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辨证八纲辨证中,与表里、寒热、虚实等三对共同组成的辨证体系中的一对。阴阳是统摄其他六纲的总纲,即表、热、实为阳,里、寒、虚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明·张景岳亦强调:“凡诊脉施治,必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参见八纲辨证、阴证、阳证各条。 阴阳辨证 阴阳辨证阴阳是概括病证的总纲,其运用范围之广,大之可以概括整个病情,小之可以用于一个症状的分析。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类经·阴阳类》说:“人之疾病,……必有所本,或本于阴,或本于阳,其本则一。”说明临床证候虽然复杂多变,但总不外阴阳两大类别,而诊断疾病也必须首先辨别其证候的属阴属阳。即表、热、实证统属阳证。里、虚、寒证统属阴证。 同时,阴阳辨证也具体概括了体内脏腑组织的某些病理变化及征象,即阴阳本身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所引起的病变,除前所述之寒证、热证外,还有阴虚、阳虚、亡阴、亡阳等证候。 阴证和阳证 临床上对阳证的概念,主要指实热证。阴证的概念,主要指虚寒证,亦包括寒实证。其症状对比如下表: 阴虚、阳虚和亡阴、亡阳 阴阳辨证的另一方面临床意义,即是辨人体阴液和阳气的偏虚或衰竭,阴液不足为阴虚,阴液暴脱为亡阴; 阳气不足为阳虚,阳气暴脱为亡阳。阴虚、阳虚,亡阴、亡阳四种证候,皆属于虚证范畴,但有寒热之分,阴虚、亡阴,有虚热之象; 阳虚、亡阳,则有虚寒之征。阴虚证和阳虚证的临床表现见“虚实辨证”条。 亡阴,是指由于体内阴液大量消耗而表现出阴津枯涸的病变和证候; 亡阳,则系由于机体阳气严重损耗而表现为阳气虚脱的病变和证候。 亡阴、亡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的危重证候,它们即可以反映于慢性病的最后阶段,也可以在急性病急剧变化时出现,或因治疗失误所致。一般多出现于高热大汗、剧烈吐泻、失血过多等阴液或阳气迅速亡失的情况之下。凡热盛之病,或阴虚之体,易于引起亡阴病变。而寒盛之病,或阳虚之体,则易于引起亡阳病变。其临床表现,除原发疾患各种危重症状外,亡阴证或亡阳证均有不同程度的汗出。但亡阴之汗,汗出热而粘,兼见肌肤热,手足温,口渴喜冷饮,脉细数疾,按之无力等症状。亡阳之汗,则大汗淋漓,汗液清稀而凉,兼见肌肤凉,手足冷,口不渴而喜热饮,踡卧神疲,脉微欲绝等症状。但是,由于阴阳是互根的关系,亡阴则阳气无所依附而散越; 亡阳则阴液必无以化生而耗竭,所以亡阴可迅速导致亡阳; 亡阳之后亦往往随之而阴竭,只不过是有先后主次的不同而已。因此,临床上应分辨亡阴亡阳的主次矛盾,才能及时准确地进行抢救。 此外,中医外科疮疡亦有阴证、阳证的辨别,一般以病灶局部色白,漫肿,不热,脓液清稀、或伴有全身性虚弱症状者,为阴证;局部红、肿、热、痛明显,脓液稠厚,或伴有全身性实热症状者,为阳证。 ☚ 虚实辨证 气血津液辨证 ☛ 阴阳辨证yīn yáng biàn zhèng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yin and yang |