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评诸葛亮诸葛亮其人,聪明才智,任法秉公,办事细致,兢兢业业。他是刘备的好助手,蜀汉的大总管。可谓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但不是伟大人物,因他对历史并无特出的贡献。然在历史传说中,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几乎集中了人间智慧于一体,树起了高大的形象,甚至有点神化了。当后人一提起诸葛亮之名,立时就觉得天空闪烁着一颗光辉的智慧星。 陈寿《三国志》评诸葛亮,称许他治民有方,为官有法,心平秉公,赏罚分明,办事精练,循名责实,百姓畏而爱之,断言他“识治之良才,管(仲)、萧(何)之亚匹矣。”这是平实之论,不贬抑,也不夸饰,较为准确。陈寿、诸葛亮两人,生死相接(亮死于公元234年,寿生于233年),对于诸葛亮的为人为政,陈寿没有目睹,但必有许多的耳闻,且有很多直接资料可以阅查,故据实录精神记事评人,还是可信的。后来日长时久了,传闻如滚雪球一样大大地丰满膨胀了。甚至如吹气球一样大而轻得飘飘然上天了。对善者集善于一堂,对恶者葬恶于一坑,对智者集智慧于一体,这对于好读古书的三家村夫子,好演义的闯北走南的说书人,好听故事的平民百姓,都是乐于此道的。但对史学家来说,就当谨慎从事,就要讲求实录求是精神,和言之有据了。故当三国故事正于民间传播及夸张伊始,北宋的司马光却据《三国志》记事,引陈寿之言发论。这就是史学家的态度嘛!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评》末尾,尚有“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数语,司马光略去而未取,想是不同意这个评语,或者不想提及这个问题。诸葛亮兴师北伐,明知其难而为之,《出师表》已透露了消息,只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精神是可嘉的,客观上也有不得不为之的因素,但劳师耗财而不得成功,总是一件憾事;然就此而疑诸葛亮不长于应变将略,是否准确?陈寿只是提出问题,未斩钉截铁地断定。司马光略去之,也可能是持谨慎态度,不愿发没有把握的评论。这就告示人们,评价历史人物,应当持慎重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