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陆游·书愤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陆游·书愤》

《陆游·书愤》全诗阅读答案|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诗的前四句是回顾往事。“早岁”句指隆兴元年(1163)他三十九岁在镇江府任通判和乾道八年(1172)他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当时他亲临抗金战争的第一线,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情壮志,坚定如山。以下两句分叙两次值得纪念的经历:隆兴元年,主张抗金的张浚以右丞相都督江淮诸路军马,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诗人满怀着收复故土的胜利希望,“气如山”三字描写出他当年的激奋心情。但不久,张浚军在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被罢免。诗人的愿望成了泡影。追忆往事,怎不令人叹惋!另一次使诗人不胜感慨的是乾道八年事。王炎当时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擘画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陆游在军中时,曾有一次在夜间骑马过渭水,后来追忆此事,写下了“念昔少年时,从戎何壮哉!独骑洮河马,涉渭夜衔枚”(《岁暮风雨》)的诗句。他曾几次亲临大散关前线,后来也有“我曾从戎清渭侧,散关嵯峨下临贼。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江北庄取米到作饭香甚有感》)的诗句,追写这段战斗生活。当时北望中原,也是浩气如山的。但是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他的宣抚使府中幕僚也随之星散,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十四字中包含着多么丰富的愤激和辛酸的感情啊!

岁月不居,壮岁已逝,志未酬而鬓先斑,这在赤心为国的诗人是日夜为之痛心疾首的。陆游不但是诗人,他还是以战略家自负的。可惜毕生未能一展长材。“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太息》);“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夜读兵书》)是他念念不忘的心愿。自许为“塞上长城”,是他毕生的抱负。“塞上长城”,典出《南史·檀道济传》,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投帻怒叱:“乃坏汝万里长城!”陆游虽然没有如檀道济的被冤杀,但因主张抗金,多年被贬,“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这种怅惘是和一般文士的怀才不遇之感大有区别的。

但老骥伏枥,陆游的壮心不死,他仍渴望效法诸葛亮的“鞠躬尽瘁”,干一番与伊、吕相伯仲的报国大业。这种志愿至老不移,甚至开禧二年(1206)他已是八十二岁的高龄时,当韩侘胄起兵抗金,“耄年肝胆尚轮囷”(《观邸报感怀》),他还跃跃欲试。

《书愤》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全诗感情沉郁,气韵浑厚,显然得力于杜甫。中两联属对工稳,尤以颔联“楼船”、“铁马”两句,雄放豪迈,为人们广泛传诵。这样的诗句出自他亲身的经历,饱含着他的政治生活感受,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


陆游·书愤 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古代诗歌精选 - 可可诗词网

陆游·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本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当时作者已被罢官六年,退隐于山阴家中。朝廷突然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于是报国之心又复炽燃,追怀往事,不禁感慨万端,因此写下了这首传颂千古的爱国抒情诗。

全诗紧紧扣住一个“愤”字下笔,首句即以感愤发端:“早岁那知世事艰?”起得突兀,后三句方才说出感慨的内容,这不仅造成章法上的波折不平,也可见出作者感愤之深,来不及漫漫述说,而是以突然进发的形式倾吐出来。我们先从三、四句说起:“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作者用简笔分叙了自己两次终身难忘的经历。隆兴元年(1163),作者三十九岁,在镇江通判任上,当时张浚以右相都督江淮诸路军,楼船横江,往来于建康、镇江之间,军容甚壮,誓师北伐,朝野均感振奋,作者更是豪气填胸,以为收复故土指日可待;但不久,符离大败,狼狈南撤;次年,张浚免职,一时朝廷内外,和谈之声大起,讳谈战事。另一次是乾道八年(1172),作者四十八岁,在南郑任王炎幕僚事。当时王以枢密使出任四川宣抚使,积极擘画进兵关中恢复中原的军事部署,作者当时也曾激情满怀,常常骑马击虎,弯弓射雕,“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但这年九月,王炎被调回临安,北征又一次成了泡影。作者运造化之笔,行炉熔之功,把这两次火热的生活,用一联十四字概括了出来,“兼写景象,声色动人,”使全诗避免了“枯竭”之病,从而振起全诗(方东树《昭味詹言》)。这一联在意象的组合上也有很大特色:作者选择最能代表两次经历的事、景、地名联缀成句,且两两相对,不用虚词,使句意内含,充满张力,给读者留下无限广阔的想象天地,境界阔大,情感悲壮,读此,我们仿佛置身于那种可歌可泣的生活中,心中也好似升起一股如山之笔。经历如此,激情如此,而均成梦幻,我们就不难明了作者为什么有如此深沉的感愤了。怨谁呢?不能说,也说不清,于是作者只好以“世事艰”含糊出之,但我们从字里行间,不难窥见作者的隐衷,作者抒己之愤实即愤时。

后四句转到现实中来。从过去的经历中作者知道了“世事艰”,现在朝廷又复起用他这么一个“鼓吹抗金”的老人,用意当然是很明显的,但是否与上两次一样,“雷声大,雨点小”,不了了之呢?作者心中不是没有顾虑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恋鬓已先斑”。“塞上长城”,典出《南史·檀道济传》,南朝宋文帝杀大将檀道济,檀在临死前投帻怒叱:“乃坏汝万里长城!”作者虽未被杀害,但因主张抗金,被贬多年,“长城”也只能空自期许而已,更何况壮志未酬,人已先老,这是多么令人伤心的事啊!现在,朝廷又起抗金之议,无论是客观形势,还是主观上的士气,都已大不如前,能成功吗?不过作者这种顾虑只是偶尔闪现而已,作者报国之志,日久弥坚,所谓老骥伏枥,壮心未死,只要有机会上抗金前线,杀敌立功,就满足了。作者表示要效法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在这里作者自负亦兼自励。范大士《历代诗发》评曰:“结句自负,妙有浑含。”单纯说他“自负”,就流于片面,“妙有浑含”,则是的评。

总之,《书愤》是陆游七律名篇之一,感情沉郁,气韵雄浑。《唐宋诗醇》评曰:“大声疾呼,气浮纸上。《诸将五首》之嫡嗣也。”的确,这首诗,无论从内容上,还是从艺术上说,都是杜甫爱国诗的继承和发展。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4:4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