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阿诗玛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阿诗玛 阿诗玛长篇叙事诗。原在云南撒尼族民间广泛流传。黄铁、杨知勇、刘绮、公刘整理。云南人民出版社1954年7月出版。阿诗玛聪明、美丽、坚强、能干。财主热布巴拉的儿子阿支令媒人上门提亲,遭到阿诗玛的拒绝。热布巴拉恼羞成怒,指使打手把阿诗玛关进牢里。哥哥阿黑放牧回家得知此事后,前去搭救妹妹;经过与财主父子对歌、砍树、接树、撒种、拾米、射箭等比赛,阿黑均取得胜利;后又射死财主的三只猛虎,迫使对方放出阿诗玛。在兄妹回家途中,热布巴拉指使崖神发大水卷走了阿诗玛。从此,阿诗玛化为山崖上的一朵花。长诗通过阿诗玛的悲剧,体现了撒尼族人民反抗强暴、追求光明幸福的坚强意志。作品情节动人,语言优美,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被称为兄弟民族文学遗产中的“连城之璧”。 ☚ 祖国,我回来了 一个黑人姑娘在歌唱 ☛ 阿诗玛 阿诗玛撒尼族长篇叙事诗《阿诗玛》中的人物,一个聪明、美丽、坚强的撒尼族姑娘。她从小热爱劳动,七岁时能拿起镰刀挖菜、割草,并会挑水、放羊。她心灵手巧,绣出的花“鲜艳赛山茶”。她又爱唱歌,对美好的未来充满希望。当财主热布巴拉家要娶她做儿媳妇时,她不为利诱威逼所动,明确表示“绵羊不愿和豺狼结伙伴,我绝不嫁热布巴拉家”,坚决予以回绝。凶恶的财主将她抢走,关进黑牢,她受尽折磨,但始终坚贞不屈。后来阿诗玛被阿黑救出,在回家途中,财主央求神崖泛起洪水卷走了阿诗玛,从此,她变成了山谷的回声。阿诗玛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撒尼族人民反抗压迫者的英雄性格和追求自由幸福的坚强意志,是劳动人民智慧和理想的化身。 ☚ 周大勇 刘世吾 ☛ 阿诗玛 阿诗玛彝族民间叙事诗《阿诗玛》中的主人公。阿诗玛是叙事诗《阿诗玛》中鲜明、感人的艺术形象。长诗用优美的韵律成功地描绘了阿诗玛短暂而光彩的一生。她美丽善良,是千万朵火红的山茶花中最美的一朵,具有高尚的人生观和恋爱观。她爱的是勤劳、勇敢、正直的人,金钱和享受不是她追求的东西,因此她忍受热布巴拉家的折磨,誓死不嫁热布巴拉的儿子,同热布巴拉家进行了不屈的斗争,最后被热布巴拉家害死。然而她的精神不死,她的形象永存。所以长诗的结尾让她死后化成撒尼人生活中的回声,只要乡亲们叫她,她一定亲切回答。 ☚ 阿卜杜 阿古顿巴 ☛ 阿诗玛 阿诗玛彝族撒尼人民间叙事长诗。流传于云南省路南县圭山地区。是撒尼人的一支古老的歌。五十年代初,由黄铁、杨知勇、刘绮公、刘发据等搜集和整理,并引起国内外学者们的重视。阿诗玛是诗中女主人公的名字,是一个纯朴善良、聪明美丽、勤劳勇敢的姑娘。她是农民格路日朗之女,但财主热布巴拉把她劫持,欲强娶为儿媳,遭到阿诗玛的拒绝,阿诗玛遂被监禁和毒打,但她始终不屈服。后来阿诗玛的哥哥阿黑赶至财主家,与之斗智比武,终获全胜,把阿诗玛救出归家。但在半路上不幸被财主放出的洪水冲走。此后,乡亲们怀念她,常对山谷呼唤她的名字,山谷里也总是传来她的回声。长诗反映了彝族人民热爱劳动、机智勇敢的品格,以及他们反抗强暴的不屈精神和对美好自由生活的追求。阿诗玛和阿黑已成为撒尼人性格的典范。诗中还多方面地反映了撒尼人的民族习俗。 ☚ 张秀眉之歌 阿细的先基 ☛ 《阿诗玛》 长篇叙事诗。流传于云南圭山撒尼族。黄铁、杨智勇、刘绮、公刘整理,发表于1954年。后由李广田再度加工并作序,于1960年出版。长诗叙述撒尼姑娘阿诗玛和她的哥哥阿黑对封建统治者不屈的斗争故事。阿诗玛聪明美丽,名播四方;阿黑勤劳勇敢,武艺高强。财主热布巴拉企图迫使阿诗玛嫁给他的儿子阿支,说媒不成,公然抢亲。阿诗玛备受折磨,被关进黑牢而不屈服。外出放羊的阿黑闻讯后策马追至热布巴拉家,他战胜了财主的种种诡计,最后射出三支神箭,迫使其放还阿诗玛。然而,热布巴拉指使崖神在他们的归途中发下大水,阿诗玛不幸被山洪卷走,化成了山岩间永生不灭的回声,永远活在撒尼人民心间。长诗塑造的阿诗玛与阿黑的动人形象,反映了撒尼人民追求自由幸福的坚强意志和美好理想。故事情节富于传奇性,人物描写多用夸张手法;艺术形式上运用了撒尼人山歌的一些表现手法和民歌的比兴、象征等,从生活细节、风俗画面的描绘到语言本身,均带有撒尼民族的鲜明特色和浓厚的乡土气息。 阿诗玛 《阿诗玛》中国彝族的长篇叙事诗。在云南圭山地区彝族分支撒尼人当中广泛流传。长诗生动地刻划了两个撒尼青年的可爱形象。女主人公阿诗玛是一个聪明美丽而又能干的姑娘。她被有钱有势的热布巴拉抢走,虽经百般诱惑和恐吓,但始终不屈。男主角阿黑勇敢、机智,为解救阿诗玛和热布巴拉父子斗智、斗勇,终于获得胜利,救出了阿诗玛。热布巴拉不甘心失败,当阿黑带着阿诗玛渡江之际,放下洪水,把阿诗玛冲走。相传阿诗玛并没有死。她被仙女——应山姑娘搭救,从此永远住在山上。撒尼人怀念她,常常对着山谷呼唤她的名字,这时山谷就传来她的回声。阿诗玛和阿黑的行动表现了撒尼人民反抗阶级压迫和追求自由幸福的坚强意志。这部优美的叙事长诗早在解放战争时期,就被改编为歌舞剧。建国后又被改编为电影剧本,于1964年搬上了银幕。 ☚ 舞台姐妹 刘三姐 ☛ 《阿诗玛》彝族撒尼人民间叙事长诗。流传于云南省路南彝族地区。内容叙述勤劳勇敢的姑娘阿诗玛,坚决反抗财主热布巴拉逼她当儿媳的恶霸行为。阿诗玛被关入土牢后,她的哥哥阿黑前去搭救,经过多次较量,财主只好放人。但财主却暗中与岩神勾结,用大水淹死了阿诗玛。阿诗玛死后变成回声,活在山重水复的石林之中。诗歌反映了彝族人民反抗封建统治,追求自由幸福的斗争精神和美好理想,热情歌颂了劳动人民勤劳、机智、勇敢的可贵品质,是少数民族优秀文学遗产之一。解放后,搜集整理出版了汉文本,并且被译成俄、英、法等文字介绍到国外。彩色舞台艺术片的影响很大。196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阿诗玛》一书。 《阿诗玛》流传于云南彝族支系撒尼人中的优秀民间叙事长诗。该诗叙述聪明、美丽的姑娘阿诗玛,为了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反对强迫婚姻,同勤劳、勇敢的阿黑哥一起,不畏强暴,向封建统治者热布巴拉进行不屈斗争的故事。故事表现了彝族人民机智勇敢的品质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是中国少数民族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1949年后,经过搜集整理出版,并改编拍摄电影,有俄、英、法等3种文字译本。 阿诗玛 阿诗玛云南撒尼族民间长篇叙事诗,描写美丽、勤劳、勇敢的农家姑娘阿诗玛和她的哥哥阿黑不畏强暴,与封建统治者进行斗争的故事。阿诗玛拒绝嫁给恶霸热布巴拉的儿子,被抢去遭到毒打,仍坚强不屈。被阿黑救出后,在半路上又被恶霸放出的洪水冲走。撒尼族人对着山谷呼唤她的名字,山谷中传出阿诗玛的回声。表现了撒尼族人民勤劳善良的品格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 创世纪 格萨尔王传 ☛ 阿诗玛 《阿诗玛》为一部撒尼族人民的民间叙事长诗。这部民间叙事长诗主要流传于云南圭山地区。《阿诗玛》于1953年由云南省人民文工团圭山工作组搜集,由黄铁、刘知勇、刘绮、公刘等人综合整理。《阿诗玛》叙述的是一个美丽善良、勤劳勇敢的撒尼姑娘阿诗玛,反抗强迫婚姻,追求自由幸福生活,与恋人阿黑哥一起,与封建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故事。这部民间叙事长诗热情讴歌了撒尼族人民勤劳勇敢的品质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长诗想像丰富,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充满浪漫主义色彩。诗中人物形象个性鲜明突出,对白语言生动质朴,精练含蓄。《阿诗玛》于1954年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后于1959年由中国作家协会云南分会重新修订,于196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再次出版。1980年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民间长诗选》中,也收录了《阿诗玛》。《阿诗玛》还被拍成电影,在全国影响极大。现在《阿诗玛》已被翻译成英、德、法等国文字,在国外出版发行。《阿诗玛》是我国少数民族叙事诗中的优秀作品,也是人类有价值的文化遗产。 ☚ 嘎达梅林 召树屯 ☛ 阿诗玛 《阿诗玛》彝族支系撒尼人民的一部优秀叙事长诗。流传于云南圭山地区。长诗热情歌颂了撒尼青年不屈的斗争精神。美丽、聪明而又能干的阿诗玛,不畏强暴,公开拒绝有钱有势的热布巴拉家的求婚。即使被抢去关在黑牢里,阿诗玛还是那句话: “不嫁就是不嫁,九十九个不嫁”。阿诗玛的哥哥阿黑为了救出妹妹,历尽艰险,与热布巴拉父子斗智斗勇,终于救出了阿诗玛。可就在他们回家的路上,热布巴拉阴险地放开洪水,冲走了阿诗玛。但是,阿诗玛的精神不死,她变成了“日灭我不灭,云散我不歇,我的灵魂永不散,我的声音永不灭”的回声。长诗曾被改编为电影剧本搬上银幕,国外有英、法、俄、日等语种的译本。 ☚ 张秀眉之歌 娥并与桑洛 ☛ 《阿诗玛》a shi maA shi ma,a long Chinese traditional tale 阿诗玛彝族叙事长诗。流传于云南弥勒、路南彝族自治县、宜良、昆明市等地撒尼泼(彝族一支)民间。主要内容是讲述一位聪明美丽的姑娘阿诗玛,与胞兄阿黑一起反抗封建统治阶级强迫婚姻,经过尖锐曲折的斗争,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带有神话色彩。解放后,有人改编成剧本,并拍摄成电影放映,将阿诗玛和阿黑描写成两个情人,为反对黑暗的婚姻制度,争取自由,斗智斗勇,并借助神灵佑护,终于战胜邪恶,而阿诗玛却变成了石像。共收集原始资料41份,其中彝文8份,口头流传的26份,歌曲7份。是长期集体创作而成,具体时间和作者不详。整理翻译成汉文3个版本,出版8次。又译成英、法、俄等10多种外文,传播甚广。是研究彝族文学、艺术及社会生活的重要材料。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