阵记
兵法论著。四卷。明何良臣撰。何良臣(生卒年不详),字际明,号惟圣。余姚(今属浙江)人。生活在明嘉靖至万历年间。他向往热爱军旅生活,有军事才能,“握管从戎,辄投辄效”,渐受重用,被召为幕僚,参予训兵及运筹边务,以战功升擢偏裨将,及至蓟镇游击将军。他不仅通晓将略,也擅长诗赋,常以诗寄托自己的情怀,作品有浓郁的边塞军旅色彩。著述除《阵记》外,还有《军权》、《利器图考》、《制胜便宜》等。《阵记》具体成书年代不详,据书中内容分析,当在《纪效新书》成书的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之后,明万历十七年(1589)之前。
《阵记》共六十六篇。卷一:募选(二篇)、束伍(四篇)、节制(三篇)。卷二:奇正虚实(四篇)、众寡(三篇)、率然(二篇)、技用(十五篇),卷三:阵宜(三篇)、战令(五篇)、战机(三篇)。卷四:摧陷(一篇)、因势(二篇)、车战(一篇)、骑战(一篇)、步战(一篇)、水战(三篇)、火战(一篇)、夜战(一篇)、山林泽谷之战(一篇)、风雨雪雾之战(一篇)。全书围绕军队训练与作战战术展开记述了将士选拔和教练、兵器的形制、性能和配置,战场指挥和奇正虚实运用;旗鼓烽燧,通讯报警;赏罚条格、纪律规定等。大体反映了当时军队训练和作战的面貌。作者祖述《孙子》、《吴子》、《尉缭子》等传统兵家名著,结合自己长期带兵作战的经验,参以历代用兵战例,制定了治军、练兵和作战的基本原则,提出了许多深刻新颖的见解。
《阵记》军事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对传统兵家辩证军事观点的继承和发扬。如作者阐发孙子“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的观点,指出:出人意外是用兵的根本原则,一切军事活动如束伍、训练、节制,都是为了变化不竭的兵法所用。他不同意唐代李靖“善用兵者,教正不教奇”的观点,批评“正者只作正兵,奇者只作奇兵”的平庸作法,认为这并未领会兵法的实质,实际上,“奇亦正,正亦奇”,奇正生而后变化不竭,唯变化不竭者,乃能致胜于无形。当敌人无从测知何为奇、何为正时,这才算掌握了用兵的主动权。作为理论的展开,作者又提出用兵之术惟因字最妙的观点,即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千变万化的战术,“因敌制胜,因形用权”、“因敌之险以为己用,因敌之谋以为己计”、“因其因而复变用其因,审其因而急其用因”。作者强调事物的两个方面。如讲训练既讲练技又讲练胆。讲赏罚强调轻重适度,“赏轻则人心不劝,罚轻则人心忘惧,赏重则人心侥幸,罚重则人心无聊”。讲兵器时说:“太长则难犯,太短则不及,太轻则锐,锐则易乱,太重则易钝,钝则不济”。同时也注意到矛盾互相转化的辩证关系,如“必死则生,幸生则死”。《阵记》虽然篇幅不大,理论性也不很强,但作者讲理论不流于空泛,讲制度不失于繁杂,“凿凿足当实用,非徒拾前人咳唾,堇堇盗桴声也者”,是明代一部比较优秀的兵书。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说:“明代谈兵之家,自戚继光诸书外,往往捃摭陈言,横生鄙论,如汤光烈之掘阱藏锥,彭翔之木人火马,殆如戏剧。惟良臣当嘉靖中海滨弗靖之时,尝身在军中,目睹形势,非凭虚理断,攘袂坐谈者可比,在明代兵家,犹为切实近理者矣”。
现存较早的版本有明万历十九年(1591)刻本。较通行的版本有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墨海金壶丛书》本,道光二十六年(1846)《惜阴轩丛书》本,以及《四库全书》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