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陈第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陈第1541—1617明诗人、音韵学家。字季立,号一斋,又号温麻山农。福建连江人。万历诸生。曾在抗倭名将俞大猷幕中多年,出守古北口,历官至蓟镇游击。在镇十年,边备完缮。后致仕归。善诗。所居世善堂,藏书极富。尤精音韵,能从发展的观点研究,认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对明以后的音韵学有较大的影响。著有《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读诗拙言》、《寄心集》、《一斋诗集》等。 陈第1541—1617年字季立,号一斋。明代音韵学家,福建连江人。陈氏潜心于古音研究,有《毛诗古音考》、《读诗拙言》、《屈宋古音义》等著作。陈氏认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所以不能以唐宋今音随便改读以求《诗》韵协调,他反对宋人提出的“叶韵”说,以《诗经》、《楚辞》等韵文的韵例为本证,以先秦汉魏韵文、谐声偏旁、训诂注音等为旁证,研究古音。他虽然没能归纳出古音韵部,但扫清叶音说的谬误,重视原始语音资料的研究,对清人的古音学研究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陈第 陈第(1541-1617年)明音韵学家。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万历秀才。他少年聪颖,博学自负,尤喜谈兵。为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所赏识。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开始了戎马生涯。曾出守古北口,历任游击将军。在蓟镇十年,屡立战功。后因被排挤辞官而归。曾出游五岳,足迹几遍全国。他精研《五经》,尤长于《诗》《易》。批判“叶音”之说,提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观点,奠定了古音研究的基础。著《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阐明自己的古音观点。其他著作有《伏羲先天图赞》《尚书疏衍》《寄心集》《一斋诗集》《五岳两粤游草》等。 ☚ 周德清 顾炎武 ☛ 陈第公元1541——1617字季立,号一斋,又号温麻山农。明福建连江(今福建省连江县)人。万历间秀才。官至蓟镇游击将军、因忤逆当时巡抚,弃甲归田,绝意仕进。精音韵训诂,研究古音具有历史发展观念,第一个提出了“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的著名观点,对后世音韵学研究贡献很大。主要著有《毛诗古音考》、《读诗拙音》、《尚书疏衍》、《屈宋古音义》等书,均传于世。《毛诗古音考》一书抨击所谓“叶韵”之说,列《诗经》韵字400余条为本证,以其它古书韵语为旁证,说明古今韵部的差别,所论极当。这种方法一直为后代许多学者仿效。 陈第 156 陈第1541—1617明代音韵学家。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万历秀才。曾从俞大猷学兵法,在蓟州镇守边疆10年。钻研古音韵,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古今语音,提出古本音不同今韵说。著《毛诗古音考》4卷,列《诗经》韵语400余字为条,以《诗经》用韵为本证,其他先秦典籍中所载古韵语及秦汉以下去《诗经》未远的古韵语为旁证,确定哪些字在古代原本为押韵字。认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肯定了同一字在同一时代、同一地域读音一定统一的原则。彻底推翻了唐宋以来的“叶韵”说。著述尚有《读诗拙言》、《屈宋古音义》等。 ☚ 搠思吉斡节儿 顾炎武 ☛ 陈第1541—1617明音韵学家。字季立,号一斋。福建连江人。万历时诸生。初为都督俞大猷幕僚,后出守古北口,历蓟镇游击将军。研究古音。认为“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充分论证了古今音的不同,为后世开辟研究古音的途径。著有《毛诗古音考》、《读诗拙言》、《屈宋古音义》、《寄心集》、《一斋诗集》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