解纷部分,约论药269种,纠正了 《新修本草》中的某些错误,并对易混淆的药物进行了辨析。该书取材广泛,考证精详,对后世药学影响较大,明李时珍对此书评价甚高,认为“博极群书,精核物类,订绳谬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但书中所载人肉可以治病是不可取的。原书已佚,其内容保存在《证类本草》 中。 ☚ 孟诜 王冰 ☛ 陈藏器chén cáng qì《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历代诸家本草(126)。人名。唐代著名药学家,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开元年间曾任京兆府三原县尉,精于药学。著有《本草拾遗》(已佚)。 陈藏器chéncánɡqì唐代药学家。生活于8世纪。四明(今浙江鄞县) 人。《鄞县志》等记载他曾任三原县尉。因见《新修本草》遗漏药物较多, 于是搜集过去有关本草文献, 更亲自调查, 复核考证, 采集民间药用经验, 编成《本草拾遗》。原书已佚, 佚文见于《证类本草》等书。 陈藏器 陈藏器陈藏器(683~757年),唐代药物方剂学家。浙江鄞县人。于公元713~741年间任京兆府三原 (今陕西三原县)县尉时,专心攻研本草,补不足,拾所遗,解纷争,撰《本草拾遗》十卷,用以补《新修本草》之所不备。陈氏首创: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剂。反映了他对近千种药物性味作用的认识,有着坚实的基础。他还指出:“今食姜处,亦未闻人愚。无姜处,未闻人智,为浪说。”批判了《神农本草经》食姜能使人少智的观点,叫人不要迷信古人经典。但其撰著中用人肉治病,助长了“割股疗亲”的陋俗。 ☚ 王焘 鉴真 ☛ 陈藏器唐药学家。四明(今浙江鄞县)人。开元中,任三原县尉。见《新修本草》遗漏药物甚多,遂搜集前人本草及有关文献,并结合个人实践和民间经验,编成《本草拾遗》一书。原书今佚。部分内容今存《证类本草》中。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