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陈云经济思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陈云经济思想

陈云经济思想Chen Yun Economic Thought

陈云是在长期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做出了重大贡献的著名的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是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杰出领导者之一。他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直具体主持和领导经济工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从实际出发进行了长期探索和思考,在许多重大经济决策方面提出了正确的意见和主张,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经济思想体系。
从实际出发,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量力而行,是陈云经济思想的基本特色。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陈云就提出,解决民生问题应该成为重要的国策。但搞经济建设必须搞清楚中国的基本国情,这就是,第一,人口多,消费量大,人均财富少; 第二,农业比重大,对经济建设的规模有很大的约束力; 第三,经济落后,文化科学技术水平低。在这种特定的条件下,经济建设一定要走中国式的发展道路。在所有制结构方面,应该在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在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速度方面,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盲目追求高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力求保持持续稳定增长的发展速度。在建设规模方面,也一定要和国力相适应,这是稳定经济的重要条件。一个基本的原则是,确定基本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从国家的财力物力出发,以国家可能运用的财力物力制约和控制基本建设规模的大小。要使投资总量及投资的分配方向符合原有生产能提供的物质总量及构成,同时,可能利用的外资及进口物资也要考虑进去。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把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作为整个经济工作的基本出发点,这是陈云经济思想的一个核心和基本点。他强调,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为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而发展生产,全部计划安排都必须以此为基础。要在安排好人民生活的基础上扩大建设规模。陈云提出,我们经济工作的一大方针,一是要使十亿人民有饭吃,二是要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只顾吃饭,吃光用光,国家没有希望。必须在保证有饭吃后,国家还有余力进行建设。因此,饭不能吃得太差,但也不能吃得太好。这就是要贯彻“一要吃饭,二要建设” 的原则,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谋福利。
在社会主义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保持国民经济各方面的综合平衡,这是陈云经济思想中非常突出的一个重点和特点。他强调指出,要重视研究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否则会造成不平衡和出现混乱状态。国民经济按比例稳定发展的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保持各方面的综合平衡,主要是要搞好财政、信贷和物资的综合平衡。这“三大平衡”彼此联系,互相制约,形成一个统一的综合平衡。同时要注意,必须按短线搞平衡,这样才能有真正的综合平衡。这样,就可以做到,一是实现财政、信贷、外汇的平衡,从价值形态上制约建设规模; 二是实现社会购买力的增加与消费品供应的增长相平衡,以消费品的可供量来制约工业劳动力的增长乃至建设规模; 三是对重要物资的供应先保证生产,后保证建设; 四是实现基本建设不单在年度之间要保持平衡,而且要瞻前顾后; 五是以农业为基础安排建设,用农业的发展制约建设规模,防止经济建设脱离农民所能负担的程度。
在社会主义的运行机制方面,陈云提出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的主张,比较早地认识和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也是陈云经济思想比较突出的一个方面。陈云认为,在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是按计划生产的,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的主体,同时有一部分产品按照市场的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的范围内自由生产,作为对计划生产的补充。在工商业经营方面,也应当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体,并允许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以作为对国家和集体经营的补充。这样,就形成社会主义的统一市场,它包括作为主体的国家市场和在一定范围内由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计划经济部分是基本的、主要的,市场调节部分是从属的、次要的,但又是必需的。正是基于对市场作用的重要性的这种认识,陈云对过去人们普遍不太重视的流通和商业给予了很大的重视。他认为,商业工作是社会主义经济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商业工作的基本职责是保证市场供应,实现供需的平衡。要在保持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基础上,实行正确的物价政策,以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
讲求经济效果,注重经济效益,是陈云经济思想的又一特色。他认为,生产也好,建设也好,都要用尽可能少的投资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效果。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最大的经济效果,就是要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和好的能满足社会和劳动者个人需要的产品。他提出,经济效果分为宏观和微观两种。首先要讲求国民经济的宏观效果,做经济工作要有战略眼光,要算大账,使各个经济部门能够彼此协调地、按比例地发展,以求得宏观效果。同时,也要讲求微观效果,每个局部、每个企业单位、每个生产项目,都要考虑经济上的得失,讲究经济核算,改善经营管理。
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陈云提出,改革经济管理体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适当扩大省、市、自治区管理工业的权限; 二是适当扩大企业主管人员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权限。这其中包括国家和企业实行利润分成,中央和地方实行财政分成的制度。他认为,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 “大锅饭”,它是一场革命,其意义不下于公私合营。他提出,在具体实施时,要讲究方法,一是步子要稳,不能要求过急,要“摸着石头过河”,二是改革必须经过试点,试点成功后再加以推广。他强调,社会主义企业必须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职工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可以采取职工代表大会、店员代表会议等形式。要把民主管理和集中统一指挥结合起来,健全生产行政指挥系统,建立严格的责任制。企业党委要集中精力处理重大问题,把党管好。
在产业结构方面,陈云认为,由于农业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基础部门和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必须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农业的发展要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发展农业一要靠政策,二要靠科学,注意因地制宜,按照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在工业布局上,必须按照 “全国一盘棋” 的精神,使目前利益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从全国着眼,促进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的结合。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应该首先从全国范围开始,然后再考虑到协作区以至一些有条件的省和自治区。要正确处理大中小企业的关系,主张把多数企业分散布置在中小城镇和新矿区。为了适应建设需要,要多建和先建中、小型企业。
在利用外资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方面,陈云认为,我国资金不足,可以借外债进来,引进我们有用的技术,也是必要的。要大胆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不要把实行自力更生的方针同利用资本主义信贷对立起来。陈云还指出,在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设备问题上,要把国内和国外、局部和全局、目前和长远结合起来,权衡利弊,统筹考虑,从总体上把握好借、用、还三个环节。利用外资引进项目的决策要慎重,要着眼于提高生产能力,要听取专家的意见,要集体研究,反复比较,择优选用。

☚ 周恩来经济思想   邓小平经济理论 ☛
陈云经济思想

陈云经济思想

陈云是我国杰出的革命家、政治家和经济管理家。他较长时期主持经济领导工作,对中国条件下社会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作了深入的探索和大量的论述,在重大经济决策方面提出了许多正确的意见和主张,形成了独特的、内容丰富、结构完整的经济思想体系。它主要包括:
(1) 要从我国国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陈云适时地提出了如何把革命成果巩固和发展下去的问题。他认为,关键就在于要安排好全国人民的生活,真正地为人民谋福利。解决民生问题应该成为重要的国策。我们搞经济建设的最后目的,就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要认清中国的基本国情是:第一,人口多,消费量大,人均财富少;第二,农业比重大,对经济建设的规模有很大的约束力;第三,经济落后,文化科学技术水平低。在这种国情的条件下,我国经济建设一定要走中国式的发展道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必须在公有制经济占绝对优势的前提下,允许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并存。我国生产力的发展不能盲目追求高速度,不能急于求成,而只能和国力相适应,循序渐进,求得一个持续稳定增长的速度。
(2) 建设规模一定要和国力相适应。陈云认为,这是稳定经济的重要条件。建设的规模超过国家财力物力的可能,就是冒了,就会出现经济混乱。而两者做到相合适,经济就会稳定。建设规模和国力相适应的内容是,确定基本建设规模的大小,必须从国家的财力物力出发,以国家可能运用的财力物力制约着经济建设的规模。因此,确定建设规模的大小不能凭主观愿望办事,它既要考虑到国家的投资能力,计算财政投资的数额及可能利用的信贷资金的多少;又要考虑到物资的总量及其构成,使投资总量及投资的分配方向符合原有生产能提供的物资总量及构成,以保证扩大建设所需追加的各类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供应。除此之外,可能利用的外资及进口物资等因素也要考虑进去。总之,要依据国家确实可以利用的资金和物资的数量确定建设规模,实事求是地计算经济可能增长的速度。要坚持做到建设规模和国力相适应,必须注意保持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综合平衡就是要确定合理的比例关系,办法主要有:一是做到财政、信贷和外汇的平衡,从价值形式上制约建设规模;二是对重要物资的供应必须先保证生产,后保证基建;三是坚持社会购买力的增加和消费品供应的增长相平衡,以消费品的可供量来制约工业劳动力的增长及至建设规模;四是基本建设不单在年度之间要保持平衡,而且要瞻前顾后;五是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安排建设,用农业的发展制约建设规模,防止经济建设脱离农业所能负担的程度。建设规模超过国力之后,必须坚决进行调整。调整就意味着某些方面的后退。为着退到可靠的阵地,站稳以后再前进,我们必须对生产和建设实事求是地作出有计划的安排,同时,也要使广大干部和群众懂得,站稳以后的前进是更踏实的前进,不要因此而泄气。
(3) 社会主义经济必须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陈云强调,要重视研究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如果不认真研究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必然会造成不平衡和出现混乱状态。按比例的关键在于建立合理的经济结构:第一,必须把我国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需要作为总的出发点加以确定,妥善处理好生产建设同人民生活的相互关系,一方面生产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人民谋福利,另一方面改善人民生活,满足群众需要还要以生产建设的不断发展为前提。第二,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为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而发展生产,一方面要弄清当前社会确实拥有的人财物的总量,另一方面要弄清人民生活需要的具体构成。实现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的前提是搞好财政、信贷和物资的综合平衡。财政平衡就是国家财政收支的平衡,银行信贷平衡就是银行信贷收支的平衡,物资平衡就是社会购买力和物资供应的平衡。这三者彼此联系,互相制约,形成一个统一的综合的平衡。我们要按短线搞综合平衡,这样才能有真正的综合平衡。所谓按短线平衡,就是当年能够生产的东西,加上动用必要的库存,再加上切实可靠的进口,使供求相适应。
(4)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以农业为基础。陈云认为,由于农业是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基础部门和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它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很大的约束力、必须坚持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农业的发展要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在物资分配上必须首先保证农业的需要。为了农业和市场,其他的方面“牺牲”一点是完全必要的。全党和各行各业都要关心农业,支援农业。发展农业生产一要靠政策,二要靠科学,注意因地制宜,按照经济规律和自然规律办事。就全国来说,要把粮食生产放在第一位;而就每一个地区来说,则应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粮则粮,宜渔则渔,宜搞经济作物就搞经济作物,力争以有限的条件取得最大的经济效果。
(5) 要在安排好人民生活的基础上扩大建设规模。陈云提出,我们经济工作的一大方针,一是要使十亿人民有饭吃,二是要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只顾吃饭,吃光用光,国家没有希望。必须在保证有饭吃后,国家还有余力进行建设。因此,饭不能吃得太差,但也不能吃得太好。吃得太好,就没有力量进行建设了。这就是贯彻执行“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才能真正做到为人民谋福利。在具体实施这一原则中,对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必须兼顾,必须使其保持平衡的关系。经济建设顺序要做到先生产,后建设,这是民生和建设的关系合理安排的问题。人民生活水平只能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经济建设应该面向市场,面向人民生活。在编制国民经济计划时,要重视安排紧缺物资的生产,加强这些薄弱环节,使需要和供应之间的缺口越来越小,逐步得到解决。要重视人民生活必需的粮食和农副产品的产、供、销。商业工作要综观全局,关心人民生活,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各种要求。
(6)社会主义经济应该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陈云认为,在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业产品的主要部分是按计划生产的,计划生产是工农业的主体,同时有一部分产品应按照市场的变化,在国家计划许可的范围内自由生产,这就是前者的补充。在工商业经营方面,应当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体,并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这种个体经营是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的补充。由上述两方面决定,我国的市场是社会主义统一市场。它包括作为主体的国家市场和在一定范围内由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计划经济部分是基本的、主要的,市场调节部分是从属的、次要的,但又是必需的。今后,我们要继续实行搞活经济的政策,继续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但是,也要注意防止在搞活经济中出现摆脱国家计划的倾向。
(7)我国工业建设要合理分布生产力。陈云认为,在分布工业生产力上,必须按照“全国一盘棋”的精神,使目前利益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使局部利益同全局利益结合起来。合理分布工业生产力,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我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条件,还能够改变旧中国不合理的工业布局,促进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的结合。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应该首先从全国范围开始,然后再考虑到协作区以至一些有条件的省和自治区。要正确处理大中小型企业的关系。主张把多数企业分散布置在中小城镇和新矿区,自然就主张除必需的大型企业外,应该大量举办中小型企业。为了争取速度,更好地适应我国建设的需要,应该多建和先建中型和小型企业。
(8) 及时改进国营经济的管理体制和加强社会主义企业的民主管理。陈云提出,改革经济管理体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适当扩大省、市、自治区管理工业的权限,二是适当扩大企业主管人员对企业内部的管理权限。这其中包括国家和企业实行利润分成,中央和地方实行财政分成的制度。总之,一方面要有适当的分权,同时又要加强综合。分权以后,平衡工作不是应该削弱,而是应该大大加强。经济体制改革打破了“大锅饭”,实行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它是一场革命,其意义不下于公私合营。在具体实施时,要讲究方法:一步子要稳,不能要求过急,要“摸着石头过河”;二改革必须经过试点,试点成功后再加以推广。社会主义企业必须依靠群众,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应该把企业的生产行政指挥系统健全起来,企业党委要集中精力处理重大问题,把党管好。职工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可以采取职工代表大会、店员代表会等形式,许多大事都要经过代表大会讨论,他们可以向上级提出建议,撤销厂长和经理。要把民主管理和集中统一指挥结合起来,健全生产行政指挥系统,调配比较强的干部来担任各级行政领导职务,加强科室,建立严格的责任制。
(9) “先挖潜,后新建”,充分发挥现有企业的作用。所谓挖潜、革新、改造,就是指工业企业在现有基础上,通过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充分挖掘企业的生产潜力,全面提高经济效益。所谓先挖潜,就是要各行各业把有限的财力、物力,优先用于现有企业的挖潜、革新、改造上,在充分发挥现有生产条件的作用上狠下功夫。这是对我国几十年经济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必由之路。
(10)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讲求经济效果。陈云指出,生产也好,建设也好,都要用尽可能少的投资获得最大限度的经济效果。经济效果就是生产过程中劳动占用量和劳动消耗量同劳动成果的比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最大的经济效果,就是要用尽可能少的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和尽可能好的满足社会和劳动者个人需要的产品。经济效果分为宏观和微观两种。我们首先要讲求国民经济的宏观效果,做经济工作要有战略眼光,要算大帐,必须使得各个经济部门能够彼此协调地、按比例地向前发展。同时,也要讲求国民经济的微观效果,要算算帐,每个局部、每个企业单位、每个生产项目、每条生产措施都要考虑经济上的得失,要注意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讲究经济核算,还要注意商品的质量和品种,使其满足市场的需要。在国际市场上做生意,不只是我们一家,而是有许多家。在彼此竞争中,哪一种商品质量好,价格便宜,哪一种商品就有销路。做生意的要在竞争中取胜,只能听从顾客的需要,不能由生产单位主观决定。
(11)必须重视和做好商业工作。陈云说,商业工作是社会主义经济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天天同人民群众打交道,管吃、穿、用,管油、盐、柴、米。不要看不起这些,这是人民的大事。我们共产党必须天天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商业工作的基本职责是保证市场供应,组织供需的平衡。要做到供需平衡,就得实行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保持国家建设规模和人民生活需要之间的平衡,坚持财政收支和信贷的平衡,使社会购买力和商品供应量大体保持平衡;坚持开展增产节约运动,以保证市场的供应;实行正确的物价政策,政府物价政策的出发点历来是首先保证人民必需的主要商品价格的稳定,只对某些商品的价格作出有计划的调整;加强市场管理,坚决同投机倒把活动作斗争。商业工作要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坚持生产观点和群众观点,无论外贸内贸,都要像个做买卖的样子。陈云批评某些国营商店“好像阎王老子开酒店”,认为这种“官商”习气非去掉不可!
(12)积极慎重地利用外国资金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陈云认为,我国资金不足,可以借外债进来。引进对我们有用的技术,也是必要的。这些对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现代化,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大胆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使其为社会主义建设所用。不要把实行自力更生的方针同利用资本主义信贷对立起来。只要承认是件好事,就可以找出理由来,要把大道理讲清楚。同时,陈云指出,在利用外资、引进技术设备问题上,不能孤立地只看到国际上有着正在寻找投资场所的货币,而要将国外和国内、局部和全局、目前和长远结合起来,权衡利弊,统筹考虑,从总体上把握好借、用、还三个环节。在借款上要注意做到情况清楚和精密计算,对借款要十分慎重地使用,把它用到最关键的项目上去。每年用多少贷款,要量力而行,保证重点,实行分期分批建成的原则。借债的时候就要计划好还本付息,要努力扩大外汇收入。在同外国资本家打交道时,头脑必须清醒,外国资本家也是资本家,他们做买卖所得的利润,绝对不会低于国际市场上的平均利润率。利用外资引进项目的决策要慎重,第一,着眼点要放在提高我们的生产能力上;第二,要认真听取专家的意见,集体研究,反复比较,择优加以选用。
陈云的经济思想对端正我国经济工作的方向,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稳妥地向前发展,起到了并将继续起着重要的作用。

☚ 邓小平经济思想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0000000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4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