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他式自杀
【释文】: 这一术语出自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克姆所著的《论自杀》一书中。 迪尔克姆在书中强调,自杀率是社会事实而不是个人事实,是随著社会整合程度和类型的变化而变化的。他搜集了1890年欧洲几个国家自杀情况的统计资料,提出所谓利己式自杀、失范式自杀和利他式自杀。利己式自杀是由于对个人主义的过分强调或是个人缺乏与社会群体的强有力的联系而造成;失范式自杀则由于人们失去常规的行为准则所造成。 对于这两种自杀类型来讲,自杀率与社会整合程度成反比例,即社会整合程度越低,自杀率越高。 与利己式自杀和失范式自杀相反,利他式自杀是由于过分强调社会整合层次所造成;这种高层次的社会整合对个性的压抑达到这样的程度——即人们期待完全服从于群体的需要和要求,可以为群体的利益和任务作出牺牲。有两个条件可直接导致这种自杀。 第一,群体的规范可能要求牺牲个人的生命,比如二战中的日本飞行员自杀以及古老社会中的妻子为丈夫殉葬。第二,群体规范所要求实现的任务是难以完成的,尽管人们作了最大努力,结果还是失败了。 对群体和任务的强烈的认同感会由于这种失败导致严重的情绪低落,从而丧失自我价值感,于是人们便会选择自杀作为蒙受耻辱继续苟活的替代办法。迪尔克姆的利他式自杀以及其它有关思想对西方资产阶级社会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至今在许多领域仍支配著法国社会学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