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阿帕克和卓麻扎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阿帕克和卓麻扎清代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及其家族的陵园。亦称“哈兹拉特麻扎”(即圣者之墓),俗称“和卓坟”。因讹传清乾隆皇帝的维吾尔族妃子(传说中的香妃)葬于此,故又称“香妃墓”。位于喀什市东北郊。始建于康熙九年(1670),建筑规模大。三十三年(1694),麻扎被焚毁后,阿帕克和卓又动用数万人进行重建。翌年,阿帕克和卓被杀后,也埋葬在其父坟旁。嘉庆十六年(1811)扩建时,墓室由圆形改为方形,新增了大门楼。同治十三年(1874),又按中亚麻扎的式样改建。改建后的主要建筑有拱北、清真寺、教经堂、门楼、人工湖等。拱北为建筑群体的主体建筑,位于陵园东侧,属阿拉伯式建筑。底部略成正方形,上部为直径17米的巨大穹隆,通高26米。穹隆下是宽敞的墓室,里面排列着阿帕克和卓家族5代72座(现存58座)拱形坟墓。1948年,麻扎的大拱北毁于地震。1956年,被列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政府出资按同治十三年的式样予以重建。后又不断进行修葺。是中国建筑规模最大的伊斯兰教陵园。 阿帕克和卓麻扎亦称“海孜来特麻扎”(意为“尊者之墓”)、“和卓坟”,俗称“香妃墓”。在新疆喀什市东北郊。相传建于十七世纪。为新疆维吾尔族伊斯兰教*白山派著名领袖*阿帕克和卓家族的陵墓。祠墓呈四方形, 以绿色瓷砖镶砌而成。门上绘有美丽图案, 两边墙壁上有米黄色石膏花饰。祠顶为穹窿式。祠内无横梁立柱。地面上布满坟墓, 埋葬阿帕克和卓一家五代,共七十二人。墓上皆覆有彩色花布。其中一座小坟, 传为*香妃墓,实无根据。四周林木参天,引水为池,景色清幽。1956年经整修,面貌一新。 阿帕克和卓麻扎 阿帕克和卓麻扎明末清初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著名首领阿帕克和卓及其家族的陵园。亦称“哈兹拉特麻扎”(即“尊者之墓”),俗称“和卓坟”。因清末民初讹传葬有清乾隆皇帝的维吾尔族妃子“香妃”(即容妃),故又称“香妃墓”。在喀什市东北郊的雅格都。始建于1670年,最初埋葬的是阿帕克和卓之父和卓玉素甫,建筑规模不大。后被黑山派信徒焚毁。1694年,阿帕克和卓耗费数万两白银,动用数万名民工进行重建,历时半年建成。翌年,阿帕克和卓被暴动群众杀死后,也埋葬在其父坟旁。因阿帕克和卓地位和声誉显赫,故麻扎此后即以“阿帕克和卓麻扎”称名于世。后其家族成员均葬于此。清朝统一新疆后,清政府下令予以保护。1811年扩建时,墓室由圆形改建为方形,并增建了大门楼。1874年,浩罕入侵者阿古柏下令进行改建和扩建,按照中亚麻扎的式样改建了墓室,增建了大清真寺、教经堂等。扩建后的主要建筑有墓室、清真寺(4座)、教经堂、门楼(2座)、管理人员住房、水房等。各部分自成一体,建筑风格各异,但又相互辉映,组成一个布局合理、完整精美的建筑群。墓室为建筑群体之主体建筑,位于陵园东侧,属阿拉伯式建筑。底部略呈正方形,宽35米,纵深29米,上部为直径17米的巨大穹窿。通高26米。四隅各有一座半嵌入墙中的圆柱形邦克楼,内有阶梯可供登临。穹窿下是宽敞的墓室,里面排列着阿帕克和卓家族5代72座(现存58座)拱形坟墓。麻扎通体以苍绿间以蓝、黄等色琉璃砖贴面,巍峨宏丽,庄严肃穆,充满浓厚的宗教气氛。伊德贾依大清真寺在陵园西端。礼拜大殿平面呈凹形,正殿和左、右侧殿间以拱形门洞相互连通,顶部形成19个缓斜的圆屋顶,全部用砖建造。大殿长廊由3排70余根雕花木柱支撑密肋式顶棚,顶端以小拼木构件相衔接,全部以木料建造。该寺建筑形式和风格独特,在中国伊斯兰教建筑中较为鲜见。院内沟渠纵横,广植各种树木花草,门前一池清水,景色清幽。该麻扎在新疆和中亚都享有盛名,是新疆规模最大的伊斯兰教建筑。新中国成立前,该麻扎占有土地16000余亩,房屋500余间,以及店铺、水磨、果园等大量宗教寺产。有谢赫、阿訇等教职和管理人员40余人。1948年,麻扎主体建筑墓室毁于地震。1956年该麻扎被列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政府出资按1874年的式样予以重建。后又进行修葺,现面目一新。 ☚ 阿尔腾麻扎 宰牲节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