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陈确集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陈确集

 原名《陈乾初先生遗集》。诗文集。四十九卷。明陈确撰。清嘉庆三年(1798年)最后编定,一九六二年重新点校、补辑。
 陈确,字非玄,号逊肤,原名道永,明之后改确,字乾初。生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卒于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浙江海宁人。因“家贫,力不能从师”,便幼从伯仲学举业。二十岁后放浪山水,姿情声律。三十岁为兄强制应试,补博士弟子,入廪生,四十岁退去儒籍,从刘宗周学,潜心力学,以求实得。黄宗羲云“其学无所依傍,无所瞻顾,凡不合于心(意)者,虽先儒已有成说,亦不肯随声附和,遂多惊俗骇世之论。”
 现本《陈确集》《首卷》有黄宗羲、陈元龙、陈敬璋等人有关陈确的评论资料,《外编》有张杨园等五人与陈确的书、文。接下按《文集》、《别集》、《诗集》排列。后附吴骞所编《陈乾初先生年谱》。
 《文集》凡十八卷,收入书札、议、论、记、说、序、传、祭文、墓志、柬帖等二百十五篇,无所不涉,从中可窥见撰者一生的主要活动、情感、思想、交往等,间亦多论及学问道理,如《与祝开美书》言:“自然固指道体言,然舍却日用,亦无处更觅道体。一言一动,无非道也。”又“‘静’之一字,养身学道无不得力。率尔轻动,伤财费心,甚不可也。”文风凿实、睿智、拔扬。《诗集》十二卷,收诗五百九十八首,题材广泛,文句直白,也多有可读。
 《别集》十七卷,收入《瞽言》四、《葬书》二、《俗误辨》、《丛桂堂家约》、《讲义》二、《大学辨》四等学术著论一百一十篇。其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这一部分。
 《瞽言》主要论性。陈确以为“一性也,推本言之曰天命,推广言之曰气情才,岂有二哉?”即人性就本质言是自然的存在,又通过气情才得以表现,然无气情才也便又无性之存在。故其反对“宋儒必欲先求本体,不知非工夫则本体何由见?”进一步,则论及善恶,同理“善恶之分,曰使然也,与性何有哉?”然其在另一方面又以孟轲“性善”为旨归,将性看成是本善,故又有“人性无不善,于扩充尽才后见之”之论。
 《葬书》主论葬事,而言涉鬼神。其中谈葬的时间速缓、葬地的择定、提倡族葬、俭葬云云。并以为天地乃自然存在,“地承天施”以孕育万物,故此,根本无所谓“龙脉”的存在。《俗误辨》等论及一系列家庭礼俗,诸如婚嫁、丧葬、祭祀、庆贺、就塾等,提出自己的主张。
 《大学辨》分辨《大学》一书非“孔、曾之言”,论证“大学之教”实是儒家异端,又进而阐明其知行观,而这些均属与朱熹思想相对立的。陈确不赞成朱熹所说《大学》是“为学的次第”,原因则是为学不能由诚意始,也不能由格致始,而是“学莫先定志”。进而,反对朱熹的“知止”论,以为“一旦豁然贯通”便知止不过是说梦。认识非一次完成,而是“道无尽,知亦无尽。”就知而言,它又是与行并进的,“学者用功,知行并进。故知无穷,行亦无穷;行无穷,知亦无穷。先后之间,如环无端,故足贵也。”就此而言,便更近于王守仁而悖于朱熹。
 陈确著作于死后一直未予刊行。清嘉庆三年,陈确族玄孙陈敬璋首次编定《陈乾初先生遗集》四十九卷,然一直未予付梓。咸丰四年(1854年)无名氏方刊行其中《葬书》二卷,附录一卷。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羊复礼于《海昌丛载》中刊入《乾初先生文钞》二卷、《诗钞》一卷。一九六二年,中华书局据上海图书馆及南京图书馆所藏《陈乾初先生》钞本校核、标点,补入《年谱》等,出版《陈确集》上下两册。

陈确集

明清之际陈确著。原名《陈乾初先生遗集》。凡47卷,内有文集18卷,别集17卷,诗集12卷。陈确殁后,其著述由其孙陈克鬯手录一遍,藏于家中。清嘉庆3年(1798年),其族玄孙陈敬璋经多方搜寻,编成《陈乾初先生遗集》,但未付梓。咸丰4年(1854年),《葬书》由无名氏初次刊行。光绪13年(1887年),羊复礼编《海昌丛载》,刊《乾初先生文抄》二卷、《诗抄》一卷。1979年,中华书局依据以上诸本点校首次刊行《陈确集》,并附黄宗羲《陈乾初先生墓志铭》和关骞《陈乾初先生年谱》。其伦理思想主要集中于《瞽言》、《大学辨》等篇目中。坚持人性不能离开人之生命的气、情、才三大要素,“情、才与气,皆性之良能”,故“养气即是养性,尽心、尽才即是尽性,非有二也”(《瞽言·气情才辨》)。由此提出“欲即是人心生意,百善皆从此生”(同上,《无欲作圣辨》),欲之追求同理之追求同样具有合理性。认为庸圣皆有人欲,“圣人岂必无人欲,要能使人欲悉化为天理”(同上,《近言集》),“真无欲者,除是死人”(同上,《与刘伯绳书》)。坚持“理寓于欲”,“人心本无天理,天理正从人欲中见,人欲恰好处,即天理也” (同上,《无欲作圣辨》)。并据以反对宋儒将“天理人欲分别太严”,指斥“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导致“身心之害百出”(同上,《近言集》)。主张“生,所欲也;义,所欲也;两欲相参,而后有舍生取义之理。富贵,所欲也;不去仁而成名,亦君子所欲也;两欲相参,而后有非道不处之理”(同上,《与刘伯绳书》)。尚性本善说,“盖人性无不善,于扩充尽才后见之也。”(同上,《性解》)认为只是由于后天的“习”,“始有善不善之分”(同上,《性习图》),“习善不移为上智”, “习恶不移为下愚” (同上书)。重视“习”在人性修养中的作用,提出“素位”的自律修养方法,称“素位是戒惧君子实下手用功处”(同上,《与刘伯绳书》)。亦重视道德教育对人性形成的影响,“非教养成就能有加于性,而非教养成就,则生民之性不全。”(同上,《性解》)力辨《大学》非圣贤书。反对《大学》“知止于至善”的观点,认为学、知、善均无止境,“夫学,何尽之有!有善之中又有善焉,至善之中又有至善焉,固非若邦畿丘隅之可以息而止之也。”(《大学辨》)强调知不能止于至善,还须见之于行,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不可分离。“学者用功,知行并进。故知无穷,行亦无穷;行无穷,知愈无穷。”(同上书)作者对封建礼教下的为贞节而殉身的行为亦进行了批判。认为“死生极平常事”(《死节论》),只是“善其死之为难”(同上书)。顺自然而生而死,如阴阳相代,“与天地同其节”,才是“真死节者”(同上书)。指斥封建礼教对死节的盲目褒扬,使得世上好名之士“赴水投环,仰药引剑,趋死如鹜”,“子殉父,妻殉夫,士殉友,罔顾是非,惟一死之为快”(同上书)。不仅“亏礼伤化”,戕害生理,惨毒不可胜言,且混淆了道德评价的标准,“人之贤不肖,生平俱在”(同上书),岂能仅凭一时一事之举?该著“多惊世骇俗之论”,故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陈确集

《陈确集》

中华书局1979年排印本。

☚ 乾初先生文钞   陈确哲学选集 ☛

《陈确集》chen que ji

A Collection of Chen Que→陈确 (Chen Que)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9: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