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陈子昂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陈子昂661—702

唐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少任侠,十七、八岁以后才立志读书。睿宗文明元年(684年)中进士。因上书言事被武后赏识,授麟台正字。曾多次上书论政,内中《谏政理书》,希望人主重视农业,省刑罚,除天下贪吏,惜人力、物力,务养不务杀,不随意征伐。曾两次随军至西北、东北边境,官至右拾遗。后因父老解官归养,县令段简贪暴,受武三思指使,将他捕入狱中致死。他是初唐著名诗人。在诗歌理论上主张革新,反对齐、梁以来的浮靡之风,力主恢复汉魏风骨。《感遇诗》三十八章为其代表作,指斥时政,风格苍凉激越,开唐代诗歌先河,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有《陈拾遗集》。

陈子昂/座右铭

☚ 口箴   陈子昂 ☛

陈子昂

陈子昂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年十八,犹未知书,任侠尚气,后折节读书。唐文明元年(684)中进士。武后奇其才,擢麟台正字。后擢右拾遗,出为武攸宜参谋。攸宜不用其言,子昂解官归乡。县令段简贪暴,闻其富,捕入狱,死于狱中。子昂轻财好施,善诗文,是唐代诗风改革的先驱者。有《陈拾遗集》。

☚ 陈子昂   座右铭 ☛
陈子昂

陈子昂661—702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任侠使气,十八岁始折节读书。举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得武后赞赏,拜麟台正字。长寿二年擢右拾遗。万岁通天元年从武攸宜北讨契丹,请分兵为前驱,进言再三,为武攸宜所恶。后解职还乡,为县令段简所诬,下狱死。主张诗文革新,标举汉魏风骨,反对“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柔靡诗风。其《感遇》三十八首指斥时弊,略无规隐,形象鲜明,内容充实,现实性很强;《蓟丘览古》与《登幽州台歌》抒写不得志的压抑心情,忧愤深广,均为其代表作。散文亦质朴有力。其创作主张和创作实践都为开一代诗风作出了重大贡献,深为后人推重。有《陈伯玉集》。

☚ 张鷟   上官婉儿 ☛
陈子昂

陈子昂

陈子昂 (661-702) 字伯玉,梓州射洪 (今属四川)人。举光宅进士。以上书论,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曾随武攸宜击契丹。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死。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集中间有谈禅之作。有 《陈伯玉集》。

☚ 宿清远峡山寺   酬晖上人秋夜独坐山亭有赠 ☛
陈子昂

陈子昂661—702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少时任侠使气,十八岁始发愤读书,唐睿宗文明元年(684)登进士第,献书武后,召见金华殿,授麟台正字。武后垂拱二年(686),随乔知之北征同罗、仆固,至张掖而返。补右卫胄曹参军。因母丧解官归里。服阕,擢右拾遗。谏言时弊,被拘陷入狱,经年免罪复官。武周万岁通天元年(696)随建安王武攸宜东征契丹,参谋军事。因谏议不合,徙为军曹。军还仍官拾遗。武周圣历元年(698)以父老解职归侍。后为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或以为段简陷害子昂,乃武三思授意(见沈亚之《上九江郑使君书》)。陈子昂被称为初唐诗歌革新之先驱,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其《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反对“彩丽竞繁,而寄兴都绝”之齐、梁诗风,主张复兴汉、魏风骨,提倡风雅兴寄。所作《感遇》三十八首,摆脱了齐、梁诗风,为其文学理论的实践。胡应麟云:“子昂《感遇》,尽削浮靡,一振古雅,唐初自是杰出。盖魏晋之后,惟此尚有步兵馀韵。”(《诗薮》)《登幽州台歌》感叹怀才不遇,慷慨苍凉,可称绝唱。《蓟州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托古兴怀,直抒胸臆。对于纠正唐初梁、陈遗习,下启盛唐诗风,厥功甚伟。明高棅评云:“继往开来,中流砥柱,上遏贞观之微波,下决开元之正派。”(《唐诗品汇》)胡应麟亦云:“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高適、岑参、王昌龄、李颀、孟雲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气骨者也。”(《诗薮》)对子昂诗论及创作,历代也有异说。唐皎然《诗议》谓其“复多而变少”,《吟谱》谓其“以理胜情,以气胜辞”,亦当属实。子昂卒后,友人卢藏用集其遗文,编为十卷,久佚。明人有辑本,亦十卷,今有中华书局排印本,补辑诗文十馀篇。目前最为完备。另有彭庆生《陈子昂诗注》。事见卢藏用《陈氏别传》、赵儋《故右拾遗陈公旌德碑》,《旧唐书》卷一九○中、《新唐书》卷一○七有传。近人罗庸撰有《陈子昂年谱》。

☚ 东方虬   武平一 ☛

陈子昂661—702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唐代诗人。二十一岁入长安,初试落第。二十四岁中进士,为武则天所赏识,擢为麟台正字。垂拱二年从乔知之北征,归朝后转右卫胄曹参军,迁右拾遗。万岁通天元年第二次从军,任建安王武攸宜参谋,东征契丹。遭武攸宜排挤打击,于圣历元年辞官归隐。被武三思指使县令诬陷入狱,迫害而死。著有《陈拾遗集》十卷。《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卷。
索引:陈子昂,伯玉,射洪,拾遗。

陈子昂

陈子昂661—702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武则天时官麟台正字,转右拾遗。后辞官归乡,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忧愤而死。其诗论见于《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
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激烈地抨击了齐梁以来的形式主义诗风,认为“齐梁间诗,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慨叹“汉魏风骨,晋宋莫传”,要求恢复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优良传统,明确提出诗歌革新的主张,标榜“汉魏风骨”、“正始之音”为有“兴寄”的典型,倡导“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清新刚健的诗风。这种以复古为革新的诗歌理论,不仅正确地总结了建安以来诗歌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更重要地是为盛唐诗歌高潮的到来打下了理论基础,提供了诗歌创作成功与失败的借鉴,为盛唐诗歌发展开辟了正确的道路。

☚ 颜之推   李白 ☛

陈子昂

道丧五百岁而得陈君。君讳子昂,字伯玉,蜀人也。崛起江汉,虎视函夏,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非夫岷、峨之精,巫、庐之灵,则何以生此! 故其谏诤之辞,则为政之光也; 昭夷之碣,则议论之当也; 国殇之文,则《大雅》之怨也; 徐君之议,则刑礼之中也。至于感激顿挫、微显阐幽,庶几见变化之朕,以接乎天人之际者,则 《感遇》之篇存焉。观其逸足骎骎,方将抟扶摇而凌太清,猎遗风而薄嵩、岱。吾见其进,未见其止。惜乎! 湮厄当世,道不偶时,委骨巴山,年志俱夭,故其文未极也。(卢藏用 《左拾遗陈子昂文集序》)

天后朝,广汉陈子昂独泝溃波,以趣清源。自兹作者,稍稍而出。(《文苑英华》卷七○二李舟《独孤常州集序》)

汉魏以还,雅道微缺; 梁陈斯降,宫体聿兴。既驰骋于末流,遂受嗤于后学。是以沈隐侯之论谢康乐也,乃云:“灵均以来,此未及睹。”卢黄门之序陈拾遗也,而云:“道丧五百岁而得陈君。”若激昂颓波,虽无害于过正; 榷其中论,不亦伤于厚诬! 何则? 雅郑在人,理乱由俗。桑间濮上,胡为乎绵古之时? 正始皇风,奚独乎凡今之代? 盖不然矣。(颜真卿《尚书刑部侍郎赠尚书右仆射孙逖文公集序》)

卢黄门云:“道丧五百年而有陈君。”予因请论之曰:“司马子长自序,云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五百岁而有司马公,迩来年代既遥,作者无限。若论笔语,则东汉有班、张、崔、蔡; 若但论诗,则魏有曹、刘、三傅,晋有潘岳、陆机、阮籍、卢谌,宋有谢康乐、陶渊明、鲍明远,齐有谢吏部,梁有柳文畅、吴叔庠。作者纷坛,继在青史,如何五百之数,独归于陈君乎? 藏用欲为子昂张一尺之罗,盖弥天之宇,上掩曹、刘,下遗康、谢,安可得耶? 又子昂 《感遇》三十首,出自阮公《咏怀》。《咏怀》之作,难以为俦。子昂诗曰:“荒哉穆天子,好与白云期。宫女多怨旷,层城闭蛾眉。”曷若阮公“三楚多秀士,朝云进荒淫。朱华振芬芳,高蔡相追寻。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此序或未湮沦,千载之下,当有识者,得无抚掌乎? (皎然 《诗式》 卷三 《论卢藏用 《陈子昂集序》)

作者须知复变之道: 反古曰复,不滞曰变。若唯复不变,则陷于相似之格,其状如驽骥同厩,非造父不能辨。能知复变之手,亦诗人之造父也。……如陈子昂复多而变少,沈、宋复少而变多。今代作者,不能尽举。(同上书卷五《复古通变体》)

文有二道,辞令褒贬,本乎著述者也; 导扬讽谕,本乎比兴者也。……兹二者,考其旨义,乖离不合。故秉笔之士,恒偏胜独得,而罕有兼者焉。厥有能而专美,命之曰艺成。虽古文雅之盛世,不能并肩而生。唐兴以来,称是选而不怍者,梓潼陈拾遗。其后燕文贞以著述之余,攻比兴而莫能极; 张曲江以比兴之隙,穷著述而不克备。(柳宗元《杨评事文集后序》)

高宗朝,射洪拾遗陈公,作诗出继“二雅”,驰骤建安。削苦涩僻碎,略淫靡浅切,破艳冶之坚阵,擒雕巧之酋师(帅)。皆摧撞 (幢) 折角,崩溃解散,扫荡词场,廓清文祲。然后有戴容州、刘随州、王江宁率其徒,扬鞭按辔,相与呵乐,来朝于正道矣。(《文苑英华》卷七一四顾云 《唐风集序》)

有唐三百年,用文治天下。陈子昂起于庸蜀,始振风雅。由是沈、宋嗣兴,李、杜杰出。六义四始,一变至道。(姚铉 《唐文粹自序》)

唐兴,文章承徐、庾诗风,天下祖尚,子昂始变雅正。初为《感遇诗》三十八章,王适曰:“是必为海内文宗。”乃请交。子昂所论著,当世以为法。(《新唐书》本传)

余读陈子昂《感遇诗》,爱其词旨幽邃,音节豪宕,非当世词人所及。如丹砂空青,金膏水碧,虽近乏世用,而实物外难得,自然之奇宝。……然亦恨其不精于理,而自托于仙佛之间以为高也。(朱熹 《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四 《斋居感兴二十首序》)

(子昂) 诗文在唐初,实是首起八代之衰者。(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卷六)

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朝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太白、韦、柳继出,皆自子昂发之。如“世人拘目见,酣酒笑丹经。昆仑有瑶树,安得采其英?”如“林居病时久,水木澹孤清。闲卧观物化,悠悠念群生。青春始萌达,朱火已满盈。徂落方自此,感叹何时平!”如“务光让天下,商贾竞刀锥。已矣行采芝,万世同一时。”如“吾爱鬼谷子,青溪无垢氛。囊括经世道,遗身在白云。舒可弥宇宙,卷之不盈分。岂徒山木寿,空与麋鹿群!”如“临歧泣世道,天命良悠悠。昔日殷王子,玉马遂朝周。宝鼎沦伊毂,瑶台成古邱。西山伤遗老,东陵有故侯。”皆蝉蜕翰墨畦迳,读之使人有眼空四海、神游八极之兴。(刘克庄 《后村诗话》)

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元好问 《论诗绝句三十首》)

陈拾遗诗语高妙,绝出齐梁,诚如先儒之论。至其他文,则不脱偶俪卑弱之体,未见其有以异于王、杨、沈、宋也。(马端临 《文献通考》 卷二三一)

陈拾遗子昂,唐之诗祖也。不但《感遇》诗三十八首为古体之祖,其律诗亦近体之祖也。(方回 《瀛奎律髓》 卷一)

律诗自徐陵、 庾信以来,亹亹尚工, 然犹时拗平仄。 唐太宗诗,多见《初学记》 中,渐成近体,亦未脱陈隋间气习。至沈佺期、宋之问,而律诗整整矣。陈子昂 《感遇》古诗三十八首,极为朱文公所称。天下皆知其能为古诗,一扫南、北绮靡,殊不知律诗极精。此一篇 (按指《白帝怀古》) 置之老杜集中,亦恐难别,乃唐人律诗之祖。如沈,如宋,如老杜之大父审言,并子昂四家观之可也,盖皆未有老杜以前律诗。(同上书卷三)

唐初,陈子昂辈乘一时元气之会,卓然起而振之,开元、大历之音由是丕变。(范椁 《翰林杨仲弘诗集序》)

陈子昂初变齐梁之弊,以理胜情,以气胜辞; 祖 《十九首》、郭景纯、陶渊明,故立意玄而造语精圆。(周履靖《骚坛秘语》)

则天时,蜀之射洪人陈公子昂字伯玉者,一旦崛起西南,以高明之见,首唱平淡清雅之音,袭《骚》、《雅》之风,力排雕镂凡近之气。其学博,其才高,其音节冲和,其辞旨幽远,超轶前古,尽扫六朝弊习。譬犹砥柱矻立于万顷颓波之中,阳气勃起于重泉积阴之下,旧习为之一变,万汇为之改观。故李太白、韦苏州、柳柳州相继而起,皆踵伯玉之高风,俾后世称仰叹慕之不暇,可谓诗人之雄矣! 其文虽有六朝唐初气味,然其奏疏数章,亦有用世之志。(张颐 《陈伯玉文集序》)

唐初律体声华并隆,音节兼美,属梁陈之艳藻,铲末路之靡薄,可谓盛矣,而古诗之流,尚阻蹊径。拾遗洗濯浮华,斫新雕朴,《感遇》诸作,挺然自树,虽颇峭迳,而兴寄远矣。自余七言诸体,乃非所长,《春台》之作,纯用楚声,此意寥寥,几乎尺有所短,竟使沈、宋扬波,宗称百代,慷慨瑰奇之气,尚诡于风人之度耶! (徐献忠《唐诗品》)

李仲清曰:“陈伯玉诗高出六朝,惟渊明乃其伉俪者,当与两汉文字同观。(谢榛 《四溟诗话》 卷二)

孔文谷曰:“陈子昂之古风,尚矣! 其含光飞文,怀幽吐奇,廊庙而有江山之致,烟霞而兼黼黻之裁。(同上书卷四)

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陈子昂以其古诗为古诗,弗取也。(李攀龙 《唐诗选序》)

陈正字陶洗六朝铅华都尽,托寄大阮,微加断裁,而天韵不及。律体时时入古,亦是矫枉之过。(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四)

子昂名为复古一振,乃振于调格,非振于文理也。(《明文海》卷二六九孙慎行《选诗序》)

唐至陈子昂,始觉诗中有一世界,无论一洗偏安之陋,并开创草昧之意亦无之矣。以至沈、宋、燕公、曲江诸家,所至不同,皆有一片广大清明气象,真正风雅。(钟惺《唐诗归》卷二)

子昂 《感遇》,自为澹古窅眇之音,意多言外,旨无专属,不当逐句求之。(同上)

《感遇》数诗,其韵度虽与阮籍《咏怀》稍相近,身分铢两实远过之。俗人眼耳贱近贵远,不信也。(同上)

陈正字律中有古,却深重; 李太白以古为律,却轻浅。身分气运所关,不可不知。(同上)

《感遇》诗,正字气运蕴含,曲江精神秀出,正字深奇,曲江淹密,各有至处,皆出前人之上。盖五言古,诗之本原,唐人先用全力付之,而诸体从此分焉。彼谓“唐无五言古诗而有其古诗”,本之则无,不知更以何者而看唐人诸体也。(同上书卷五)

子昂《感遇》诸诗,有似丹书者,有似《易》注者,有似咏史者,有似读《山海经》者,奇奥变化,莫可端倪,真又是一天地矣。(谭元春《唐诗归》卷二)

李于鳞言:“唐无古诗,陈拾遗以其古诗为古诗,弗古也。”然接六朝绮靡,归之驯雅,功故大矣。(李维桢 《大泌山房集》卷一三三 《跋陈拾遗诗》)

子昂 《感遇》,尽削浮靡,一振古雅,唐初自是杰出。盖魏晋之后,惟此尚有步兵余韵,虽不得与宋齐诸子并论,然不可概以唐人,近世故加贬抑,似非笃论。第自三十八章外,余自是陈隋格调,与《感遇》如出二手。(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二)

子昂“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等句,平淡简远,王、孟二家之祖。(同上书卷四)

正字《感遇》诸篇,以秀韵传其藻采,直追阮籍,是千载埙箎之奏,不可以乏风骨少之。(周敬《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唐人推重子昂,自卢黄门后,不一而足。如杜子美则云:“有才继骚雅”、“名与日月悬”。韩退之则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独颜真卿有异论,僧皎然采而著之《诗式》。近代李于麟,加贬尤剧。余谓诸贤轩轾,各有深意。子昂自以复古反正,于有唐一代,诗,功为大耳。正如夥涉为王,殿屋非必沉沉,但大泽一呼,为群雄驱先,自不得不取冠汉史。王弇州云:“陈正字淘洗六朝铅华都尽,托寄大阮,微加断裁,第天韵不及。”胡元瑞云:“子昂削浮靡而振古雅,虽不能远追魏晋,然在唐初,自是杰出。”斯两言良为折衷矣。(胡震亨 《唐音癸签》卷五)

子昂 《感遇》虽仅复古,然终是唐人古诗,非汉魏古诗也。且其诗尚杂用律句,平韵者犹忌上尾,至如《鸳鸯篇》、《修竹篇》等,亦皆古律混淆,自是六朝余弊,正犹叔孙通之兴礼乐耳。(许学夷 《诗源辩体》卷一三)

子昂五言近体,律虽未成,而语甚雄伟。武德以还,绮靡之习,一洗顿尽。(同上)

( 《送客》诗) 大概与吴均、柳恽相为出入,唐人五言佳境,力尽此矣。正字意不自禁,乃别为褊急率滞之词,若将度越然者,而五言遂自是而亡。历下谓:“子昂以其古诗为古诗,非古也。”若非古,而犹然为诗,亦何妨风以世移? 正字《感遇诗》,似诵、似说、似狱词、似讲义,乃不复似诗,何有于古? 故曰五言古自是而亡。然千百什一,则前有供奉,后有苏州,固不为衰音乱节所移,又不得以正字而概言唐无五言古诗也。(王夫之 《唐诗评选》 卷二)

正字古诗,亢爽一任血气之勇,如戟手语,使移此手笔作彼体,则去古人不远,何至破裂风雅! (同上书卷三)

《大雅》中理语造极精微,除是周公道得,汉以下无人能嗣其响。陈正字、张曲江始倡《感遇》之作,虽所诣不深,而本地风光,骀宕人性情,以引名教之乐者,风雅源流,于斯不昧矣。(王夫之《姜斋诗话》)

陈伯玉律体,清雄为骨,绵秀为姿,设色妍丽,寓意苍远。由初入盛,此公变之。沈、宋堂皇,悉皆祖构于此。(毛先舒 《诗辩坻》)

钟 (惺) 谓子昂 《感遇》过嗣宗《咏怀》,其识甚浅。阮逐兴生,陈依义立; 阮浅而远,陈深而近; 阮无起止,陈有结构; 阮简尽,陈密至。见过阮处,皆不及阮处也。(同上)

作诗有一题数首,而起结雷同,最是大病。如陈正字《感遇》诸篇,起句云:“吾观龙变化”,又云“吾观昆仑化”,又云“深居观元化”,又云“幽居观大运”是也。且其病不止于此,凡感遇咏怀,须直说胸臆,巧思夸语,无所用之。正字篇中屡用“仲尼”、“老聃”、“西方”、“金仙”、“日月”、“昆仑”等语者,非本色也。……大抵正字别有佳处,不专在 《感遇》数诗。(贺贻孙 《诗筏》)

朱子称《感遇》诗词旨幽邃,音节豪宕,恨其不精于理,自托仙佛之间以自高”。此真眼中金屑之见。况“云构山林尽,瑶图珠翠烦。鬼功尚未可,人力安能存”,正指尔时天堂大象诸事,方有讽谕,乃以为讥耶! (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

子昂胸中被古诗膏液熏蒸十分透彻,才下笔时,便有一段元气,浑浩驱遣,奔赴而来。其转换吞吐,有掩映无尽之致,使人寻味不置,愈入愈深,非上口便晓者比。但是他见得理浅,到感慨极深处,不过逃世远去,学佛学仙耳, 此便是没奈何计较。 (张谦宜 《斋诗谈》 卷四)

《感遇》诗,正字古奥,曲江蕴藉,本原同出嗣宗,而精神面目各别,所以千古。(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一)

(子昂) 追建安之风骨,变齐梁之绮靡,寄兴无端,别有天地。昌黎 《荐士》诗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良然。(同上)

射洪风骨矫拔,而才韵犹有未充,讽诵之次,风调似未极跌荡洋溢之致。(姚范《援鹑堂笔记》卷四○)

唐初群雅竞奏,然尚沿六代余波,独至陈伯玉峍兀英奇,风骨峻上。盖其诣力,毕见于《与东方左史》一书。(翁方纲 《石洲诗话》 卷一)

子昂、太白皆疾梁、陈之艳薄,而思复古道者。然子昂以精深复古,太白以豪放复古,必如此乃能复古耳。若其揣摩于形迹以求合,奚足言复古乎? (同上)

陈伯玉 《感遇》诸诗,实本阮步兵《咏怀》之什。顾阮公诗如玉温醴醇,意味深厚,探之无穷。拾遗诗横绝颓波,力亦足以激发,而气未和顺,未可同日语也。(厉志 《白华山人诗说》卷二)

公干诗,气特苍郁,貌似学子建,而实出老瞒,故灵运极称之。陈、张《感遇》 诸作,用单笔而运以理境,乃学嗣宗《咏怀》。所不及者,于开合处见之; 其极劲作者,似公干《泛东流水》三诗耳。(王闿运 《湘绮楼论唐诗》)

骨格清凝,苍苍入汉,源出《小雅》,故有怨诽之音。《感遇》诸篇,璆然冠代,称物既芳,寄托遥远,固当仰驾阮公,俯陵左相。《幽州》 豪唱,述为名言,如河梁赠答,语似常谈,而脱口天成,适如人意。海内文宗,非虚誉也。(宋育仁 《三唐诗品》)


《陈子昂》全文和鉴赏 - 古代微型小说 - 可可诗词网

陈子昂

 

·尤袤·


 子昂初入京,不为人知。有卖胡琴者,价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子昂突出,顾左右以千缗市之。众惊问,答曰:“余善此乐。”皆曰:“可得闻乎?”曰:“明日可集宜阳里。”如期偕往,则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食毕,捧琴语曰:“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驰走京毂,碌碌尘土,不为人知。此乐贱工之役,岂宜留心?”举而碎之,以其文轴遍赠会者。一日之内,声华溢都。时武攸宜为建安王,辟为书记。
 

〔选自《全唐诗话》〕

●●
 陈子昂是唐朝武后时人,出身豪富世家。少年时遍览经史百家,任气使侠。24岁中进士,官麟台正字,迁右拾遗。直言敢谏,切中时弊,而意见少被采纳。因不阿权贵,受到排斥打击,38岁辞官还乡,后被权贵武三思指使县令诬害而死。陈子昂还是初唐著名诗人,诗歌革新家。其名作《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感慨宇宙无穷、人生短促,悲叹知音不遇、壮志难酬,情调凄郁深沉,苍凉悲壮,成为千古绝唱,传诵人口。这则故事记述的则是青年时期的陈子昂初次入京会试时的一件轶事,读来可以窥到他倜傥豪侠、颇具奇智的一个性格侧面。
 全文不足二百字,情节却一波三折,极尽跌宕之致。讲的是陈子昂初入长安应试,不为人知。这时有卖胡琴者,索价百万。如此高价,引起人们惊奇,京都豪贵们“传视”,却又“不辨”;在无人肯买的情况下,陈子昂“突出,顾左右以千缗市之。”(千缗:缗为串钱的绳子,一千文钱串在一起为一缗,千缗即为百万钱)引起众人惊问,回答很简单:“余善此乐。”将人们对琴与价的注意,轻轻一转,移到琴技之上。又引动人们产生“可得闻乎”的好奇心,回答:“明日可集宜阳里。”文势如波澜,至此由高峰而下,又酝酿着下一次波峰的涌起。次日,大家“如期偕往”,看到的是“酒肴毕具,置胡琴于前。”场面豪华,显出主人气派阔绰,信守诺言。食毕,主人捧琴,众人以为可以一聆妙音了,却不料主人说出一番话来,宣称自己由蜀诣京,“碌碌尘土”,“有文百轴不为人知,(唐人习以诗文制作成卷轴,如今裱画为轴一般)此乐贱工之役,岂宜留心?”言毕举琴碎之。如惊涛击崖,引起轰响,在众宾客惊愕之际,陈子昂以其文轴遍赠会者。其诗作又似一股清新的春风,风骨刚健,兴寄真挚,引起新的轰动,遂致“一日之内,声华溢都。”故事以武攸宜将其聘为书记作为尾声,记为第二次波澜平息下去后的反响。
 唐承隋制,以科举取士。每岁会考,全国举子集于京师,亦是一时之盛况。“麻衣如雪,布于九衢”,形象地描绘了应试举子布满长安街巷里坊的情景。在如许芸芸之众中,怎样脱颖而出,成为每一个应试者萦绕心头的头等大事。所以举子们入京以后,纷纷活动,投献诗文,拜谒京都的名公贵人,求得他们的揄扬和推荐,以影响主司的视听。陈子昂是初次来京,不为人知,但他却能抓住卖胡琴者索价甚高,京都豪贵们传视不决的契机,掷钱百万,吸引住人们的注意,一步步引导,最后反客为主,赢得豪贵们的震惊、敬重,使他们自愿揄扬传播,取得“一日之内,声华溢都”的宣传效果。
 这一段,非常生动地展示了陈子昂是怎样抓住人们心理,将众人的注意由琴转到琴技、聚集豪宾,摆下盛宴,为其诗文大作广告而布下会场的经过。虽仅两句对话,数语描叙,陈子昂的不动声色,欲擒故纵,巧谋善设,练达老成的心态已经足以被读者领会,反映了他机敏胜算,倜傥超群,颇具奇智的个性。
 写作手法上,文势跌宕起伏,意境新颖,引人入胜。作者善于渲染气氛,运用对比,烘托描述对象。例如通过豪贵们“传视”、“不辨”,然后写“子昂突出,顾左右以千缗市之”,两相对照,赫然突出陈子昂家室豪富,出手爽快,与豪贵们犹豫不决的情态构成鲜明对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又如开始极写胡琴昂贵,众豪贵传视而不敢遽买,子昂购之而设盛宴陈前;而后再以诗文凌之于上,引起轰动,“声华溢都”,起到强化突出的作用。另外,小说剪裁得当,详略分明,用语精炼,表现力强,情节完整、具有传奇色彩。

陈子昂661—702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家富豪,少任侠。能刻苦攻读,博览经史百家,二十四岁中进士。其才华为武后赏识,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后任建安王武攸宜记室,主撰军中一切文书。三十八岁时,因在朝廷始终不得志,便以父老为名,解职回乡。后在武三思主使下,为县令段简构陷入狱,忧忿而死,年四十三。
陈子昂是初唐文坛上在文学理论和创作实践两方面开一代风气的著名作家。他反对齐梁“逶迤颓靡”的形式主义诗风,标举“汉魏风骨”,强调“风雅兴寄”。在他的一百二十七首诗歌中,《感遇》诗三十八首、《蓟丘览古》七首和《登幽州台歌》等,指责时弊,抒写悲愤,风格高昂清峻,历代为人们所传颂。韩愈盛赞“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调张籍》)。《修竹篇序》是他的文学主张和革新诗界的宣言书。他的文学主张和诗歌创作实践,对唐诗发展影响极大。有《陈伯玉文集》。


陈子昂

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者。《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是其诗歌革新的理论纲领,深刻批判了齐梁以来“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浮靡诗风,高倡“汉魏风骨”、“正始之音”,强调恢复和发扬风雅和建安诗歌的优良传统。他以复古为号召,大力倡导和推行诗歌革新,明确地为当时诗歌创作提出两个标准:
一是有兴寄,即用比兴手法表现丰富的社会内容;一是有风骨,即具有明朗刚健的风格。这两个标准为唐诗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和道路,正式揭开了唐诗革新运动的序幕。
陈子昂的诗论对唐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为盛唐诗歌高潮的到来奠定了理论基础。其后杜甫、白居易重视风雅比兴,李白、殷璠提倡风骨,实际上都可以看作是陈子昂诗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元好问的《论诗绝句》曾评陈子昂诗云“论功若准平吴例,合著黄金铸子昂。”同样也适用于对其诗论的评价。

陈子昂

陈子昂661—702

唐代诗人。新、旧《唐书》有传。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幼任侠使气,好游猎赌博。后折节读书,几年时间,经史百家,无不遍览,尤擅长作文。开耀元年(681)至京师,游太学,遍访名人,以才华出众为人瞩目,翌年应试落第还乡。睿宗文明元年(684)中进士,以上《谏灵驾入京书》,武后奇其才,授麟台正字,不久,升右卫胄曹参军。垂拱二年(686)随左补阙乔知之北征徽州都督仆固始,至西北边塞。天授元年(690)武后称帝,陈子昂作《大周受命颂》颂扬武则天,但因“每上疏言政事,词旨切直”,解官回乡。长寿二年(693),再返东都,擢升右拾遗。次年,因事牵连入狱,被赦,仍供原职。万岁通天元年(696),随武攸宜讨契丹,以触怒攸宜,降为军曹。回朝后仍任右拾遗。圣历元年(698),以父老解官归侍。射洪县令段简受武三思指使加害于诗人,长安二年(702)死于狱中,年仅42岁。陈子昂是唐诗革新运动的倡导者。他不满唐初文坛沿袭齐梁旧习,大声疾呼要恢复“汉魏风骨”,他的创作,实践了自己的主张,对推动唐代文学发展起了重大作用。今传有《陈伯玉集》10卷,赋则仅存《麈尾赋》1篇。

☚ 陈与义   陈山甫 ☛
陈子昂

陈子昂659-700,一作661-702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陈子昂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轻财好施,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博览群书,擅长写作。同时关心国事,要求在政治上有所建树。24岁中进士,由于上书称旨,为武则天所赏识,擢为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直言敢谏。一度因“逆党”反对武则天的株连而下狱,后得释放。万岁通天元年(696),他第二次从军,任建安王武攸宜参谋,随军东征,抵御契丹。军中与武攸宜意见分歧,遂遭贬谪。圣历元年(698),以父老为名,辞官回乡。后武三思指使县令段简诬陷他,再度下狱,忧愤而卒。
陈子昂是唐代诗歌卓越的革新者。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明确地提出诗歌革新的主张,倡导“汉魏风骨”,要求恢复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优良传统,反对齐梁间“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逶迤颓靡”的形式主义诗风。这个主张名为“复古”,实质上是符合时代要求的革新。他的诗歌创作,即是这种进步主张的具体实践。其诗今存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感遇》诗不是一时一地之作,但风格颇为一致,确实洗净梁、陈以来的浮艳文风,语言十分质朴。其内容颇为丰富,反映了较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思想感情。《蓟丘览古》7首,通过吟咏蓟北一带古人古事来抒发怀才不遇的悲哀。“丘陵尽乔木,昭王安在哉!” (《燕昭王》)对礼贤下士的燕昭王的怀念,实际上是慨叹自己当前的不遇知音。《登幽州台歌》是他用歌行体写下的传诵千古的名篇。“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俯仰古今,在广阔的背景中表达了他深沉的忧愤。
陈子昂的散文,成就不及诗歌突出,但也很著名,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前驱者之一。他的散文,虽然还夹杂一部分骈偶语句,但大体上质朴疏朗,接近先秦两汉的古文,改变了唐代初期的文风。唐代古文家对他的散文,常给以很高的评价。陈子昂的赋,今仅存《麈尾赋》1篇。此赋基本上是说理,然亦与其诗的特点一样,其行文之中,充满着对祸福无常的愤慨,笔力十分遒劲。

☚ 杨炯   张说 ☛

陈子昂chén zǐ áng

〖名词〗
陈子昂(公元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唐代文学家,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躯者。少任侠,举为光宅进士,因为上书论政,深为武则天所赞赏,官至右拾遗。敢于陈述时弊,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2)。《送孟东野序》: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唐朝得天下以后,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都用他们所擅长的方面来鸣。《驳复仇议》: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当时的谏官陈子昂建议。

陈子昂661~702

唐政论家,文学家,诗歌革新先驱。字伯玉,梓州射洪县人。少任侠尚气,父严教发奋读书,举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赏识,拜为麟台正字,才华出众,多上书治国政见,一些被采纳奏效显著,历升右卫曹参军、右拾遗。嗣因严指朝政弊端,遭下狱。获准从武攸宜东征契丹戴罪立功。建功心切,指责武攸宜指挥失误,遭贬斥。唐武后圣历元年 (698年) 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诬陷入狱,忧愤而死。政治上失意,以出众的才华、愤怒的感情创作不朽的诗篇。反对六朝绮靡的形式主义文风,主张恢复汉魏风骨,写诗强调要具有真实的感情、充实的内容和刚健笃实的风格。著有 《陈伯玉集》传世。

陈子昂

初唐文学家,诗歌革新的倡导者。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生于661年,卒于702年。21岁入京,24岁中进士。他力图纠正“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文风,提倡作品必须注重内容并具有刚健质朴的表现形式,对当时和后世诗人影响较大。他也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者,他的散文一改唐初文风接近于先秦两汉的古文。《全唐诗》编诗2卷,共100多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今人徐鹏有点校本《陈子昂集》是比较完善的本子。

陈子昂

陈子昂约659—700

唐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在今四川)人。开耀二年(682)进士及第。光宅元年(684)擢麟台正字。垂拱二年(686)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征同罗、仆骨,经删丹(今甘肃山丹),次*张掖河、甘州守捉、同城,到居延古城和居延海。后任左卫胄曹参军、升右拾遗。长寿三年(694)陷冤狱,次年解狱复职。万岁通天二年(697),随建安军北征契丹。圣历元年(698)辞官回乡,不久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而死。论诗力主建安风骨,作文力矫浮艳之弊。今存诗100多首,以《感遇诗》38首等为代表。刘克庄《后村诗话》: “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其散文,亦有成就。明刊《陈伯玉文集》10卷收作品较多。今人徐鹏校点《陈子昂集》较完备。今人彭庆生有《陈子昂诗注》。事迹见卢藏用《陈氏别传》、赵儋《右拾遗陈公旌德碑》、两《唐书》本传、辛文房《唐才子传》等。近人罗庸有《陈子昂年谱》。

☚ 杨炯   李适 ☛
陈子昂

陈子昂约659—700

唐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在今四川)人。开耀二年(682)进士及第。光宅元年(684)擢麟台正字。垂拱二年(686)随左补阙乔知之军队征同罗、仆骨,经删丹(今甘肃山丹),次*张掖河、甘州守捉、同城,到居延古城和居延海。后任左卫胄曹参军、升右拾遗。长寿三年(694)陷冤狱,次年解狱复职。万岁通天二年(697),随建安军北征契丹。圣历元年(698)辞官回乡,不久为县令段简诬陷,下狱而死。论诗力主建安风骨,作文力矫浮艳之弊。今存诗100多首,以《感遇诗》38首等为代表。刘克庄《后村诗话》: “唐初王、杨、沈、宋擅名,然不脱齐梁之体。独陈拾遗首倡高雅冲淡之音,一扫六代之纤弱,趋于黄初、建安矣。”其散文,亦有成就。明刊《陈伯玉文集》10卷收作品较多。今人徐鹏校点《陈子昂集》较完备。今人彭庆生有《陈子昂诗注》。事迹见卢藏用《陈氏别传》、赵儋《右拾遗陈公旌德碑》、两《唐书》本传、辛文房《唐才子传》等。近人罗庸有《陈子昂年谱》。

☚ 杨炯   李适 ☛
陈子昂

092 陈子昂661—702

唐政论家、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西北)人。武则天光宅年间进士,因上《大周受命颂》,得武则天赏识。历麟台正字、右拾遗等职。屡次上书,指陈时弊,不避权贵。万岁通天元年(696)随武攸宜(武则天堂侄)北征契丹,为攸宜憎恨,被降职。圣历元年(698)愤而辞官回乡。后被武三思嘱射洪县令诬陷,遂下狱,忧愤而死。主张“缓刑崇德”,反对武则天重用酷吏,屡兴大狱;强调应“息兵革,省赋役”,减轻人民负担。所作政论,朴实畅达,有古风。著作有 《陈伯玉集》行世。

☚ 武则天   李隆基 ☛

陈子昂

058 陈子昂659?—700

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 (今四川省射洪县) 人。睿宗文明元年(684)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武则天时,曾两次从军。圣历元年(698),因父老解职归里,后为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所害,死于狱中。世称陈拾遗。他力图扭转绮靡纤弱的初唐文风,提倡汉魏风骨,强调文学的社会现实意义,并以其创作实践了这种主张。代表诗作有《感遇》38首、《登幽州台歌》等。散文也质朴疏朗。今人有校点本 《陈子昂集》。

☚ 张鷟   王昌龄 ☛
陈子昂

陈子昂659?—700Chen Ziang

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人(今属四川)。因曾任右拾遗,故世称陈拾遗。他为人慷慨仁侠,轻财好施,成年后博览群书,诗文兼擅,又思进取,以求政治上有所建树。24岁中进士,升任右拾遗,直言敢谏,常不被采纳,又一度被诬下狱。后两度从军出征,对边塞生活有较深体验。圣历元年(698),解官回乡,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陈子昂在文学上主张继承“风、雅”和“汉魏风骨”的优良传统,反对齐梁间的“采丽竞繁、兴寄都绝”的“逶迤颓靡”的诗风。他的诗歌创作,就是对自己的理论主张的很好实践。他的代表作为《感遇诗》38首、《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7首和《登幽州台歌》。《感遇诗》并非一时一地之作,内容很丰富,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思想感情,有的托古讽今,有的托物寄情,有的感慨人生,有的暴露现实,还有的反映边塞风光和下层人民生活的苦难,语言质朴刚健,风格峻爽明朗,一扫宫体诗风,表现出鲜明的创造性。《登幽州台歌》虽仅短短的四句,却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壮志难酬、沉郁苍凉的情绪,在广阔的宇宙时空背景下表达出人生有限、生不逢时的感慨。这首诗感情真挚、内容含蓄、格调苍健,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平,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是千古佳作。另外,他的一些抒情短篇如《晚次乐山县》、《渡荆门望楚》、《春夜别友人》等也写得形象鲜明、音节浏亮、气格雄浑。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者,对整个唐代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陈拾遗集》10卷,存诗120多首,文百余篇。

☚ 张若虚   张九龄 ☛
陈子昂

陈子昂约659—700

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故世称陈拾遗。他为人慷慨,轻财好施,成年后博览群书,诗文兼擅,又思进取,以求政治上有所建树。他任右拾遗时,直言敢谏,但常常不被采纳,又一度被诬下狱。后又两度从军出征,对边塞生活有较深的体验。圣历元年 (698年),解官回乡,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他在文学上主张继承“风、雅”和“汉魏风骨”的优良传统,反对齐梁间的“采丽竞繁、兴寄都绝”的“逶迤颓靡”的诗风。他的代表作有《感遇诗》三十八首、《登幽州台歌》等。《感遇诗》并非一时一地之作,内容很丰富,有的托古讽今,有的托物寄情,有的感慨人生,有的暴露现实,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和复杂的思想感情;《登幽州台歌》虽仅短短的四句,却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壮志难酬、沉郁苍凉的情绪,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现存诗一百二十多首,文百余篇。

☚ 初唐四杰   宋之问 ☛
陈子昂

陈子昂661~702

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他出身于富豪之家,年轻时使气任侠,十七八岁才立志读书。24岁中进士,为武则天所赏识,授麟台正字。后来随乔知之军队到西北边塞,又随武攸宜东征契丹,到过燕京一带。35岁任右拾遗,后贬为署军曹。40岁那年辞职回乡。后射洪县令段简受武三思的指使,陷害他下狱,被迫害而死,年42岁。
陈子昂胸有大志,才华横溢,富有进取精神,为人正直,敢于直谏,抨击时弊,但他没有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反被奸邪陷害,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剧。
陈子昂是唐代诗文卓越的革新者。他大力反对“彩丽意繁,而兴寄都绝”的齐梁诗风,提倡“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要求诗歌用比兴寄托手法,反映社会现实和抒发真情实感,做到内容和形式统一,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他的诗歌完全是按自己理论创作的,大都是有感而发,集中表现自己建功立业的理想报负和理想不能实现的不平之气;也有对丑恶的社会现实的揭露批判。这些诗内容充实,感情充沛,形象鲜明生动,语言刚健质朴,完全摆脱了齐梁以来注重词藻轻视内容的浮华诗风,纠正了诗歌发展的方向,在诗歌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感遇》38首、《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是他的代表作。《感遇》继承阮籍《咏怀》和左思《咏史》的传统,或借古喻今抒发怀抱,或托物寄情讽刺批判,或感叹福祸无常,或反映现实生活,都真实记录了那个时代的特点和作者心迹的变化,内容不同,风格却一致。《蓟丘览古》7首和《登幽州台歌》是随军讨伐契丹时写的,自己欲杀敌立功反被降职,那种怀才不遇的悲愤喷薄而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这些抒情诗作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自有一股深沉的力量,历来受人称颂。
陈子昂的散文也写得质朴清新,无先朝骈文的绮靡软弱之气,开了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的先河。著有《陈子昂集》。

☚ 张籍   欧阳询 ☛

陈子昂约659—700

唐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24岁中进士,因上《大周受命颂》,得武则天赏识。历任麟台正字、右拾遗等职。屡陈时弊,不避权贵。曾随武攸宜击契丹。后辞官回乡,武三思嘱令县令段简诬陷之,下狱后忧愤而死。他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标举“汉魏风骨”,力反“采丽竞繁,而兴寄都绝”的齐梁诗风,震动一代文坛。所作《感遇诗》38首,情挚言朴,高昂清峻,影响深广。卢藏用说他“卓立千古”,杜甫称他“名与日月悬”。有《陈伯玉集》。

陈拾遗集/陈伯玉文集/陈子昂集

☚ 王子安集注   陈拾遗集 ☛

陈子昂

陈子昂659?——700

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出生于豪富家庭,青年时代轻财好施,慷慨任侠。又博览群书,关心政治,睿宗文明元年(684)举进士,官麟台正字,后升右拾遗,切直敢言,不畏权贵。曾两度出塞:26岁时随右补阙乔知之军队,到过西北边塞居延海、张掖河、同城等地;36岁时又随建安郡王武攸宜东征,抵御契丹,到过燕京一带地方。圣历元年(698)辞官还乡,权臣武三思唆使射洪令段简罗织罪名,将他诬隐下狱而死。陈子昂是初唐杰出的诗人,他提出革新的主张,标举“汉魏风骨”的旗帜,并以自己具有进步、充实的思想内容和质朴、刚健的语言风格的诗歌实践,对整个唐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他又是著名的散文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先驱。作为一个有宏伟抱负的政治家,他的许多政论奏疏,切中时弊,关心整个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利益,其关于反对穷兵黩武、滥施刑罚和官吏贪暴等,都揭露得剀切而详尽。振笔直书、气势磅礴,疏朴近古,风格同他的诗歌一致,改变了六朝以来靡丽柔丽的文风,具有很大的变革性。他的散文时而也夹杂着骈偶语句,烙上了时代的烙印。唐代许多散文家对他的散文予以很高的评价,韩愈《荐士》诗说:“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有《陈伯玉文集》。

☚ 杨炯   慧立 ☛

长安裂琴

☚ 檄惊武后   长安裂琴 ☛

陈子昂661-702chén zǐ áng

《本草纲目》水部第5卷井泉水(2)。人名。唐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开耀进士,曾任右拾遗,敢于陈述时弊,后解职回乡,被诬入狱而死。著有《陈伯玉集》。

陈子昂

陈子昂661~702

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24岁举进士。因上书论政,受到武后的赏识,授麟台正字,转右拾遗。曾两次从军边塞,到过西北和燕京一带。随武攸宜东征时,因意见龃龉,受到排挤打击。圣历元年,辞官还乡,被武三思指使县令段简构陷下狱,忧愤而死。有《陈拾遗集》10卷。他主张诗歌革新,倡导恢复建安、正始文学的传统,反对徒饰辞藻、毫无兴寄的齐梁诗风。《感遇》38首即是实践其主张的代表作。这些诗篇大都内容充实,格调清峻。《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苍凉沉郁,至今为人传诵。他是唐代诗风转变的关键人物,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为开创时期的唐诗做出了重要贡献。他在散文革新上也有功绩,所写论事书疏,质朴清新,淋漓酣畅,实开韩柳古文运动的先河。

☚ 张若虚   张九龄 ☛

陈子昂659~700Chen Zi ’ang

poet and man of letters of the Tang Dynasty. Works: Empathetic Experiences,The Tapering Bamboo,etc.

陈子昂661—702

唐大臣,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幼年苦读书,尤善属文,举进士。武后朝为麟台正字,数上书言事,迁右拾遗。武攸宜北讨,表为管计,军中文翰皆委之。子昂父在乡,为县令段简所辱,子昂闻之,遂还乡里,被简因事逮捕下狱,忧愤而死,年四十余。子昂文词宏丽,李杜以下咸推宗,有集十卷。

陈子昂661—702,一作656—695

唐杰出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任侠,刻苦读书。光宅进士。武后时,拜麟台正字,数次上书言事,迁右拾遗。他直言敢谏,力陈时弊。曾随武攸宣讨契丹,表为管记。后解职回乡,县令段简闻其富有,被诬入狱,忧愤而死。于诗提倡汉魏风骨,反对六朝柔靡文风。所作《感遇》诗三十八首、《蓟丘览古》七首和《登幽州台歌》,抒写悲愤,内容充实,风格高峻,形象鲜明,是他的代表作。散文质朴有力,富有政治内容。有《陈拾遗集》。

陈子昂661—702

唐诗人。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家世豪富,年轻时使气任侠,后乃锐意读书。举光宅进士,因上《大周受命颂》得武则天赏识。历麟台正字、右拾遗等职,一再上书,针砭时弊,直抒己见,不避权贵。万岁通天元年(696)从武攸宜北征契丹,因献策不合攸宜意,被贬职。后辞官回乡,武三思授意县令段简诬陷之,下狱,忧愤而卒。子昂反对齐、梁“采丽竞繁、逶迤颓靡”的形式主义诗风,主张诗歌既要有从现实激发出来的寄托和理想,即“兴寄”;又要有明朗刚健的风格,即“风骨”。对唐诗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其代表作为《感遇》诗三十八首, 《蓟丘览古》七首及《登幽州台歌》等。诗中,也有一些求仙好道的消极思想。有《陈伯玉集》。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5: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