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陈嘉庚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陈嘉庚1874—1961

福建同安集美(今属厦门市)人
同盟会员。著名爱国华侨领袖。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全国侨联主席等职。著有《南侨回忆录》。
别名:陈甲庚
西名:Tan Kah Kee

陈嘉庚1874—1961

爱国华侨领袖。福建厦门人。1890年离乡随父侨居新加坡,从事橡胶种植业和多种商业,成为南洋著名的华侨资本家。1910年在新加坡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任福建保安会会长,募款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热心兴办家乡和华侨的文化教育事业,1913年起,先后在集美等地创办小学、中学、师范、水产、航海、商科、农林等学校。1918年在新加坡创办南洋华侨中学。1921年创办厦门大学,独资支持该校至1937年由国民党政府接办时止。“九·一八”事变后,倡导侨胞出钱出力,抵制日货,抗日救国。1938年在新加坡倡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被推举为该会主席。1940年率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归国,曾到延安慰劳边区抗战军民,表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46年创办《南侨日报》,揭露蒋介石的内战、独裁政策,开展爱国民主运动。1949年应邀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1961年8月12日在北京病逝。著有《新中国观感集》。1962年出版了《陈嘉庚先生纪念册》。

陈嘉庚

陈嘉庚迎事记——国内严重局势的一面镜子
爱国老人陈嘉庚
陈嘉庚先生安全庆祝大会特刊
南侨回忆录
金门编辑社编辑
周召南
徐盈等
陈嘉庚
1914年版37页
福建联合书局1944年9月版78页
1945年1册18页
(新加坡)南洋印刷社1946年3月版、1982
年再版420页
陈嘉庚
陈嘉庚先生纪念册
郑 良
陈嘉庚先生纪念册
编辑委员会编辑
(香港)新潮出版社1952年6月版77页
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1961年8月版
139页

战前的陈嘉庚言论史料与分析
陈嘉庚兴学记
陈嘉庚传
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七十周年纪念刊
杨进发
王增炳 余纲同
陈碧笙 杨国桢
(新加坡)南洋学会1980年10月版182页
福建教育出版社1981年3月版125页
福建人民出版社1981年9月版214页
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学校七十周年纪念刊
编辑委员会编印1984年版
出洋记——陈嘉庚外传(上、下)洪永宏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版360页
1985年9月版337页
回忆陈嘉庚(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
年)
 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10月版316页
陈嘉庚(摄影集) 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10月版338幅
侨魂——陈嘉庚文学传记
陈嘉庚年谱
陈嘉庚先生传
陈嘉庚先生印象记
华侨事务委员会主任廖承志在陈嘉庚先生公祭
大会上的悼词
郭玉聪
陈碧笙 陈毅明
魏应祺
长江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8月版404页
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3月版260页
厦门集美学校出版1册16页
新中华报1940年5月31日
人民日报1961年8月16日,侨务报1961
年4期,新华月报1961年9期
我所敬佩的陈嘉庚先生
爱国老人的高贵品质——悼陈嘉庚先生
爱国华侨的旗帜——陈嘉庚先生的生平事迹
陈嘉庚与文化事业
黄炎培
庄希泉
人民日报1961年8月16日
光明日报1961年8月17日
福建日报1980年1月11日
*文汇报1980年1月22日,新华月报
1980年4期
振奋中华民气的人
爱国爱乡 热心兴学——陈嘉庚先生的办学活
动简述
张飞舟
陈毅明
体育报1980年3月3日
福建日报1981年4月3日
陈嘉庚与厦门大学 福建日报1981年4月6日
忠贞不渝的爱国者——忆陈嘉庚先生二三事
人民的怀念——记爱国华侨陈嘉庚兴办教育的
事迹
林丽珠
陈有仁
福建日报1981年4月7日
光明日报1981年5月16日
热爱祖国教育事业的陈嘉庚
“金钱如肥料,散播才有用”——人民怀念的华
侨巨子陈嘉庚
罗晃潮
王良嘉
南方日报1981年8月9日
湖北日报1981年9月2日
爱憎分明疾恶如仇——有关陈嘉庚先生的一
段史实
洪卜仁厦门日报1982年5月15日
陈嘉庚——爱国华侨的一面旗帜
决定性的转折——陈嘉庚访问延安
陈嘉庚倾资兴学
陈嘉庚与《南侨回忆录》
陈嘉庚先生与师范教育
振兴航业 巩固海权——缅怀陈嘉庚先生倡办
航校的业绩
陈少斌 林维仁
舒志超
张高
郭梁
谢高明
叶振汉
中国青年报1982年10月12日
华声报1983年2月20日
羊城晚报1983年5月22日
厦门日报1983年8月13日
厦门日报1983年9月1日
厦门日报1983年9月1日
我所知道的陈嘉庚先生
忆陈嘉庚先生二三事
陈嘉庚与集美学校
倾资兴学 高风共仰——陈嘉庚与集美学校
嘉陵江风云——陈嘉庚抗日重庆行
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悼念爱国老人陈嘉庚
先生
颜逎卿
叶振汉
陈佐洱
黄如捷
鸿子
廖承志
厦门日报1983年9月17日
福建日报1983年10月11日
文汇报1983年10月18日
华声报1983年10月23日
厦门日报1983年10月23日
广东侨报1983年10月28日
浅论陈嘉庚的爱国主义思想
爱国华侨的光辉旗帜——陈嘉庚
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纪念爱国老人陈嘉庚
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魏明
郭坤聪
叶飞
厦门日报1983年10月29日
深圳特区报1983年10月31日
人民日报1984年10月18日
深切怀念爱国老人陈嘉庚先生
陈嘉庚与新中国经济建设
庄希泉
阳阳
人民日报1984年10月19日
华声报1984年10月21日

陈嘉庚先生创办上杭公学
伟大的爱国主义者陈嘉庚——忆在陈嘉庚先生
身边十年
李兆华
张其华
华声报1984年10月21日
福建日报1984年10月22日
我的父亲
我所认识的陈嘉庚先生
弦歌相续无穷世——虞愚追忆与陈嘉庚先生的
翰墨因缘
陈国庆
郭瑞人
王永志
福建日报1984年10月22日
福建日报1984年10月22日
福建日报1984年10月25日
陈氏家族
陈嘉庚与进步文化事业
深切怀念爱国老人陈嘉庚
三访陈嘉庚
陈嘉庚先生提案斥汉奸
陈嘉庚与蒋介石的决裂
蔡绍文
为之
许德珩
丁波
华声报1984年10月28日
华声报1984年10月28日
华声报1984年10月28日
羊城晚报1984年11月17日
团结报1984年12月22日
文汇报1985年1月6日
女校钟声——记陈嘉庚先生创办集美女校
陈嘉庚为范长江创办《华商报》慷慨解囊
抗日激流中的陈嘉庚先生
黄炎培与陈嘉庚
陈嘉庚毁家兴学记
单复
张津等
胡京春等
尚丁
黄炎培
辽宁日报1985年3月5日
人民政协报1985年8月2日
华声报1985年8月27日
华声报1985年12月24日
新教育1919年1卷5期,东方杂志1919
年16卷12期
吴铁城与陈嘉庚间一段侨务公案
陈嘉庚(1874—1961)
李朴生
关国煊
*传记文学1963年3卷3期
*传记文学1979年34卷6期,*民国人物
小传第3册第204页
陈嘉庚先生办教育
陈嘉庚先生与厦门大学
陈嘉庚和“归来堂”
一九四四年在印尼峇株
洪丝丝
王亚南
怡君
陈嘉庚遗稿 陈毅
明注述
人物1980年4期
科学与文化1981年2期
青年一代1981年2期
泉州文史1981年5期
陈嘉庚的办学思想与实践
试论陈嘉庚
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陈嘉庚是怎样寻找救
国救民之路的?
王增炳等
陈碧笙
方式光
教育研究1981年7期
厦门大学学报1981年增刊
社会科学研究1982年2期
报效祖国 振兴中华——简论陈嘉庚对中国革
命的贡献
沈立新社会科学(上海)1982年2期
陈嘉庚
华侨领袖和福建体育
陈嘉庚怒斥汪精卫的几件史实
陈嘉庚开拓“集美”体育园地
试谈陈嘉庚的兴学动机——与“兴学报国论”者
商榷
郭玉聪
杨国卿
方式先
杨国卿
陈国良
技工教育1982年4、5、6期
福建体育科技1983年3期
史学月刊1984年1期
体育文史1984年2期
集美师专学报1984年3期
爱国兴学 倡办师校——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
一百一十周年感言
谢高明集美师专学报1984年3期
爱国华侨陈嘉庚
论陈嘉庚倾资兴学及其影响
建设福建的卓识远见——记陈嘉庚先生关心家
乡建设二三事
高书智
林金枝
曾讲来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84年3期
近代史研究1984年5期
福建论坛1984年5期
试论陈嘉庚的教育思想
陈嘉庚倾资兴学
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纪念陈嘉庚先生诞辰
一百一十周年
骆怀志
张高 余思伟
黄霭玲
福建论坛1984年5期
百科知识1984年10期
中国建设1984年11期
和陈嘉庚先生相处的日子里
日本人论陈嘉庚
论陈嘉庚的爱国主义思想
记郭沫若和陈嘉庚交往二三事
张楚琨
郭梁
蔡仁龙
陈少斌
中国建设1984年11期
南洋问题1985年1期
南洋问题1985年1期
华夏1985年1期

陈嘉庚与抗战
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
厦门大学首届陈嘉庚学术讨论会纪要
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
陈嘉庚先生与同美汽车路公司
陈嘉庚怒斥汪精卫
陈嘉庚——爱国兴学的光辉旗帜
拳拳爱国心——陈嘉庚在南洋
我的伯父陈嘉庚
陈嘉庚
陈嘉庚
曾瑞炎
陈碧笙
冯洋整理
陈碧笙
林成忠
傅建成
张楚琨
向敏
陈共存
骆承烈
熊尚厚
历史知识1985年1期
南洋问题1985年1期
南洋问题1985年1期
华侨历史学会通讯1985年1期
公路交通编史研究1985年2期
历史知识1985年6期
群言1985年7期
世界博览1985年9期
新观察1985年15期
中外著名教育家小传第101页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物传记第3辑第
99页,民国人物传第2卷第241页
陈嘉庚(美)包华德主编
沈自敏译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译稿·民国人物传记
辞典第2分册第51页
陈嘉庚(1874—1961)
陈嘉庚(1874—1961)
陈嘉庚
陈嘉庚(1874—1961)
潘懋元
张敏孝
杨国桢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第30页
中国民主革命时期人物简介第277页
中共党史人物传第27卷第328页
中共党史事件人物录第594页
华侨旗帜——陈嘉庚
陈嘉庚
陈嘉庚
陈嘉庚
陈嘉庚
记嘉庚先生赣州之行
陈嘉庚
陈嘉庚厦门办学
一个老同盟会员的道路——论著名爱国人士陈
嘉庚
王国荣
王增炳 余钢
徐仲林等
庄葳等
祝秀侠
徐浩然
洪永宏
余钢 王增炳
方式光
中国现代爱国者的故事第318页
中国现代教育家传第37页
中国教育家传略第321页
古今中外三百名人第302页
*华侨名人传第114页
江西文史资料选辑第18辑第79页
传记文学选(1)第59页
过去的学校(回忆录)第291页
纪念辛亥革命七十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第1551页
陈嘉庚的政治历程
怀念陈嘉庚先生
陈嘉庚先生的遗言
陈嘉庚与蒋介石的决裂经过
陈嘉庚与《南侨日报》
怀念爱国老人陈嘉庚先生
陈嘉庚先生坚决抗日的讲话
陈嘉庚先生途经丽水
归来——记著名侨领陈嘉庚的两次回国
记爱国侨领陈嘉庚在家乡办学二三事
陈嘉庚先生莅桂记
纪念陈嘉庚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陈嘉庚
陈嘉庚
洪丝丝
庄希泉
庄明理
庄明理 洪丝丝
张楚琨
黄周规
倪政新
季彬
曾卓 田野
陈斌
救亡日报
项南
周末报编委会
读者出版社
红旗飘飘(27)第123页
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78辑第1页
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78辑第7页
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78辑第12页
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78辑第24页
全国文史资料选辑第78辑第42页
丽水文史资料第2辑第23页
丽水文史资料第2辑第25页
炎黄子孙第1页
南京史料选辑第2辑第150页
桂林文史资料第6辑第44页
集美学校七十年第1页
*新中国人物志(上)第117页
新政协重要人物志第31页

陈嘉庚

陈嘉庚
爱国教育家陈嘉庚
陈嘉庚爱国主义思想研究
回忆陈嘉庚
陈嘉庚与厦门大学
毛泽东、周恩来与陈嘉庚
陈嘉庚与抗日战争
陈嘉庚回忆录
陈嘉庚: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
陈嘉庚传
陈嘉庚与集美鳌园
政协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委员、归国侨联主席陈
嘉庚先生病逝
杨国桢
李小丁等编
朱立文主编
北京集美校友会编
黄顺通 刘正英
黄顺通 刘正英
黄顺通 刘正英
陈嘉庚
曾昭铎
傅子玖
黄顺通 刘正英
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158页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90页
今日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214页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150页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37页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40页
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46页
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476页
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302页
花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436页
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36页
人民日报1961年8月12日
陈嘉庚先生生病及治疗经过
在追悼陈嘉庚先生大会上李文陵致悼词
 人民日报1961年8月14日
福建日报1961年8月22日
在陈嘉庚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大会上的
讲话
乌兰夫人民日报1984年10月22日,人民政协报
1984年10月24日
如何评价陈嘉庚,中外学者共切磋——首次陈
嘉庚学术讨论会旁听记
李 彬等华声报1984年12月23日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杨梅叶人民日报1990年11月4日

“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纪念陈嘉庚先生诞
辰一百零五周年
陈永阶暨南大学学报1980年1期
陈嘉庚组织南洋华侨回国慰问团函
陈嘉庚与水产海运教育
试论陈嘉庚先生的兴学动机
陈嘉庚教育立国思想浅论
试论陈嘉庚的教育思想
不谋私利的实业家
陈嘉庚对祖国抗战的贡献
略论陈嘉庚先生的教育思想
陈嘉庚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
韩森选编
刘惠生 曾 瀚
骆怀东
陈毅明
骆怀东
陈少斌等
曾瑞炎
谢高明
任镜波
历史档案1983年4期
福建论坛1983年5期
福建论坛1983年5期
厦门大学学报1984年3期
福建论坛1984年5期
集美师专学报1985年4期
近代史研究1986年1期
集美师专学报1986年4期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986年4期,高等资料
译丛1986年2期
抗战时期陈嘉庚爱国思想的发展
陈嘉庚职业教育观初探
试论陈嘉庚与福建经济建设
陈嘉庚与南洋华侨师范学校
陈嘉庚近代爱国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陈嘉庚斥汪电报提案考证
试析陈嘉庚爱国主义的特征
陈嘉庚美育思想管见
陈嘉庚关于南洋华侨筹赈总会招募机工志愿抗
日的一组文电
沈 芦
陈乃宽
廖赤阳
任贵祥
朱 榕等
周 勇
朱立文
谭南周
云南省档案馆
革命人物1986年6期
教育与职业1987年1期
华侨大学学报1987年1期
华夏1987年2期
集美师专学报1987年3期
近代史研究1987年5期
学习月刊1987年7期
龙岩师专学报1988年1期
民国档案1988年2期
试论陈嘉庚的教育思想
党的真诚朋友——陈嘉庚
辛苦得来,慷慨捐出——陈嘉庚倾资兴学略述
浅论陈嘉庚先生的三次思想转变
略谈陈嘉庚在抗日斗争中的爱国事迹
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华侨领袖陈嘉庚访延始
孟 晋
曾昭铎
卢茂才
黄肇嵩
陈书明等
袁武振等
河南大学学报1988年3期
党史研究与教学1988年3期
福建党史月刊1988年12期
福建党史月刊1988年12期
河南财经学院学报1989年1期
革命英烈1989年2期
陈嘉庚与抗日战争
论陈嘉庚教育思想的特点
陈嘉庚怒斥汪精卫
中国的希望在延安——九四○年陈嘉庚归国
考察片断
杨群红
方式光
姜中秋 王光远
鞠克光
南都学坛1989年4期
广东社会科学1990年3期
北京档案史料1990年3期
党史文汇1990年5期
华侨殊荣,光照星汉——记“陈嘉庚星”的命名
陈嘉庚与传统文化
试论陈嘉庚对国共两党的认识及转变
试论1890—1934年陈嘉庚的实业思想
陈嘉庚与南洋华侨抗日救亡运动
陈嘉庚率领华侨“慰劳团”在四川的活动及其影
杨福田
孙 谦
李少雄
孙 谦
郭 梁
曾瑞炎
瞭望(海外版)1990年49期
厦门大学学报1991年2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4期
南洋问题研究1993年2期
厦门大学学报1993年4期
八桂侨史1994年1期
陈嘉庚的人生价值观
陈嘉庚倾资办学的国际影响
略论陈嘉庚的教育哲学观
陈嘉庚的全民办学思想和实践
抗日战争时期陈嘉庚的贡献
论陈嘉庚对支持祖国抗战的特殊作用与贡献
已故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奖及“陈嘉庚星”命名
大会在厦门举行
郭 梁
林金枝
孙 谦
郭 梁
毛瑞明
包爱芹
李方诗等主编
厦门大学学报1994年4期
厦门大学学报1994年4期
厦门大学学报1994年4期
南洋问题研究1995年3期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4期
山东师大学报1998年4期
中国人物年鉴(1991)第297页
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纪念诞辰120周年中国人物年鉴编委
会编
中国人物年鉴(1995)第269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陈嘉庚中国人物年鉴社编
中国人物年鉴(1999)第18页

陈嘉庚对祖国抗战的杰出贡献
陈嘉庚(1874—1961)
陈嘉庚荣归故里
华侨旗帜陈嘉庚
陈嘉庚(1874—1961)
陈嘉庚(1874—1961)
陈嘉庚(1874—1961)
陈嘉庚
曾昭铎
范济国
黎 霞
陈 民
马洪武等编写
廖盖隆等主编
京 声 溪 泉
肖 黎等主编
中国抗战人物研究论集第223页
中国革命史人物传略第204页
民国社会名流归宿第133页
民国著名人物传第3卷第640页
抗日战争事件人物录第497页
现代中国政界要人传略大全第558页
新中国名人录第26页
影响中国历史的一百个男人第484页

陈嘉庚

 爱国华侨领袖、教育家。福建厦门人。曾长期侨居新加坡,从事橡胶事业,热心兴办华侨和家乡的文化教育公益事业。1913年至1920年,在集美先后创办中小学和师范、水产、航海、农林、商科学校。1921年创办厦门大学。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新加坡进行抗日救国活动。1938年倡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当选为主席。曾到延安慰劳边区抗战军民,会见毛泽东、朱德等中国共产党领袖人物,无限兴奋,不禁“为我大中华民族庆祝”。解放战争时期,又创办《南侨日报》,进行爱国民主活动。建国后,他应毛泽东电邀,回到“梦寐神驰”的祖国,参加了新中国的建设,先后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侨联主席等重要职务。1961年8月12日在北京逝世。临终前口授遗嘱,嘱咐亲友:“最要紧的是国家前途”,建议政府“海洋事业一定要大发展”;并交代将国内银行300万元存款全部献给国家。

陈嘉庚

中国华侨领袖、著名教育家。福建省同安县(今厦门市同安区)人。生于1874年,卒于1961年。1890年随父经商,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并筹款资助革命。1938年在新加坡成立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为该会主席。毕生致力于兴办教育事业。1913年在故乡创办集美小学,后又陆续创办师范、中学、水产学校、航海学校、幼稚师范等,统称为集美学校。1921年创办厦门大学。他还热心侨胞的教育事业,积极培育华侨人才。1949年后曾任侨联主席,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毛泽东语)。

陈嘉庚

189 陈嘉庚1874—1961

爱国华侨领袖、近代实业家。福建同安集美乡 (今属厦门市)人。1890年随父到新加坡经商。先后经营菠萝罐头厂和菠萝种植业、橡胶种植业、航运业。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的企业得到迅速发展。到1925年,他拥资1200万元,雇工两万余名,有橡胶、罐头、米、糖、木材等一大批工厂和15000英亩的橡胶种植园,在东南亚和国内设有100余处经销所,成为著名华侨实业家。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他的企业以致命打击,以后连年大幅度亏损,终于1935年宣告停业。他一生热爱祖国,关心祖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1910年在新加坡加入中国同盟会,曾筹款支持辛亥革命。1913年开始,在几十年期间先后于集美、厦门、闽南等地创办了许多学校和厦门大学,并捐出资金1000万元,援助福建70余所学校。抗日战争期间,任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大力推动海外华侨支持祖国抗日爱国运动。解放战争期间,积极支援国内和平民主运动,反对蒋介石的内战政策。1949年9月,参加了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大会,被选为常委。新中国诞生后,回国定居,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人大常委会委员等职。1961年8月,在北京病逝。著有《南侨回忆录》等。

☚ 郭乐   穆藕初 ☛

陈嘉庚

063 陈嘉庚1874—1961

华侨领袖,教育家。福建同安集美人。1883年入南轩私塾,后侨居新加坡经营工商业。1910年加入同盟会,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辛亥革命后,回国筹办学校。1913至1920年间,先创办集美两等小学,后发展为包括小学、中学、师范及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专门学校在内的集美学校。又在新加坡倡办华侨师范与中小学校等。1921年创建厦门大学,很快发展为设有文、理、法、商、教育5个学院的闽南最高学府。抗战期间,任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胜利后,主张民主,反对内战,1949年回国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后定居国内。历任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等职。他一生以办学为己任,认为教育为立国之本。主张有教无类,广育人才,重视女学与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对华侨子弟的教育尤为关注。著有 《南侨回忆录》等。

☚ 蔡元培   徐特立 ☛
陈嘉庚

陈嘉庚1874—1961Chen Jiageng

著名的爱国华侨领袖。福建同安县集美村 (今属厦门市) 人。早年在家乡读私塾。1890年赴新加坡随父经商。1904年以后, 他自立门户, 先后在新加坡开设了数家罐头厂和米店。1906年又开始从事橡胶种植业。此外,还兼营航运业、房地产业, 在厦门办百货公司、酱油厂及同安、同溪、溪安等公路公司。1922年至1925年间,陈嘉庚经营的企业发展到顶峰, 拥有资产1200余万元, 成为南洋著名的华侨资本家。
陈嘉庚一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支持革命。1910年,在新加坡加入孙中山创立的同盟会。辛亥革命时,被新加坡福建华侨推选为福建保安捐款会会长, 并任新加坡商会董事长, 积极募款支持闽省革命党人和孙中山的革命活动。1928年5月, 日本帝国主义制造“济南惨案”时,他在新加坡组织华侨成立“山东惨祸筹赈会”,并被推选为会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奔走呼号,激励海外侨胞的爱国热忱。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 他组织“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赈祖国伤兵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被推选为主席,筹集大量款项实物,支持祖国人民的抗日事业。抗日战争时期, 他还担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1940年3月, 他率领 “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 回国慰劳抗战将士和进行视察。他先到重庆, 目睹蒋介石集团贪污腐化、独裁专制,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罪行,终于认清了蒋介石集团的面目。5月,他冲破国民党的阻挠到达延安, 会见了毛泽东、朱德, 看到人民生活安定, 秩序井然, 纪律严明; 看到中国共产党领导军民奋勇抗日, 卓有成效, 确信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从此, 他由拥护蒋介石转变为拥护共产党。同年12月返回新加坡。后担任南洋闽侨总会主席,新加坡华侨抗敌后援会主席等职。1942年2月, 日军侵占新加坡后, 他避居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在此期间, 写成《南侨回忆录》一书。1945年10月, 日本投降后,返回新加坡。1946年11月,陈嘉庚在新加坡创办《南侨日报》, 任报社董事会主席, 并聘请胡愈之任社长,使该报成为团结华侨, 宣传爱国, 揭露美蒋罪行和支持祖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有力工具。1947年5月,他领导新加坡华侨组成“星州各界促进祖国和平民主联合会”, 并任主席。
陈嘉庚热心兴办华侨和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 从1913年起,他在家乡集美创办了幼儿园、男子小学、女子小学、师范、幼儿师范、女子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林等学校, 统称集美学校; 另外还有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医院、农林试验场和教育推广部等。1921年创办了厦门大学。从1924年到1932年间, 他先后创办了道南学校、南洋华侨中学、南侨女中、爱同、崇福、南洋师范及水产航海等学校。
1949年6月,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邀请,陈嘉庚到达北京。9月,参加全国政协第一届会议,当选为政协常委。10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 并任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 华东军政委员会委员,同时继续担任南侨总会主席。1950年2月,陈嘉庚回到新加坡,旋回国定居于集美。1953年1月,任华东行政委员会副主席。1954到1961年,任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 并当选为全国政协第二、三届副主席,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二届常务委员会委员。毛泽东曾称誉他为 “华侨旗帜, 民族光辉”。1961年8月12日, 陈嘉庚在北京病逝。

☚ 苏联空军志愿队   白求恩 ☛

陈嘉庚1874—1961

中国现代华侨教育家。认为“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积极创办教育事业,1902年在家乡创办学塾。1913年创办集美学校,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师范学校、水产学校、航运学校、农业学校等。1921年创办厦门大学。在南洋还创办了道南学校、崇福学校、爱国学校、南侨师范、华侨中学、水乡航海学校。在国内外共创办学校70多所,成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华侨办教育的典范。参见“历史”中的“陈嘉庚”。


陈嘉庚1874—1961

爱国华侨领袖。福建同安(今属厦门市)人。早年侨居新加坡,从事橡胶业。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后曾创办集美学校、厦门大学。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积极支援祖国抗战和进行爱国民主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华全国归侨联合会主席。1961年在北京病逝。遗著有《陈嘉庚言论集》等。参见“教育”中的“陈嘉庚”。

陈嘉庚

陈嘉庚

陈嘉庚(1874—1961),中国现代教育家、爱国华侨领袖,生于福建同安县集美乡(今属厦门)。17岁到新加坡,主要从事橡胶园种植和橡胶制品业。中国同盟会会员,曾赞助孙中山革命活动。“九·一八”事变后,在新加坡召开侨民大会,提出侨胞出钱出力,抑制日货,进行救国活动。1938年在新加坡倡立“南洋华侨等赈祖国难民总会”,当选该会主席,1940年到延安慰劳边区抗战军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抗战胜利后,创办 《南侨日报》,进行爱国民主活动。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侨联合会主席等职。
他一生热爱祖国,团结侨胞,他为兴办文化教育公益事业,几乎捐献了全部资产,他认为“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绌。”20岁时,就在家乡出资建惕斋学塾,1913年创办集美等小学,后增办扩充为集美学校,1921年创办厦门大学。前后资助福建省20余县,市70多所中小学办学经费,并在新加坡创办多所学校。他注重学校教育,而且通过多种途径广泛进行社会教育。他还创办了图书馆,体育馆等社会教育机构。他办学有远大目光和整体规划,重视选择校长和培养教师。他认为师范学校应招收贫寒子弟立志为教育服务者,他重视国内外的外侨教育、社会教育和女子教育。他创办的学校培养的学生遍布祖国和世界各地,他尽最大努力指导办学。他的教育思想散见于他的 《南侨回忆录》,《新中国观感集》、《住房与卫生》,《民俗非论集》、《陈嘉庚言论集》 中。

☚ 蒙台梭利   徐特立 ☛
陈嘉庚

陈嘉庚

陈嘉庚 (1874—1961),中国现代教育家、爱国华侨领袖,生于福建同安县集美乡(今属厦门)。17岁到新加坡,主要从事橡胶园种植和橡胶制品业。中国同盟会会员,曾赞助孙中山革命活动。“九一八”事变后,在新力口坡召开侨民大会,提出侨胞出钱出力,抑制日货,进行救国活动。1938年在新加坡倡立 “南洋华侨等赈祖国难民总会”,当选该会主席,1940年到延安慰劳边区抗战军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主统一战线。抗战胜利后,创办 《南侨日报》,进行爱国民主活动。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侨联合会主席等职。
他一生热爱祖国,团结侨胞,为兴办文化教育公益事业,几乎捐献了全部资产。他认为 “教育为立国之本,兴学乃国民天职。” “教育不振则实业不兴,国民之生计日绌。” 20岁时,就在家乡出资建惕斋学塾,1913年创办集美等小学,后增办扩充为集美学校,1921年创办厦门大学。前后资助福建省20余县、市70多所中小学办学经费,并在新加坡创办多所学校。他注重学校教育,而且通过多种途径广泛进行社会教育。他还创办了图书馆,体育馆等社会教育机构。他办学有远大目光和整体规划,重视选择校长和培养教师。他认为师范学校应招收贫寒子弟立志为教育服务者,他重视国内外的外侨教育、社会教育和女子教育。他创办的学校培养的学生遍布祖国和世界各地,他尽最大努力指导办学。他的教育思想散见于他的 《南侨回忆录》、《新中国观感集》、《住房与卫生》、《民俗民论集》、《陈嘉庚言论集》 中。

☚ 蒙台梭利   徐特立 ☛
陈嘉庚

陈嘉庚1874—1961

华侨实业家。福建同安人。17岁去新加坡从父经商,数年后筹集资金,开一小规模菠萝罐头厂,并自营种植业。时橡胶业在马来亚刚创立,前景难测。他试种橡树成功,以此致富。1915年兼营航业,往来新加坡、印度、波斯湾各港口,获利亦多。是年又将罐头厂工人转到橡胶产品制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橡胶业景况繁荣。1923—1925年,积累资财达1000多万新加坡币。包括1.5万英亩橡胶园、几座生胶加工厂、一锯木厂、一罐头厂和一米店。1929—1931年后,世界经济萧条,其事业开始衰落。一生爱国,辛亥革命时曾筹款捐款支持共和。致富后倾资办学。1912—1920年在其家乡创办有集美小学、集美师范学校、集美水产航运学校、厦门大学等。抗战爆发,当选为南洋各属华侨筹赈祖国难民代表大会主席。据估计,1939—1941年,由他经手的华侨捐款平均每月约有35万美元,召请回国支援汽车运输工作的华侨达36000人以上。被毛泽东誉为“华侨的旗帜”。新中国成立后,定居国内,历任中央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归国侨联主席等职。1961年于北京逝世。

☚ 荣宗敬   穆藕初 ☛

陈嘉庚1874—1961

福建厦门人。曾长期侨居新加坡,从事橡胶事业,热心兴办华侨和家乡的文化教育公益事业。1913至1920年先后在集美、厦门等地创办和赞助许多学校。1921年创建厦门大学。“九·一八”事变后,在新加坡进行抵制日货等救国活动。抗日战争爆发后,领导华侨组织“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简称南侨总会)募捐巨款,支持祖国抗战。1938年秋,他向国民参政会提出一个提案: 《敌未出国土前言和即汉奸》。1940年到延安慰劳边区抗战军民,拥护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战胜利后,又创办《南侨日报》,进行爱国民主活动。全国解放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席。1961年8月12日在北京病逝。毛泽东称赞他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7: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