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利普西过度需求模型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利普西过度需求模型 R.G·利普西对菲利普斯曲线进行理论论证的经济模型。认为菲利普斯当初提出时,仅代表了一种经验关系,缺乏严格的理论证明,利普西的过度需求模型,为这种关系作出了最有影响的理论解释。 利普西首先考察了一个微观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率的变动,接著把微观劳动力市场加以总合而推导出货币工资和失业之间的宏观经济关系。在他的模型中,微观劳动力市场的特征是:劳动力的流动性在市场内部比在各市场之间要大;劳动的供给和需求曲线被画成货币工资的函数(而不是实际工资的函数),其暗含的假设是其他部门的价格和工资即定不变。如图16-38所示。劳动力需求ND和劳动力供给是货币工资率的线性函数,A(W0,N0)点为ND与NS的均衡点,且当ND=NS时,货币工资的变化率被假定为零。模型中劳动力需求与供给是指在任一货币工资率W下计划的劳动需求和计划的劳动供给。 劳动力供给NS由己受雇劳动力N和未受雇劳动力U组成,则有: NS=N+U (1) 劳动力需求ND由己受雇劳动力N和职位空缺V组成,则有: ND=N+V (2) 劳动力过度需求X等于职位空缺数和失业人数的差(公式(3));从劳动力供给方看,过度需求X/NS=x是职位空缺率V和失业率U差之(公式(4)): X=ND-NS=V-U (3) 图16-40所示为利普西的X-U函数。超额需求的增加会使失业率U下降,超额供给的增加会使失业率上升。Uf是既定的摩擦失业水准。既使出现高超额需求率失业率U也不会是零,结合ee曲线,Ut左侧的曲线渐近地接近纵轴。 当将工资调整函数和X-U函数结合在一起时,单个劳动力市场的菲利普斯曲线就产生了。如果工资调整函数中dw/w和(ND-NS)/NS之间的正向关系已知,那么用dw/w代替图16-40的超额需求,就能得到单个劳动力市场的菲利普斯曲线,见图16-41。整个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菲利普斯曲线可以由单个函数加总获得。失业和职位空缺在单个劳动力市场间的分布,决定著宏观菲利普斯曲线的位置,分布的不均等程度越大,曲线向右方移动越大。这一论点的内在含义是:通过降低失业的离散程度是可能在不提高通货膨胀的前提下减少总失业,地区性政策、行业干预政策和鼓励各劳动力市场工人流动的各项政策可以在这找到理论支持。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