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陈玉成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陈玉成1837—1862太平天国后期主要将领。广西藤县人。出身贫农,父母早丧。十四岁时随叔父陈承镕参加金田起义。咸丰四年(1854年)六月,随西征军攻打武昌,率军五百缒城先登,将才初露,超升殿右三十检点,继升冬官正丞相。1855年在随州斩清将札拉芬;1856年,随秦日纲破江南大营,单舟入镇江城;1857年在桐城又大破清军,屡立战功。天京事变后,封成天豫,又正掌率,前军主将,主持军事。1858年8月,会同李秀成在安徽枞阳召开军事会议,决定联合作战,约期解天京之围。浦口战役大败德兴阿和胜保军,破江北大营,打通了天京与江北的通道。10月,奉命与李秀成等救援三河,大败湘军主力,李续宾上吊自杀,取得三河大捷,稳定了上游局势,以功封英王。1860年春,与李秀成、李世贤、杨辅清、刘官芳等会师五路共破江南大营,清统帅和春兵败自缢,悍将张国梁落水而死。同年5月,湘军包围安庆,遵天王决策,分兵合取武汉,回援安庆。次年3月,率北路军抵黄州。因南路李秀成失约,被迫回救安庆,接连失利。9月5日,安庆陷落,移军庐州,激战三月,突围至寿州,为团练首领苗沛霖诱捕解至颍州(今阜阳)胜保军营。1862年6月4日,在河南延津英勇就义。有笔录供词(即《英王陈玉成自述》),经敌人修改。 陈玉成1837—1862太平天国将领。广西滕县人。少家贫,十四岁至金田参加起义。咸丰三年(1853年)定都天京(今南京)后,任左四军正典圣粮。次年五月(6月)随西征军攻武昌,担任主攻任务,率五百人由侧面缒城而入,夺取武昌城。以后又相继在东、西战场屡立战功,升殿右十八指挥,旋升殿右三十检点,统陆军后十三军和水师前四军。后随丰俊反攻岳州失败。又调守汉阳,遭湘军围攻,弃城退守菱州,亦为湘军所败。咸丰五年(1855年)随秦日纲西上,在湖口、九江大败湘军水师,使西战场形势由劣转优,收复武汉。后赴援安徽庐州(今合肥),继又渡江援芜湖,升冬官正丞相。同治六年(1856年)援镇江战役,带兵数名乘小船冲破清军水师重围,入城联络,内外夹攻,大败敌军,破江北大营。乘胜克扬州、浦口、仪征,在江苏高资击毙江苏巡抚吉尔抗阿。五月,又参与摧毁江南大营之役。次年春,于安徽桐城击败福建提督秦定三部,克舒城、正阳关,围寿州(今寿县)。又转战鄂东、安徽,受封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军主将,和李秀成等同主军政。咸丰八年(1858年)春,攻河南固始未下,占领麻城。后返回安徽,封前军主将。不久与李秀成再破江北大营,克六合。十月(11月)攻三河镇,全歼李续宾部六千多人,夺回舒城、桐城,予敌军重创。咸丰九年(1859年)春,攻破六安,活捉安徽巡抚李孟群,以功封英王。咸丰十年(1860年)再破江南大营,连克丹阳。随即攻扬州未下,西围安徽全椒,进浙江克临安、余杭等地。咸丰十一年(1861年)为解安庆之围,进湖北抵黄州,武汉震动。但因李秀成失约和英国侵略者的干涉未能会师武汉。同年八月安庆失守,退庐州(今合肥)。同治元年(1862年)初,遣陈得才、赖文光等率军远征由豫入陕。四月从庐州突围,北往寿州为叛徒苗沛霖诱捕。坚贞不屈,五月八日(6月4日)在河南延津英勇就义。 陈玉成太平军后期重要将领,原名陈杰成。生于1837年。出身贫寒,14岁时随叔父参加了金田起义。1853年,任太平天国左四军正典圣粮。1854年,参加西征军,以功升冬官正丞相。1856年,参与攻破江北、江南大营。1857年,石达开出走,陈玉成被任命为正掌率。1858年,任前军主将,同年11月,取得三河镇大捷。1859年6月,受封为英王。1860年,率部第2次西征。1861年,驰援安庆,后退守庐州。1862年,被捕后就义。 陈玉成 陈玉成1837-1862ChenYucheng太平天国将领。广西藤县人。世代住在大黎山区, 祖孙三代均为勤劳农民。1848年至1849年间(道光二十八年至二十九年)入拜上帝会。1850年秋, 团营令下, 闻讯随会众到金田。起义时为童子兵, 年纪虽小, 但行军打仗不甘落后, 登高涉险, 威猛无畏。定都天京后, 以功受封为左四军正典圣粮,职同监军。1854年随军西征,在二克武昌城的战斗中, 担任主攻, 率精兵500缒入城内,攻克了武昌城,越四级超升殿右三十检点。1856年升冬官正丞相, 参加镇江解围之战, 乘小船冲破敌人重围,入城联络,得以实现内外夹击敌人的计划。镇江解围成功后, 又一举踏平敌人江北大营, 继又参加破江南大营之战。天京事变后, 晋封成天豫, 又正掌率、前军主将。深知在危难之际, 身负重任的严重意义, 同新提拔起来的李秀成密切配合, 协同作战。从1858年8月起,连续取得二破江北大营、三河之战和二破江南大营等全歼敌人的胜利之战。1859年6月,以功封英王。1860年4月在天京高级军事会议上,针对当时一些领导人重下游轻上游片面的战略指导思想, 提出 “救安庆”的正确主张, 但被洪仁玕、李秀成等否定。为顾全大局, 随军参加开辟江、浙地区的战斗。这就给湘军在上游的发展以可乘之机。1860年5月安庆陷入敌人重围,奉命往救。当时洪仁玕提出由陈玉成、李秀成分江北、江南两路西进,会师武汉,以解安庆之围的所谓第二次西征。他按期到达湖北黄州,但李秀成大军违约误期不到, 加之受英国驻武汉领事所骗, 未攻武汉, 返回援救安庆。从1861年4月起,竭尽全力救安庆, 洪仁玕也亲率大军来援, 与湘军展开空前的激战,终未奏效。9月5日安庆失守,同洪仁玕一起受革职处分。后退守庐州(今合肥),不思进取,又分军让部属陈得才、赖文光去河南、西北等省开辟新局面。5月,率部从庐州突围,北至寿州,为叛降的团练头子苗沛霖诱捕,送至颍州(今阜阳)胜保军营。1862年6月4日, 在河南延津慷慨就义,年仅25岁。 ☚ 天京事变 李秀成 ☛ 陈玉成1837—1862太平天国将领。广西藤县人。14岁随叔父参加金田起义。1854年随军西征。1856年参加攻破江南、江北大营。次年晋封成天豫等职。1858年9月与李秀成合军再破江北大营,旋在三河镇大败湘军。次年封英王。1861年安庆失陷后退据庐州(今合肥),还思进取。次年庐州陷落,应苗沛霖之邀北上寿州(今安徽寿县),被苗诱捕。6月在押解赴京途中于河南延津就义。参见“军事”中的“陈玉成”。 陈玉成1837—1862太平天国将领。原名丕成。广西桂平县人。14岁参加起义军。清咸丰四年(1854年)随西征军攻破武昌。升任殿右三十检点。同年反攻岳州,转战湖北黄州(今黄冈)、蕲州等地。扭转了西战场形势。后在随州(今随县)斩清将扎拉芬。在应山大败清将孔广顺。再回师救庐州、芜湖。1856年驰援镇江,攻破清军江北大营。1858年在三河歼湘军李续宾部。1859年封英王,率军收复浦口。1862年被叛徒诱骗,被捕后英勇就义。 陈玉成1837~1862太平天国将领。广西藤县人。曾任冬官正丞相、前军主将等职,以功封英王。同治元年(1862年)慷慨就义。 陈玉成 陈玉成1837—1862太平天国将领。原名丕成,广西藤县人。14岁随叔父陈承镕参加金田起义。1854年随西征军攻武昌,率先锋队突入城中,以功升殿右三十检点。1855年随秦日纲再取武昌,克随州、应山。后转战安徽庐州 (今合肥)、芜湖等地,升冬官正丞相。1856年春,又随秦日纲解镇江之围,击破江北大营。后参加攻打江南大营,在丹阳负伤。杨韦事变后,与李秀成共主军事。次年封成天豫,任正掌率、前军主将。1858年9月,率部再破江北大营。11月,与李秀成等率主力与湘军精锐决战于安徽三河镇,取得全歼李续宾部官兵6000多人的重大胜利。1859年3月攻庐州,在官亭击灭安徽巡抚李孟群部,以功晋封英王。1860年夏,与李秀成、杨辅清等联合彻底摧毁江南大营后,随即驰援安庆,深入湘军后方,震动武汉。4月,从湖北回军,全力救援安庆,接连失利。9月,安庆陷落,退守庐州。1862年庐州又失,退地寿州,为叛将苗沛霖诱捕。6月,在河南延津英勇就义。 ☚ 石达开 李秀成 ☛ 陈玉成1837—1862太平天国将领。广西藤县人。幼丧父母,为人做雇工。十四岁随叔父陈承鎔参加金田起义。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随韦俊西征,攻占湖北云梦、应城后,一举攻破武昌,升殿右三十检点。次年随秦日纲、韦俊再取武昌,在随州斩清西安将军扎拉芬,在应山大败清提督孔广顺等, 旋又在庐州(今合肥)、芜湖作战,均获大胜,因功擢冬官正丞相。1856年随秦日纲援镇江,大败清军,攻破江北大营,至丹阳负伤。次年在桐城大败清军,与捻军会师,封成天豫,任又正掌率、前军主将,与李秀成等主持军事。1858年9月,与李秀成部在浦口攻破江北大营。后又在庐州三河全歼湘军精锐李续宾部。1859年3月,率军收复江北大营,活捉安徽巡抚李孟群,因功封英王。翌年5月,与李秀成、李世贤、杨辅清、刘官芳等五路会师,攻破清军江南大营。1861年西征至湖北黄州(今黄冈),因李秀成失约,未能会攻武昌,被迫回救安庆,屡遭失败。1862年庐州失守,率军北上,被叛徒苗沛霖所骗, 转至寿州(今安徽寿县),被执送清营。6月4日在河南延津慷慨就义。 陈玉成1837—1862清代太平天国将领。原名丕成。广西藤县人。贫农出身。十四岁随叔父陈承镕参加金田起义。建都天京时,任左四军正典圣粮,职同监军。清咸丰四年(1854)随韦俊西征。五月底率五百精锐破武昌,超升殿右三十检点。次年随秦日纲、韦俊再克武昌,后屡败清军。六年春升冬官正丞相,随秦日纲解镇江之围,后又参加破江南大营之役。七年封为成天豫、又正掌率。八年封前军主将。十月在三河战役中全歼湘军主力李续宾部。九年封英王。成为太平天国后期杰出的军事领导人之一。十年与李秀成、李世贤等共破江南大营。十一年为解安庆之围西征至湖北黄州(今黄冈),因英国领事干涉和李秀成贻误战机,会攻武昌计划失败。遂回援安庆。安庆失陷,退守庐州,后遭叛徒苗沛霖暗算,率军至寿州(今寿县)被俘。同治元年(1862)五月八日在河南延津就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